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名人金钱观

如题

  时下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轨,在这社会的变革中,各种思潮混杂,人们的价值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金钱,中国人似乎一夜之间觉醒了。“万般皆下品,唯有有钱好!”中国人对赚钱已不再羞羞答答。“在哪里发财?”取代了“吃了没有?”成为日常问候语。“恭喜发财”富而堂皇成为大众贺词。儒家经典“义利之辩”有了新的诠释。如何看待金钱,如何处置金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毫无疑问,正视金钱是一种历史进步,历史的进步是曲折的,而历史进步的过程又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不妨看看历代名人是如何看待金钱的。

  毛泽东早年求学时,饱受金钱的压迫,靠着借来的拾元钱,他到了铺口,仅有的一双鞋也被贼偷去了。在车站偶遇一个朋友,靠他的资助买了双鞋和到上海的票。一路行乞,徒步旅行了湖南五县;浏阳遇险时,靠几块铜板才得以从土匪手中逃脱;五十年代,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仅稿费就达百万元,他个人生活相当简朴,讨厌钱,怕摸钱,他托卫士把这笔钱大笔大笔地帮助他人。

  大总统孙中山一生与无数金钱打交道,他的遗产只有价值两千元的书和一所五间房的住宅。

  鲁迅的日记里,不少是关于开销的流水帐,少年时为父治病饱受金钱的侮蔑,与亲兄弟周作人失和也缘于钱。“为弄几文钱,以助家用”,他常常四处奔波。他对钱的看法是现实的,直截了当说,“要有钱!”并倡导为经济权作不懈的斗争。

  天使卡尔·马克思也遭钱魔的戏弄,他的一生几乎处于贫困之中,有时简单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大部分时间靠典当,借债生活。严冬没有一点煤烧;生病请不起医生;孩子们没有裤子穿而不能出门;甚至孩子死了,连买一口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

  为支持马克思从事理论研究,恩格斯长期忍受“鬼商业”的折磨,几十年间,他对马克思的资助不下拾万英镑,书写了一个伟大的友情神话。

  爱因斯坦常常头戴草帽,衣着不整,他一生醉心科学,厌恶追逐金钱,大额英镑被他随意当作书签,凭着衣着,世人竟把他看成司机,而把司机看作科学泰斗。“要是布袋子比里面里的肉更妙那可是一件糟糕的事!”在他看来,每一件财产都是一块绊脚石,一个人的价值并不表现在事物中。

  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家道几起几落。死后,他以千万美圆的家资奖励那些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精英们。与诺贝尔精神相比,不菲的奖金又算得了什么?

  一生追逐金钱的洛克非勒在成为第一个十亿富翁后,对金钱大失所望,他渐渐领悟到“财富为上天所赐,自己是保管人而非拥有者。”他把数以亿计的资产拿来扶持教育、科研、卫生事业,帮助穷人,回报社会。

  当代首富比尔·盖茨,拥有数百亿美圆巨资,却从不乱花钱。为了少付几美圆的停车费,他宁肯绕道而行。他直言“要物有所值”,并宣称:六十岁以后把全部财产捐给社会,开始新的生活。

  相较而言,另一类人对金钱的看法则迥然不同。如:独夫民贼蒋介石,专制与腐败的典型前韩总统金斗焕,前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他们凭着手中的权力大捞国富民财,令人发指。据载,宋美玲在白宫时床单一天得换四、五次,马科斯夫人仅鞋子就有三千双……他们以天文数字般的财富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也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臭名。

  评曰:名人在成名前也是凡夫俗子,对当今置身于经济浪潮中的众生而言,金钱的困惑自然是免不了的,在生存斗争的理念中,面对成败得失的权变选择。如何看待金钱,如何处置金钱,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成败得失也好,贫富聚散也巴,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看了样板戏,我们还得扮演自己的角色。驾驭财富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奥妙无穷。金钱观纵然千姿百态,终应验了世人那句老话:金钱当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蛇足:此文成稿后放置两年,笔者认为仍有必要再说两句,常言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今,人们的价值取向有了明显变化,从金钱观可略见一斑。改革开放无疑使中国人走上了富裕之路,至于“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途径,在此不做论述;反腐倡廉和打击假冒伪劣也开展了多年,其成效,在此也不做评说。各位看官如心有不平,不妨做做以下连线题:

  A、普通老百姓。

  B、试图通过不法手段牟取暴利的投机分子。

  C、还在吞食国富民财的贪官污吏。

  a、要切记: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b、要明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c、要坚信:相信自己,通过诚实劳动,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还有一个关于全球首富比尔.盖茨的金钱观:http://bbs.wswire.com/dispbbs.asp?boardID=1900&ID=4786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4
视钱财如粪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