词语辨析:固然/虽然 中考生求助,打酱油者勿进

最好举几个例子……或者它们是没有区别的?

固然 gùrán
(1) [no doubt;true]∶虽然
工作固然很忙,但还是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来的
(2) [of course;really; certainly]∶参考、表示承认这一事实,也不否认那一事实时,解释为“的确”、“确实”
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
(3) [original]∶本来的样子;原来的那样
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
《汉语大词典》
【固然】
1.本来就如此。《左传·定公元年》:“ 践土 固然。”《楚辞·离骚》:“鸷鸟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 明 方孝孺 《赠卢信道序》:“此岂特 朱子 为然哉,自 孔子 以来固然矣。”
2.指事物的自然形态。《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淮南子·览冥训》:“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高诱 注:“固,自然也。”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柳碧桃红,梅清竹素,各有固然。”
3.当然,理应如此。 宋 秦观 《李固论》:“此亦理之必至,事之固然,无足恠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择福莫若重》:“夫孳孳为善,君子之所固然,何至於纵意为恶,而特以不丽於刑为得计哉?”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 玄宗 即位, 宋璟 不知其非也。浸假而至于 灵 武 之事,天下益以为固然矣。”
4.副词。犹诚然、虽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红楼梦》第七七回:“但那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只是年代太陈。”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这两种传说,固然略有些不同,但打了胜仗,却似乎确实的。”
5.副词。犹诚然、虽然。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清 李渔 《怜香伴·闻试》:“若说是你的浑家,固然不可,若竟说没有夫家,也难止他的妄念。”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
《新华字典》电子版
连词。
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这样办~稳当,但是太费事,怕缓不济急。
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意见对,~应该接受,就是不对也可作为参考。
《古代汉语词典》
gùrán
1.本然,固有的规律。《战国策·齐策四》:“事有必至,理有~~。”《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囗(注:字为上穴下款),其因~~。”
2.本来如此。《楚辞·离骚》:“鸷鸟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
《现代汉语词典》
gùrán <连>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这样办事~~稳当,但是太费事。2.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意见对,~~应该接受,就是不对也可以作为参考

虽然 suīrán
(1) [even if though; although]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
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
李大伯虽然年过六十,劳动劲头却比得上年轻的小伙子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
(2) 虽然如此,虽是这样;即使这样 [even so]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魏策》
引用于汉典网
即使如此。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重耳 ]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孟子·公孙丑下》:“夫出 昼 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焉。予虽然,岂舍王哉!” 宋 叶适 《绩溪县新开塘记》:“[人]皆欲为乐岁。人之愿虽然,而人之事不能尽然也。” 清 恽敬 《与福子申书》:“ 粤 东官事如焦原火发,非一手所能扑,漏防雨溃,非一篑所能障。虽然,天下事皆天下人为之,非仁弟之望而谁望耶?”
2. 犹即使。
唐 于鹄 《题邻居》诗:“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作婢作奴,定然不免!” 刘半农 《尽管是……》诗:“我虽然天天看见她,却还是至今不相识。” 老舍 《微神》:“可是她还笑得很好看,虽然一点活泼的气象也没有了。”

语文还是要琢磨,固然里有虽然的意思,但是虽然里没有固然的意思,也就是说固然的词义比虽然的大。而且虽然有让步的意味,凭个人感觉虽然后面的后半句好像都是比较好的事情,比如虽然谁谁谁多大岁数了,但身体依然很好。或者虽然山很险,但是队员们还是登到了山顶。

中考加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