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张勤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学习的心得体会

如题所述

用爱去教,教会去爱
人们有一个错误的意识——都愿作爱的领受者而不愿做爱的付出者。这当然是一个愚蠢的错误,因为不能给予爱的人,也一定是一个缺乏爱的感受力的人。
家长一旦将此视为真爱,那么,他就会对孩子无条件地施与爱,而不让孩子做任何付出和回馈。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享受了爱,却感受不到爱,更不会去爱。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匮乏,从不考虑从他人的利益和感受,更不会关爱和付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薄情就会产生冷漠,冷漠就会产生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就是残酷无情之源。家长的天职不仅是物质上供养孩子,更要在精神上培育他们,家庭所有的教育可以概括为:用爱去教,教会去爱
也许爱的范畴并不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视野所及的范围,应试的风潮以及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已经把仁爱的思想和人的德性发展排除在主要的教育目标之外了。这是相当有害的,这种倾向既违背了国家“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也完全摒弃了我们民族以德立人的光荣传统。更甚者,德育作为意义学习的过程,对它的作用的忽视将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降低和教育质量的下降。人的天性决定人是不会关注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与己无关的事情的。在人的关系中,任何存在都是意义的存在,那些无意义的知识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发现意义,发现周围环境和自己的关系,并由此学会尊重他们。德育被忽视则意味着学习意义的扭曲或丧失。
教育要回归本原,回归本真。教育从生活而来,并注定向生命走去,所以当前提倡人文主义的教育就一定是生活的教育,是关注完整生命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教育。而要实现这一点,没有爱是不行的。
爱是人类关系伦理的原点。人作为高级哺乳动物,遗传或文化积累使我们这一高级物种与生俱来就具有与人相连接,追求与他人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本能。人的这一自然——社会性是源于人最基础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在这一点上,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并无区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亨利•å“ˆç½—从 1958 年到 1966 年做的一系列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恒河猴和猴妈妈隔离开,为它们做了两个代母:一个是胸前有提供奶水装置的铁丝“母猴”,另一个是柔软的绒布“母猴 ”。出乎意料的是,有奶并不是娘,小猴只在饥饿时才去铁丝“母猴”那里喝奶,而大多数时候都在绒布“母猴”周围玩耍,困了还会在它怀里睡觉;当一只发条玩具熊在旁边“咚咚”地打鼓时,害怕的小猴会选择紧紧抱住绒布“母猴”。哈洛后来将绒布“母猴”转移到另一间房间,并继续让发条玩具熊打鼓,小猴即使害怕也不选择铁丝“母猴”,而是隔着门缝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母猴”。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被养育,生后孤独长大的猴子,行为十分反常。它们不具备与其他罗猴进行很好相处的能力,缺乏性兴趣,如果当了妈妈也不知道护理、保护孩子,有的会虐待甚至丢弃自己的孩子。
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的需要有关。幼儿依恋,是幼儿与其双亲间一种特殊、持久的感情联结,属小儿早期重要情绪之一。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处于一种无助状态,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寻找保护者。依恋是他们天生的行为,为的是唤起注意,使一个依恋对象能留在身边,在危险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护作用。幼儿喜欢和其依恋的人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环境和人时,双亲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依恋感建立后,幼儿会感到无后顾之忧,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相互接近,从而对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
儿童早期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是他们德性发展的基础,也是智慧发展的保证。依恋的本能让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他们会用微笑表达积极情绪与亲人加强沟通,同时也会表达愤怒、悲伤的情绪以引起依恋者的注意。如果他们的情绪能得到亲人的及时、恰当的回应,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并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信任感。同时,养育者对儿童的重视和关爱也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儿童良好的自尊。幼儿是通过情绪与成人进行交流的,一旦缺乏情感的启蒙,就会影响大脑中与情绪有关的组织的发育。如半岁到三岁的幼儿如果又被托养和和持久分离的历史,,在后来的成长中就会出现智力分数低,阅读能力差,社会性成熟晚,纪律和语文修养差,较少内疚感等现象。依恋感的发展,有利于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和合作行为,形成仁爱、同情、关心、责任感等情感品质。因此,依恋是儿童健康人格的首要基础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情感基础。在安全的环境里,儿童敢于探索和尝试,这也能大大促进了儿童兴趣和智力的发展。
个体道德在本质上是让人在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妥善地安置自己,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尊重自然。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就是儿童从家庭依恋关系走向社会依恋关系的过程,而学校教育就是其最关键的转轨环节。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大约以11岁为分界慢慢由对权威——教师的依恋,转变为对伙伴的依恋。他们的道德水平也将随之从他律走向自律。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就应该认识和适应这一基本规律。在小学前期,在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的同时,要积极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阶段,良好的师生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师的权威作用、榜样作用的力量对儿童的教育意义极为重要。而青春前期及整个青春期阶段,儿童青少年的伙伴依恋关系更为重要,这是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依恋的关键。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要帮助儿童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让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认识自我,感知他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同一。如果说小学生能以自己为集体中的一员,能参加集体活动为愉快的话。那么,初中生则不以此为满足。他们的身心有了更为成熟的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成人感,有了必要的思维能力,他们能以自己为思考对象,分析、品评自己的个性、品行和情绪状态。同时,他们也会在交往中分析、评价伙伴的特点和品质,并与自己加以比较。他们会不断调整自己与同案的关系,以便自己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获得伙伴的尊重。力量感和价值感成为他们的重要追求,并且他们会以此为依据获得自我概念。
而同时从别人眼中看到自己的。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他们社会适应并形成社会依恋的关键,更是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他们通过交往了解他人、掌握规则,也通过交往认识自己,逐步形成自我概念。尤其是青春期少年,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助于他们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的同一性发展。
爱是在彼此需要满足前提下的彼此成全、趋向完美,满足与发展是爱必不可少的元素。理智的爱是在关注和要求之间求得平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