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怎么办

如题所述

其一,父母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即使对方教育方式不对,另一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介入指责对方。事后,找个时间夫妻两人心平气和地谈谈。
其二,夫妻两人把彼此的教育方式都写下来,两人一起讨论分析,哪些是有利的教育方式,哪些是不利的教育方式,达成一定的共识。
其三,必然存在一些不可达成共识的教育观念,可让孩子参与讨论。毕竟,孩子已经长大了,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今后执行起来,会更加顺利。
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对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的危害的。因此,不能就此顺其自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夫妻之间由于经历、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不同,对孩子成长的理解也不同,产生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的分歧。因而,在许多家庭,夫妻之间会因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矛盾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值得指出的是,夫妻之间的这种分歧和冲突,往往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1.影响力相互抵消。要有效地教育孩子,父母必须同心协力,形成合力。若父母意见相左,谁也说服不了谁,其结果必然是彼此削弱对孩子的影响力。
  2.父母威信降低。父母间的争吵,尤其是彼此否定对方,不仅会使孩子对父母感到失望,还会破坏父母在孩子心目的形象,降低父母的威信。
  3.孩子无所适从。孩子常常在无意识中把父母作为模仿的对象,将父母的行为纳入自己的行为模式中。父母意见不一,行为各异甚至存在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冲突,这势必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夫妻之间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以避免的。那么,夫妻之间一时产生分歧,又该如何来处理呢?
  1.孩子在场时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尽管对方教育孩子失当,你也不要轻易指责对方,指责从来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特别是孩子在场时,夫妻双方都有一种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的心理需要,简单的指责除了会引发彼此间的“战争”,不会有别的收获。因此,当孩子在场时,彼此一定要克制。少一分正面冲突,就会少一分对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
  2.事后寻找适当的机会,以建议的方式表达你的意见。
  避免正面冲突,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积极地寻找适当的时机和方法。夫妻之间,彼此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机会永远是有的。对方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妥,你应该在事后寻找适当的机会,用心平气和的探讨问题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建议或意见。比如,妻子强迫孩子写字、做算术、你虽不赞成,也不必当场指出。你可以在妻子心情愉快的时候,用商量、探讨的口气,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现阶段教育的重点究竟是什么?”“强迫孩子写字、做算术的积极意义有哪些?消极影响又有哪些?”通过你的用心引导和彼此间的反复磨合,两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必然会逐步趋向一致的。
  3.用生动的事实来启发对方,提高认识。
  夫妻间对待孩子的根本分歧是认识上的分歧。如果你认为对方在教育孩子方面认识有误,你光讲道理是不够的,实际的情形往往是你有你的道理,他/她也有他/她的道理。要增加说服力,生动的事例可是不少的,它往往比抽象的道理更有效。因此,平时该多看看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刊,多收集教育孩子方面的成功案例,并且在你熟悉的范围里多留意他人在这方面的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当你心里装满了许许多多教育孩子的生动实例时,你不仅自己受益匪浅,也会卓有成效地影响你的妻子/丈夫。
  4.以积极的态度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争取对方的认可。
  成功的教育即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需要随时随地将这种理念体现在具体的言行之中。如果你确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那么,你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告诉你的妻子/丈夫你将如何去做,要实现什么目标,取得什么效果。只要你的态度是认真的,目标是明确的,考虑是细致具体的,并且是满怀信心的,对方就不会给你泼冷水,至少不会坚决阻拦你。而一旦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方在事实面前就会幡然醒悟,彼此间的思想认识就会一致起来。

父母对孩子教育时一致性很重要。如果不一致,可能使你大量的心血大打折扣,甚至付之东流。

  1、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

  家长教育专家乐善耀以他几十年来的研究心得告诉我们,父母教育不一致对孩子造成的最严重、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会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爸爸说要往东,妈妈偏偏说往西,令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才好。

  但孩子也会有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会进行选择,会利用父母对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去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也就是说,谁护着自己,他就倾向谁。比如说,孩子想吃零食,妈妈不同意,而爸爸说,“不要紧,就让他吃吧”。孩子得到了一方的支持,于是他的要求更强烈,不达目的不罢休。

  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有意识地“你唱白脸我唱黑脸”,一个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则扮演严厉教育的角色,这对孩子是很不好的。情况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在爸爸面前是一个样,在妈妈面前又是另一个样。

  2、使父母的威信降低,破坏家庭教育的效果

  父母教育意见不一致还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

  孩子总是认为,大人的话就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

  因此,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时候,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威信,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3、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并且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当他出现一定的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并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或停止、改正这种行为,从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呢?孩子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4、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

  家庭当中,当父母产生分歧和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长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是非。

  5、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双方容易发生争执,甚至争吵,使家庭气氛变得紧张。

  孩子也许并不知道你们在吵什么,但他知道父母是因为他而发生了争吵,胆小、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感到惶恐不安。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不使父母发生争吵,他常常会谨小慎微,即使在家庭中、父母面前也不能表现出孩子的天性,生怕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又使父母发生争执。孩子在如此的自我压力下,成长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

 “父 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 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 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
  此 外,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 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 无法发展。
虽 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 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 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
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父 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 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 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
  此 外,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 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 无法发展。
虽 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 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 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
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1-30
达在统一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父母教育孩子可能会爱老一代教育的方式影响,或者多是关照和爱护,少了些批评与严肃,有时他们这样做是碍于你们在中间,批评严厉可能会引起你们的不满,更多的是你们教育自己孩子太过严厉,他们心疼孩子,不想再给孩子施加压力。我想你们最好坐下来达成一个意向,例如:如何做人方面一定不能打折扣,孩子不爱学习要共同引导不能迁就,在对待孩子玩和调皮方面可以有点弹性。总之,沟通好,达成共识,问题就会解决。
第4个回答  2015-01-30
说说各自观点!追答

其实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不要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