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隋朝以前的皇帝都叫XX帝,以后的皇帝大都数都叫XX宗呢?

为什么隋朝以前的皇帝都叫XX帝,以后的皇帝大都数都叫XX宗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大家都有XX祖(宗)或XX帝的称号,只不过随着称号特点的变化,习惯称法改变了。

祖或宗,是庙号,一般开国的称祖,承国称宗。庙号是国王或皇帝入祭太庙时的称号,起源于商朝。这个称号最初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功劳比较大的人才能配享太庙,才有庙号。

而帝或王的那种,则是谥号,是根据谥法,对帝王的一生盖棺定论的称号。比如叫文、武、高、昭、宣的都是比较夸赞的,而叫灵的就根本是指着鼻子骂了。

唐朝以前庙号基本还是比较严格的,不是每个皇帝(或国王)都能入太庙的,因此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则是基本上人人都有,而且大多是一两个字,比较简洁,所以称他们都称谥号,就是XX帝/王;

但是唐朝以后,庙号泛滥,一般的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赞美之词,字数也越来越多,这样使用起来就很不方便,所以普遍用庙号称皇帝,即XX祖(宗);

明清两朝这种称号又出现了变化。皇帝们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一般又用年号来称代皇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04
XX宗是庙号,XX帝是谥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和汉之前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包括先秦的天子)因此都没有庙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在庙号普及的同时,谥号却越来越长,汉代只有两个字,到了唐代发展到七八个字,十几个字,后来为了称呼的方便才用庙号称呼皇帝。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2.htm?func=retitle这里可以参考。
第2个回答  2010-01-03
1楼不要误导人
楼主提的问题也不太严谨
皇帝本来就有一个庙号 一个谥号
以刘彻来举例
刘彻的谥号为“孝武皇帝”,常简称为“武帝”,而“汉世宗”是刘彻的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也就是皇帝的祖宗祠堂)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1-04
某某祖或某某宗是指皇帝的庙号,某某帝是指皇帝的谥号,庙号和谥号都是皇帝驾崩后根据他生前的事迹加封的。例如隋朝皇帝杨坚是高祖文皇帝,清朝皇帝顺治是世祖章皇帝;乾隆是高宗纯皇帝。隋朝以前是的由于历史原因,有的由于皇帝死后没有加封庙号(某某祖或宗),有的是庙号被后人慢慢忽略遗忘了了,只保留了谥号(某某帝),如隋文帝高祖文皇帝。
第4个回答  2010-01-03
在称呼已死帝王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全号,如朱元璋庙号明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汉武帝刘彻庙号汉世宗,谥号孝武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