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修总结

如题所述

一、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在生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巧妙地利用车轮的形状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椭圆形或长方形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形体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做成圆形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圆的车轮走的路程最少等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运用多种手段,体验学习过程

教师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新鲜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以下三种教学形式:
(一)自主性学习形式 :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是教学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
1.让学生有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的机会。 例如我在教《通分》时,出示几组信息:面包的蛋白质含量是3/20、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4/15、鸡蛋的蛋白质含量是7/30,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几种食物的蛋白质含量?有的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比较、有的学生化成小数后再比较、有的学生把分子化成一样后再比较、有的学生用了通分的办法。因为这个比较用以前学的知识可以解决,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加工、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动口、动手的机会,能有成功的体验。
2.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纵观现在的公开课、优质课,小组合作、自学探究等等学习形式花样百出,但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形式的教学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独立思考,因为没有独立思考的讨论将是“个别优秀生的表演”,没有独立思考的体验将是“空体验”。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教《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例举了很多百分数的实例,在学生已经有百分数的初步表象后,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数叫百分数?”当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发现大部分同学有自己的观点要阐述时,再提出新的要求:“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合作性学习形式 :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资源的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组内每个人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等优良品质。
1.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我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我提醒学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能尊重小组其他成员,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2.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我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我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课时,因为知道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比一比,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拿出材料袋,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同学们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顺利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造性学习形式,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是当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教学。
1.学情分层次,给学生创新机会。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不只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只要有创新意识和行为都能成功。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出发,进行因材施教。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创新素质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知识结构分层次,增强创新意识。所谓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加工创新之后,形成的认知结构。教学要求一般分为认识、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比如:认识一位小数,第一步认识零点几的小数,第二步认识几点几的小数,第三步学习一位小数的读、写。这样由浅入深,分层次安排,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知识依靠点、新知生长点、创新立足点,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
3.指导评价分层次,激励学生创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应视儿童的差异为正常,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地指导评价,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比如分层指导对学困生要做到四优先:课堂提问优先、巡视辅导优先、板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注意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指导学生用抓旧知识、抓特征的方法去寻求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失败时,不责怪学生,要用信任的眼光和口气鼓励他们再试试,对有潜力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鼓励求异,让学生敢创新求异才能创新。 创新教学离不开教学民主、师生和谐与激励手段的有机配合。教学民主目的是发挥师生双方创新潜能。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讨论交流来解决,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毅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除了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制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讲分数应用题的时候,曾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丢番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可是他的生平却没有人知道,人们只能从他的碑文中大致推算他的年龄。他的碑文是这样写的:“他的生命的1/6是幸福童年,再活了生命的1/2,他长出了密密的胡须,又过了生命的1/7,他结婚了。5年后,他得了头胎儿子,可是儿子只活了父亲生命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又活了4年也与世长辞了。”同学们被这个生动而悲惨的故事吸引了。当我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世人,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活了多大岁数吗?”“能!”一种激动的感情油然而发,孩子们纷纷表示一定能算出丢番都爷爷的年龄。

三、注重体验,让学生获得成功。

《课标》中描述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时用了“体验”这一动词,强调了体验学习的重要性。“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有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起决定因素且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教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本人结合自身实践作几点总结: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前提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能力.
我严格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准备好学习用具,不得在课堂上翻包倒桌,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杜绝了课堂上常见的用什么才找什么的不良现象.另外我还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数学知识的紧密性,逻辑性,无不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做基础.有效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时,由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分数乘法》和《倒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预习掌握了《分数除法》的算法,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我常常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策略,循循渐进,培养学生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养成审题认真、解题后验算的习惯;养成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的习惯;养成专心听讲,勤做笔记,爱思考的习惯.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正确的教学思想和端正的教学态度是关键
1、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案的制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决定的,所以正确的教学思想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思想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和主动性三大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切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也会给每一位学生参与发表收获和分享成果的机会,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1/2=()/4=()/8;1/2=2/()=4/();2=()/()=()/(),这样三层练习题是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如我在教《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用一条细绳圈住圆通过细绳测出圆的周长,再比较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的关系,最后全班同学交流总结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整个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自主探究,有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教学思想.
2、态度决定一切.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第一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第二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意图,灵活巧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三要钻研教法学法,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课后认真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完美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根本
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教师要与时俱进,刻苦探究,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兴趣来源不同,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故事情境,儿歌情境,直观演示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创设操作性情境,设障质疑情境,竞争情境.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的分数乘法中的《分数乘分数》时,在屏幕上投影两个大月饼被我分别平均分成两半,学生们在已学《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很快列出:1/2×2,接着我只拿一半月饼平均分成两份,问这其中一份是几个月饼?如何列式?有的说一半月饼也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1×1/2,有的说一半月饼的一半就是两个1/2,列式1/2×2,有一位学生通过观察准确说出那一小份是一个月饼的1/4.到底这一半月饼的一半是几分之几?1/4个月饼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乘分数》.这其中,学生们受已学《分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分数》的限制,看似同样道理都列不出正确算式,而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知道性准确答案是1/4块月饼却也无从下笔.这样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求解的欲望.
2、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统一、共同成长的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① 优化教学手段
以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过程单调,手法单一.即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有些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过于泛滥,在不是很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会给学生带来无谓的刺激,学生容易疲劳.不但没收到实效,而且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而有的教师设计活动过多,使各个活动不能完全展开,学生也来不及把活动的收获和感悟表达出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学会用尽量少的素材和活动,去达到最高的效益.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可以拆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的圆柱形纸筒.通过小组的观察和拆解很快明确了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的和,两个底面是圆属已有知识,而侧面积就通过重复拆---组---拆的操作不断呈现出长方形的宽等于侧面积的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的情形.学生很快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时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呈现出长方形和侧面积各部分相互对应的面积公式).到练习巩固环节我还是利用这一学具引导学生计算拆去一个底面的表面积,拆去两个底面的表面积.整个过程就一个实物学具素材最少,而且它与多媒体呈现圆柱体相比较即不缺少动态,又更真切、直观、立体.活动的设计是操作的节节推进,探讨的层层深入,思维的步步升华.而多媒体的利用重点是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②优化学习方式
教师在优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更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新课程理念.课改后自主探讨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力优化教学手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有效的合作学习平台.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面积》的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长方形的面积去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在学生自主列式:6×4+6×5+5×4+6×4+6×5+5×4,逐个求面后,我启发学生观察算式结合长方体特征自主列出:6×4×2+5×4×2+6×5×2,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自主列出(6×4+5×4+6×5)×2.而在最后的拓展创新环节,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动手能力强的拆开长方体纸盒,条理清晰的说出组成长方体的有哪几个面,计算能力强的写出算式.经过交流汇报,创造性地列出:6×(5+4)×2+5×4×2,即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高)×2+宽×高×2.不管是前面的自主探究,还是后面的合作学习,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各尽所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全面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今后我将坚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为上好每一节课,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不懈努力.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