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越国是现在的哪里

都知道有个越王勾践,那么为什么在广东有南越王,在福建有闽越之说呢?到底是怎么回事?

春秋时候的越国,在战国初年被楚国所灭,他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浙江(越国旧地)、福建(瓯越,汉朝时有东瓯国,也是越国的后裔)、广东、广西(今天广东的简称就是“粤”和“越读音相同,在古代意思也是一样的

扩展资料

越国的前身是古代"于越部落",故而又称作“于越”、“於越”。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贺循《会稽记》:“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另外,据《春秋经·定公五年》“于越入吴”条,

杜预注解说:“于,发声也”,亦即是说“于”字是用作发声的字而已。 据《史记·越世家》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  国君为姒姓,《吴越春秋》也认为“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2

杭州在秦后才正式设县,叫钱塘县,越国定都会稽,就是现在的绍兴,春秋战国时期的杭州叫禹杭,源自大禹治水,杭州属于越国.宁波,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秦以来,属会稽郡.越国(又称作“于越”),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都城在会稽(绍兴),我们所熟知的春秋五霸的勾践卧薪尝胆即是第39代越王。


 给你一个简单的时间表:
前406年,韩魏赵三家分晋。
前356年,秦孝公商鞅变法。
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
前316年,秦灭巴蜀。
前314年,齐灭燕。
前306年,楚灭越。
前302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前296年,赵灭中山。
前286年,齐灭宋。
前262年,秦、赵长平之战。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越国灭亡具战国开始已经100年了,距战国结束则只有85年。

 越国灭亡是战国中期几次著名的灭国战之一,可能受传统教科书影响,大部分人认为越国在春秋时期或战
国初期就灭亡了。但事实并不如此。
越国在战国时期,国势依然不算弱,只是它夹在齐、楚两国之间,被两国相互利用(约楚攻齐,楚爽约,
约齐攻楚,齐不来),空耗国力,最后被楚国以雷霆之势横扫越国,越王无疆兵败身死,越国从此灭亡,
这是前306年的事儿。而越灭吴发生在前473年,是160多年前的事儿,勾践则死于前465年,其后越国依
然存在了159年之久。

“战国”这个词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但当时并不是指这一时期,而是指当时的几个主要大国,这些国家长期进行征伐兼并战争,所以被统称为“战国”。这一时期因为国家之间的战争主要是兼并战争,越国虽然曾经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霸主,也短时间的进行过兼并战争(越王朱勾兼并几个小国),甚至被墨子拿来和齐国、晋国、楚国相比,但长时间内越国并没有参与多少兼并战争,所以并不符合当时对于“战国”定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8

越王勾践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浙江(越国旧地)、福建(瓯越,汉朝时有东瓯国,也是越国的后裔)、广东、广西(今天广东的简称就是“粤”和“越读音相同,在古代意思也是一样的),在战国初年被楚国所灭。

拓展资料:

越国(又称作“于越”),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我们所熟知的春秋五霸的勾践卧薪尝胆即是第39代越王。史书称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国君为姒姓。

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其王勾践经常与吴国对抗,公元前494年,败于夫差,向吴臣服。但经过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重新崛起,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雄,横行江淮,号称霸王。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上越国的现地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7-03
越国位于吴国之南,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国故地,其地盘扩展到了今山东东南部,成为一个东方大国。 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无强时,越国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楚威王发兵迎击越军,大败越军,杀死无强,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贴贴地向楚国朝贡.七代后,君位传到闽君摇,他辅佐诸侯推翻了秦朝。汉高帝又恢复摇做了越王,继续越国的奉祀。东越、闽君都是越国的后代。 越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序列 称号 名字 在位时间 都城 01 越侯 无余 定都:秦余望南(绍兴花街) 02 越侯 丕诚 03 越侯 宗元 04 越侯 绍圣 05 越侯 毅正 06 越侯 子诚 07 越侯 娄 08 越侯 迁都:埤中(诸暨店口) 09 越侯 10 越侯 11 越侯 12 越侯 13 越侯 14 越侯 15 越侯 16 越侯 17 越侯 18 越侯 19 越侯 20 越侯 迁都:大部(诸暨枫桥) 21 越子 22 越子 23 越子 24 越子 25 越子 26 越子 27 越子 28 越子 29 越子 30 越子 迁都:山南(东阳六石) 31 越子 32 越子 33 越子 34 越子 35 越侯 无壬 前621—前591 前621迁都:嶕岘(义乌稠城) 36 越侯 无译 前590—前565 37 越侯 夫谭 前564—前538 38 越侯 允常 前537—前497 前538迁都:勾嵊(诸暨牌头) 39 越王 勾践 前496—前494 39 越王 勾践 前491(复国)—前465 前490迁都:平阳(绍兴平水) 前489迁都:会稽(绍兴越城) 前468迁都:琅邪(山东诸城) 40 越王 鹿郢 前465—前459 41 越王 不寿 前458—前449 42 越王 翁(州勾) 前448—前412 43 越王 翳前411—前376 前379迁都:姑苏(江苏苏州) 44 越王 诸咎 前376.7—10 45 越王 错枝 前376—前375 46 越王 之侯 前375—前363 47 越王 无颛 前362—前355 48 越王 无强 前354—前333 49 越君 玉前333—前306 前333迁都:会稽(绍兴越城) 为楚所灭。50 越君 尊前305—前266 51 越君 亲前266—前232 52 闽越王 无诸 前232—前222 前232迁都:东冶(福建武夷山) 53 东瓯王 摇前232—前222 前232迁都:东瓯(温州鹿城) 52 闽越王 无诸 前202—前185(复) 前202定都:东冶(福建武夷山) 53 东瓯王 摇前192—前185(复) 前192定都:东瓯(温州鹿城) 54 闽越王 甲前185—前155 55 东瓯王 贞复 前185—前155 56 东瓯王 望前155—前138 57 闽越王 郢前155—前135 58 闽越王 丑前134—前120 59 东越武帝 余善 前135—前111 60 闽越王 居股 前120—前110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7-03
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汉书 ·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宋朝人罗泌的《路史》又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有:“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参考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壮族通史》 ) 现在居住在中国南方属于壮侗语系和苗瑶语系的各个民族,不论是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化习俗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此外,也有某些学者认为,在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密切关联。 【起源】 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早在商、 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生活在现今中国的东南及南部地区(王东 2003,3)。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这种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在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王东 2003,3)。 【历史】 和“古越族”相关的最早文字记录涉及“于越”,于越是春秋时期之越国的前身,最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虽然没有参加武王伐纣,但至少曾经北上当周成王的宾客。该国传至勾践 (500 B.C.)的时候,他试著向北扩张,曾经沿著江苏的海岸北上胶州湾。古越族和汉族早期的关系主要在贸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以交换北方的丝帛和手工产品(钟伦纳 2004)。 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请参见“勾践”条目;陈国强 2000)。有学者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描述,认为越族是夏禹的后代。不过,研究百越族的中国学者宋蜀华认为:“勾践的祖父夫镡以上至夏少康庶子无余,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经商至周敬王共60余代,两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践说成是夏少康的后裔,实难信服”(引自龚佩华 nd)。此外,宋蜀华也认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为:“夏人活动地区从未发现过‘印纹陶文化’,而‘印纹陶’流行地区也从未发现过‘二里头文化’”(引自龚佩华 nd)。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战国后期,除了有百越这个名称以外?还有“扬越”的名称?即扬州地区的越族。扬州包括今淮南、长江下游和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又包括整个岭南地区。所以扬越实际也是战国以来至秦汉对越人的另一种泛称(王东 2003,3;陈国强 2000)。 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至迟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即“东瓯”(东海)、“闽越”、“南越”、“西瓯”、以及“雒越”(骆越)。东瓯在现今浙江省南部的温州一带;闽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带?南越在今广东省境,后来又发展到广西以及以南地区?西瓯则大概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以南地区?骆(雒)越主要分布在现今的越南北部。这些部分都形成了当时该地的政治中心,比如说闽越第一代君主无诸、东海第一代君主驺摇、以及南越王赵佗,都曾经叱咤风云过一段不算短的时间(陈国强 2000)。 越族所建立的这些政治中心,后来都被汉武帝征服,改为汉朝的郡县。此后,百越这个名称就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陈国强 200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