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美育的最高理想是?

如题所述

在“六艺”教育中,“礼”居于首位,这就要求包括美育(“乐、教”)在内的其他教育从属于“礼”的教育,要求受教者明白“君臣之义”、“长幼之序”,通过“演礼”等活动,使其行为举止合乎礼节。孔子的美育思想是中国远古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并开创了后世诸多美学美育思想的先河。他的美育观念十分突出地显示了以善代美、美善统一的特征。他对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的总体评价是“恩无邪”。他赞赏“尽美矣,又尽善”的《韶》乐,对于“尽美”而未“尽善”的《武》乐不欣赏。他还主张“放郑声”,因为在他看来“郑声淫”。《礼记·乐记》指出:“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同样也注重“诗教”、“乐教”的思想在汉代《毛诗序》中得到承传和进一步阐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之,动天地,感鬼神,奠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这些思想都是强调审美的道德教化作用。
  (二)重视美育对人的道德完善、自身发展的作用
  孔子劝其子鲤学诗,说“不学诗,无以言”,并进一步阐发了诗的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还明确指出君子修身的三部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继孔子之后,义有许多人从人的发展这一角度强调美育,如汉代刘向说:“君子以礼正外,以乐正内。内须臾离乐则邪气生矣,外须臾离礼则慢行起矣。”“乐之动于内,使之易道而后良;乐之动于外,使人温恭而文雅。”这实质上是孔子“文质彬彬”说的发展。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提出关于人的发展的“兴”这一范畴,明确将美育与成人直接联系起来,他说:“能兴即谓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圣人以传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于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大权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8
中国古代的美育,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中华美育精神的养成,即是通过“大学”这种学问,学着让人大起来。它不是培养人的专业技能,甚至也不是灌输一些静态知识,它立足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让人学会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做判断,同时培养人的高贵气质和品性,养成人的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成人;不是为了一己谋生,而是要为天下人谋太平,为天下谋太平,争人类福祉。

第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出的也许是一种气韵高雅、趣味高尚、光明磊落的气质吧。

而在当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立德树人,培育胸怀天下、报效祖国的新时代青年。

小时候有一位大学教授对我说,孩子,这一生,我希望你可以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光宗耀祖五代人。这段话深深打动了我,所谓美育,也许就是培养我们这代人做社会之精英,中华之脊梁吧哈哈。
第2个回答  2020-10-08
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我们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到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第3个回答  2020-10-08
公元前6—4世纪的希腊雅典的美育思想和美育活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雅典未满7岁的男女儿童要接受家庭教育,内容主要是各种审美游戏,如:掷骰子、猜单双、玩球、雕塑等等,同时给他们讲述故事和神话,培养各种有礼貌的行为。
快速
导航
先进的美育教育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美育
男孩从7岁起接受学校教育。雅典最初级的学校是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儿童可以同时或先后进入这两种学校。如果说,文法学校主要是进行智育的话,那么,琴弦学校则是纯粹的审美教育。儿童在琴弦学校中学习音乐、唱歌、朗诵诗歌,内容主要是《伊利亚特》和《奥得赛》的片断。从13—14岁起雅典的少年要入体操学校,学习二至三年。学习内容不仅有跑、跳、投、掷游戏,还有舞蹈。体操常常有器乐伴奏,还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展健美的体格和柔美优雅的动作。对人体健美的崇尚,使体育活动渗透了美育的因素。美育与智育,美育与体育,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健康的、能透进儿童心境深处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体操学校学习结束后,16—18岁的富家子弟可以进入体育馆,除练习体操外,还以优雅的谈话方式,接受政治、哲学和文学的教育,训练演说术。18—20岁的青年在“埃弗比”团接受军事训练,同时参加各种纪念庆祝会和戏剧公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