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镇的经济特色产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一)集镇发展
1996年昆曲高速公路建设通车,旧县镇由于特殊的交通、区位环境,带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1997把集镇从原周围全是农户无法扩展的团结村搬到昆曲高速公路旧县出口处。此举,盘活了集镇,成为了全镇经济发展的核心纽带,到2005底,已发展成占地1.5平方公里的规模,拥有个体工商户617户,年实现营业收入3700余万元;有出租车67辆,客运三轮车130辆,年实现收入230余万元;年接纳和输送富余劳动力1500余人,土地价也由新建时的9元每平方米升值到400-900元每平方米,逐步形成了集农、工、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小集镇,2005年被列为省级示范集镇,市级中心集镇。
(二)烤烟种植
近年来,旧县镇紧紧围绕“强质量、增效益、出品牌”的目标要求,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标准化栽培为基础,以QTP模式为手段,主攻质量,择优布局、推动了烤烟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烤烟生产连续四年取得新的突破。2006年全镇计划种植21147亩,收购任务287.61万公斤,实现经济总产值3600万元,斤价12.25元,农民人均总收入达1350元,在去年的基础上人均增收110元。
(二)林果
50-80年代,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落后,大量的建房及燃料砍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给社会发展及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90年代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与人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一个主题,2005年底,全镇完成人工造林38600余亩,封山育林89000余亩,森林管护155000余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2.11%。同时把经济林果作为群众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桑树、茶园、水果,并建了高堡茶厂。桑树、茶园受气候影响,产量及质量较差,到80年代末逐渐被淘汰,但水果逐渐壮大发展,2005年底全镇栽种果树6950余亩,水果总产量270余吨,经济效益逐渐明显。
(二)畜牧业
80年代,刚下放到户,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差,进入90年代,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肉、奶、蛋的需求量增加,刺激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末全镇生猪存栏22600头,肥猪出栏25300头,大牲畜存栏16163头(匹),山绵羊存栏16601只,畜牧业产值达3182.54万元,畜牧业总收入完成1965万元,畜牧业成为了群众增收的重要部分。
(三)二、三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部分群众从依附了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外出搞服务、开商店、办企业,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全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先后出让“四荒”10000余亩,引进马龙水泥二厂、福达公司、绿大地等多家公司发展工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促进了全镇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开拓了群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跳出农业,从事二、三产业,首先致富奔向小康。
(四)白酒产业
旧县镇白酒生产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抓住旧县白酒特色强、品质好的优势,围绕“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思路,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进行规划,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组织烤酒专业户深入昆明,嵩明等地实地观摩学习,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酿酒技术培训,按照“宽松环境促动、优惠政策带动”的发展思路,使1998年仅有14户发展到现在的36户,年实现产值900余万元,白酒产品供不应求,远销昆明、曲靖等重大城市。
(五)林下鸡产业
依拓市场,抢抓机遇,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土鸡特色养殖,年增收40多万元,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西冲、上、下三星坝三个苗族村,有102户431人,由于生活习惯和思想保守,农业生产水平落后,是远近出了名的穷村。近年来,旧县镇党委、政府加大对苗族同胞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和科技培训,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畜牧部门的科技扶贫和科技指导下,三个村群众围绕市场,抓住苗族传统土鸡品种体型大、生长快、肉质好的优势,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土鸡特色养殖,走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的发展路子。目前,每户群众养鸡已达到250至3000只,总数已达到100000余只,土鸡蛋按市场价8元/公斤、母鸡16元/公斤、骟鸡27元/公斤算,每年可为群众增收40余万元
(六)食用菌产业
把食用菌确定为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增加投入,加大发展的力度。2006年计划生产香菇菌棒14万袋,搭建大棚23个,全年实现食用菌总产量88.8吨,总产值达到26.6万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