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姓的来历

如题所述

孙姓是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在渤海湾和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孙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5%,即每1 000个中国人中姓孙的人至少在15个,总人口大约在1 800多万。《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代名人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从著有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的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彪炳于史册的数不胜数。主要人物有:春秋秦国善相马者孙阳(伯乐),战国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长沙太守孙坚(孙权父),三国吴国国君孙权、魏国经学家兼训诂学家孙炎,西晋文学家孙楚、名士孙康,东晋文学家孙绰、无神论者孙盛,唐朝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五代后周名将孙方谏、诗人孙光宪,北宋经学家孙奭、名士孙复,明朝大臣孙承宗、孙传庭,明清之际光学仪器研制家孙云球、学者孙奇逢,清朝直隶总督孙嘉淦、经学家孙星衍、经学家兼文字学家孙诒让、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民国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当代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孙云铸、地质学家孙大中、桑蚕育种家孙本忠、农业化学家孙羲、经济学家孙冶方、哲学家孙叔平。

孙姓的起源与演变

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 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 600年的历史。

第三支系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 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血缘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历史上孙姓的分布和迁移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5%,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占安徽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这六省的孙姓又集中了44%。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为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8%强,为明朝第十四大姓。宋、元、明近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孙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低,近600年中孙姓人口纯增长率只有13%,净增加了1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0.8%)、山东(14.5%)、江苏(13%)、江西(11.9%),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陕西(6.7%)、河北(5.8%)、安徽(5.6%)、山西(5.6%)、河南(5.1%),这五省的孙姓又集中了29%。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1.6%。宋、元、明期间,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东部地区迁移,而中原地区孙姓人口萎缩。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鲁苏两大块孙姓人口聚集地区,孙姓聚集重心开始向东移动。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 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 848万,增长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 000年中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当代孙姓的分布频率

孙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江苏、安徽北部、河北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每平方公里的孙姓人口达到5.1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东部,每平方公里的孙姓人口在10人以上。孙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2A)表明:密度最高的(5.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3%,孙姓人口大约1 052万;1.7-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6%,孙姓人口大约527万;不足1.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5.1%,孙姓人口大约269万。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2B)表明:孙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山东东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2.6%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9%。然后,向西、向南这一比例逐渐地降低,向西到河北河南中部,向南到安徽江苏中部,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95%-2.6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6%。再向西至青海东部、西南到四川北部、南到湖北江西北部、闽浙交界处,此比例在0.65%一1.9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9%。其他广阔地区,此比例在0.6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4.6%,其中比例不足0.3%的覆盖面积占了24%。

血型分布特征

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569万,占30.8%;A型516万,占27.9%;B型580万,占31.4%;AB型183万,占9.9%。孙姓总人口1848万。

山东、江苏、安徽北部、河北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等地区是孙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4.3%,孙姓1 052万,约占孙姓总人口的56.9%。O型316万,A型290万,B型339万,AB型107万。

河南、湖北、安徽南部,浙江,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晋陕宁、甘肃南部、四川北部是孙姓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0.6%,孙姓527万,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5%。O型165万,A型147万,B型164万,AB型51万。

青海以西、长江以南的地区是孙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5.1%,孙姓269万,约占孙姓总人口的14.6%。O型88万,A型79万,B型77万,AB型25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