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的故事简写

如题所述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拼音是hóng yàn chuán shū。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即俗说的大雁,它是一种侯鸟。羽毛呈紫褐色、肚皮白色、嘴扁平,群居水边以草籽鱼虫维生,秋末自北方飞往南方以避严冬,冬末春初又从南方飞回北方躲过炎夏。它们北上南下时,常由一二十只大雁组成一字形或人字形,整齐列队飞行,激发过不少文人墨客的创作兴致。

宋词名家李清照在她有名词作《声声慢》中,创造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令千古咏叹的寂寞凄苦意境,引出她的篇末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欣赏者常啧啧称赞。她在这首诗中,巧妙地用了“鸿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若不注意,只解作借雁思亲忧国而已;细分析,她伤心已极,旷日持久,连那些年年南去北来的大雁都已成了“旧时相识”了,她苦熬的日月多么漫长啊!

“鸿雁传书”是又一精彩故事。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匈奴人谎称汉使苏武已然死去,企图赖账不交还扣留的使者。汉朝有官员向匈奴单于交涉道:“我大汉天子在上林打猎时,射下一只鸿雁,大雁足部绑着苏武写在丝帛上的一封信,说苏武及其随员被你们软禁在某水泽边呢!”

匈奴单于大吃一惊,不得不把扣留的苏武释放。鸿雁脚上是否有苏武绑上的信,汉帝是否真的射下过大雁都不可考了,但“鸿雁传书”成了佳话!有人称邮差为鸿雁,即由此典而来。

扩展资料:

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雁传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4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指邮递员。何以“鸿雁” 代称书信和邮递员呢?溯其源,有着这样一个故事:西汉时期,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政权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要他们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事正值严冬,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每天忍饥耐寒,“渴饮雪,饥吞毡”,顽强的地活了下来。
单于见软硬兼施都无法劝说苏武投降,也无计可施,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牧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这实际上是要让苏武永远流放在北海,永无归期。
苏武来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是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群羊。苏武每天拿着那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19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汉武帝也死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任皇位。
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便要求单于放了他,并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这就是“鸿雁传书”的故事。
关于鸿雁传书,还有另一个版本: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一日,王宝钏正在挖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鸣叫,遂请求代为传书给自己的丈夫。一时之间也找不到笔墨,王宝钏情急之下,从罗裙上撕下一块布,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一封思念书信,倾诉对爱情的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前者是对国家的忠心,后者是对爱情的忠贞,这两则典故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