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的你们,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9
心理 健康 是用老百姓的方式来说就是:开朗,开心,积极,正能量,能够很好的面对失败和挫折,在委屈时能够爱护自己,能够找合适的方式,合适的人寻求支持,在一定时间内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并且有自信,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与伙伴相处是融洽的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现在初高中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20%-30%,这个百分比还是比较高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心理 健康 一定要非常的重视。

小学高年级,也就是五,六年级,有些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逐步增强,原有的家庭教育所形成的一些认知,和现在自己发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自己所接受的同伴的、环境的、媒介的等影响下变化了的思想产生冲突。这时候,孩子内心的矛盾就会增加,想不通,理不顺时,就容易焦躁或情绪低落。说不清楚啥事情,就不开心不高兴。这些是我们家长要重视的。

多引导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有一些不合理我观念,也能够被较早发现,这个阶段过多的说教,说理,一定要说个谁对谁错,已经很难起到作用。所以我们做为家长也需要调整我们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完全不出一丝心理问题几乎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心理上难过的坎,多一些少一些罢了,心理问题就像小感冒,时不时,会发生,很多都能够自愈。但也不能轻视,因为加重不管,也会引发严重问题。甚至要去看医生吃药治疗。

我从孩子小些的时候,就开始对这方面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渐渐的伴随的孩子的成长,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增多,对这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理解。

爱孩子的父母亲,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 健康 ,这关系到孩子们未来用怎么的心理模式,思维模式,情绪表达模式去与自我,与世界相处,关系着每一个孩子未来的幸福。咱一起多学习,一起多努力

以现在的家长看,更多的家长反而过分在意孩子的心理 健康 了!

老师批评孩子了,都要向老师咨询下为什么要批评孩子,然后说我家的孩子比较弱,能不能换成其他的方式批评教育,我不想影响孩子的心理 健康 。看见没有,一句话让老师只得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当然也会出现心比较大的家长,但我不觉得他们感觉自己的孩子不会出问题,而是怎么办呢?孩子出问题了我也不希望呀,我也没办法解决呀,所以,请你不要再说我的孩子有问题了,难道你可以解决吗?

肯定关心的了,就一个孩子。

孩子在中学期间,心理变化很快,不关心的话,很容易出问题。

初中阶段,一般女性比较容易沟通。所以这时候妈妈多关心下比较好。

高中阶段,孩子成熟了,这时候父亲沟通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沟通的效果和父母亲各自的性格,与孩子间的关系,孩子本身的性格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应该轮流沟通,看孩子适应谁就以谁为主。

特别是孩子短时间的行为有异常的时候。更要引起重视了。越是沟通得早,效果越是好。

另外,还要注意孩子的同学朋友。

中学和小学有所不同,小学期间孩子基本都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而进入中学以后,除了父母,老师之外,受同学的影响会很大。有些时候甚至会超过父母。所以这时候更要注意。

心理问题谁都有可能会出现,但是只要提前发现,及早沟通,一般情况下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因为我见过太多出现心理问题,乃至上升到行为问题的孩子了。

这些年,我从同行那里和学员那里,听到的有跳楼的,有自残的,有离家出走的,有拒绝上学的,有霸凌的,有被霸凌的,早恋的,抑郁症,强迫症······有一些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学习还挺好的。有些还是优秀教师的孩子,谁不爱孩子啊,又有谁规定这些问题必须不能出现在自己孩子身上?

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学习不受影响,其他一概不重要。等真的着急的时候,基本已经很严重。再做咨询调整已经很难了。有的家长心态还不如孩子成熟,来到我咨询室的孩子,却都挺好的,基本上一调整就不一样,可是如果家长不作为,不改变,孩子回去半个月就变回来了。所以我现在给青少年做咨询,要求必须家长高度配合。

比起来生命,那点分数不算什么。心理 健康 ,孩子的自信阳光快乐勇敢坚强,非常非常重要。孩子有了好的心态才有好的行为模式,才有可能真正活出来,才有力量好好读书。

我做心理学,已经十年了,虽然没赚什么钱还花了很多钱,可是这是对家庭对孩子最好的投资。现在我和孩子的关系亦导师亦闺蜜,她的同学们都很羡慕,这就值得。

心理 健康 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 健康 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 情感 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 健康 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近年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心理问题,的确需要引起家长和 社会 的重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形成起着关键的影响,家长必须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养感情,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心理关系孩子,家长是第一任老师,是相如依濡,先天自有和后天学习的。

关心孩子心理扶理,重于严鞭压抑,心照明彻,方能顺气鼓励。孩子懂得关心,知道谁是自已的心目中信使,不能把当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但也不能没管教,任其非思乱想,行为不端。

有的不懂孩子心理,何谈榜理,关心孩子心理,先正自已……!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是我生的,我从小把她养大,还能不知道她内心的想法吗。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说:“你脚趾头动一下,我都知道你在想什么”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这句话在孩子几岁的时候可能比较适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最难抓住的就是心理!

孩子是未来希望的光芒,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 健康 快乐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格外重视。那么,对于儿童心理 健康 教育,爸爸妈妈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儿童心理 健康 教育的方法吧。

儿童心理 健康 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 社会 ”的行为。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

儿童心理异常的典型表现

(1)情绪表现:

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

(2)行为表现:

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

(3)生理表现:

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儿童心理 健康 教育的方法

①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②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③ 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④ 反面教育法

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⑤ 宽严结合法

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 健康 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 健康 往往被家长忽视,我们常常在意的是孩子的身体,成绩。

让孩子 健康 成长,不管身体还是心理。

作为父母,这是我们一生的必须课!

说实话,在我大宝8岁之前我未真正意识到心理 健康 的问题,也认为孩子还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即使有二宝,大宝在家也没看出什么问题,两人也相处的很好,平时我们也尽量处理好两宝的关系。直到大宝老师向我们反映大宝最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也不感兴趣,有时还会焦躁不安。这时我们才发现孩子可能心理出了点问题。

后来我们跟老师聊了才知道孩子是因学习压力引起的学习障碍,属于心理 健康 问题。如果不重视心理 健康 的话,长期下来孩子会有更多的心理 健康 问题。比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等。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心理 健康 问题还真不是个小概率的事情,任何阶段不注意,不关心孩子的心理 健康 ,不及时正确处理,孩子都有可能患上心理问题。比如幼儿阶段,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儿童阶段的学习障碍症、多动症;青年期的抑郁症、孤独症等等。所以作为家长无论孩子处于什么年龄阶段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 健康 。

一、公平公正的给孩子最浓的爱。尤其对于有二胎的家庭的孩子。只有在爱的沐浴下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温暖感。

二、尊重孩子,以理服人。孩子有时会犯错,家长不能以孩子小随意批评粗暴对待。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尊,父母应该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孩子,尊重他们,列出理由指出他们的错误并指导他们改正错误。

三、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经常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孩子积极参与。孩子在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下更能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积极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相处。同时多交朋友,有什么事与朋友讲一讲,这样才不会压抑。

作为一名幼儿家长,我担心孩子的心理问题,发现我家孩子心思特别敏感。

有一次他爸爸说:“你要是再这样调皮,你妈妈就不要你了”,我很郁闷为什么不说自己不要他。可是孩子记在心里了,我一生气孩子就说:“妈妈你不喜欢我了”哎!每次只要一大声说话,一个不高兴表情,就会让孩子认为不喜欢他。

孩子有点便秘就是因为他爸爸,在他拉粑粑的时候说臭死了,还极不情愿的收拾。孩子记在心里了,宁愿不拉粑粑,把粑粑憋回去。即使拉粑粑,也要让我们躲的远远的,不要我们看着他。感觉他心理很在意大人说的话。有时候就看到他,有粑不去厕所,硬往回憋,很不忍心。

为此我慢慢引导他,已经差不多了,可是过年时,他爸又不情愿收拾粑粑,大声说了他,这回完了到现在更厉害7天不上厕所。我还说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去呢?

哎咋办呢?和老公吵了一架,他还觉得无所谓。

关心过,必须要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把你当朋友,对你无话不说,这样你就很了解孩子了,孩子有什么心理问题你就看出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