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文言文习题加答案

帮帮忙呀拜托了

1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一)新人教课标版

一、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2.翻译划线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 。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 。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
5.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答: 。
二、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
②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
4.找出全文的点睛之笔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用一句话概括本的思想主旨。
三、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是 , 代哲学家。
2.注音。
①蕃 ②濯 ③亵
3.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 )
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
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
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
4.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  )
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
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
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
5.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 )
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
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
参考答案
一、
1.①都 ②乡邻 ③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④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⑤不值得
2.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3.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5.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二、
参考答案:
1.D 2.有什么简陋呢?2.A 3.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5.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
1.周敦頣 宋 哲学 2. A 3.B 4.C 5.B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01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jsys/bs/

我看了
有答案
要仔细找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1-01
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找教师用书应该能找到
第3个回答  2010-01-01
你自己做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