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文的作品书评

如题所述

一、将军只合裹尸还——书评《无冕元帅》(载《新京报》2008年6月7日)
魏寒枫(《北京体育画报》执行主编)
名不见经传的湖南作者——张雄文,运用多是公开披露的材料写作;最有权力的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传主是关于他的著作充斥市面网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粟裕;该书出版后在国内最大的网站新浪搜狐连载,好评如潮。这诸多反差结合在一起,我已经能感觉到:张雄文著《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是一本独特的书。因为,通常民间作者的书是自费印刷的,通常人民出版社这样的权威出版机构,书籍的作者都是官方写作,正襟危坐,通常关于我党高层书籍,总显得声音齐一,情节雷同,通常这样的书也不容易引起网友重视,而现在,张雄文这本书改变了这些。
这是一本什么独特的书呢?
独特首先在于传主。他叫粟裕,众所周知,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同时很多人知道他非凡的经历、坎坷的人生和独特的个性。纵观中外舆论,乱世英雄起四方,人们总是毫不客气地批判政客的险恶和战争对民生的残害,可作为战争主体的军人,却经常能享受舆论的赞颂、道德的美誉和功业的流传。正面军人不用说,古今中外,从孙子白起韩信周瑜到郭子仪岳飞曾左彭胡到朱彭林刘徐粟诸位,从汉尼拔拿破仑亚历山大到朱可夫麦克阿瑟巴顿,人们总乐意传颂他们的事迹,惊叹他们的武功,并津津乐道地关公战秦琼式对他们进行排比,就算是反面意义的军人,人们也迥异于对那些政治领袖的谴责,比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却对隆美尔古德里安等爱憎难舍。这一切,都说明和世界上所有的艺术一样,战争艺术自有其超越政治险恶民生流离的艺术特征。而这种艺术的主角——军人、名将,总是得到更多的宽容和欣赏。而一旦是匡扶正义、保家卫国的名将,则低则进忠烈祠,高则成圣成神了。
粟裕,就是这样一位将战争艺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军人、名将。当然,这本身并不能构成独特。名将如云,只能说是辉煌而非独特。独特在于,他匡扶社稷创造如许伟业,多少年来并不广为人知;独特在于,他位高权重热血沸腾报国时被打压冤屈,竟如此契合传统名将宿命,“将军只合裹尸还,何其生入玉门关”,恭喜粟裕将军,你和白起蒙恬徐达诸位为伍了;独特在于,他壮岁封衔正可运筹帷幄大展宏图,结果一朝跌倒遗恨终生,虽得善终却再未能施展才智雄心,契合名将另一法则,“自古名将如美人,不使人间见白头”。以上几大独特,足使其名垂千古。
电影《见龙卸甲》里,诸葛亮说:子龙,我们都是靠美好回忆活着的人。对粟裕来说,他应该是靠美好回忆、家国情怀和怀才不遇情绪活着。这是一种很诗意的活法。粟裕老年,嘴里总喜欢哼哼满江红;粟裕一生念兹在兹,“解放台湾”,粟裕曾感叹“将军只合裹尸还,何期生入玉门关”。吟诵满江红的名将有,写诗自志功业的名将有,感叹军人宿命的名将有,然而这样三位一体的浪漫悲观主义,除了岳飞,谁可堪当。而且岳飞不过是半壁江山、苦苦支撑而已。
有此传主,此书已经独特三分。
独特还在于书名。鉴于党史军史对各种头衔严格的规定,不可乱越雷池,人民出版社给出的书名就显得独特而不同凡响了。主题是“无冕元帅”,此书给传主粟裕的定义是“元帅”,当然前缀是“无冕”。虽然这是作者的意思,但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于认同或者允许此意思的出现。这种认同或允许,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人民出版社既是权力出版机构,也是权威出版机构,自毛泽东主席开始,诸多党史军史高层领导人著作在此出版,诸多盖棺论定评语在此发出,现在,它将“无冕元帅”头衔用在粟裕身上,部分证明为官方声音、权威认同。
而且,独特还在于,官方声音、权威认同的是,这样一个具有感情色彩的名词,这样一个具有道德色彩的名词,这样一个迥异于以悼词为代表的国家评价的严肃划一的另类名词。无论粟裕生前还是身后,权威的国家的评价,包括刘华清、张震副主席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纪念文章,都未出现这个名词,“无冕元帅”此名衔,是权威认同、官方声音的第一次。而此词,可谓重如千斤,旷古未有前例。
这还没有结束,此书的副题叫:一个真实的粟裕。毫无疑问,这等于认同作者书中所写是真实的,至少,不反对作者将此书定性为“一个真实的粟裕”,或者说,作者张雄文如此说,是被人民出版社所允许的,而且,此书审查严谨而隆重,这等于至少我军政治机构和我党宣传部门是认同此种说法的。独特的地方还在于,和“无冕元帅”一样,“真实”一词同样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因为正常来说,这不是废话吗?谁会写本假书,谁会出本假书?既然这么说,更多的意思应该在于强调此书内容的性质,强调传主身份和事迹的复杂,至少,应该是围绕着他有很多真假实虚之扰。如此强调,部分意味着,此书是在正本清源。权威出版机构,通过书名,先给出对粟裕的独特评价,再强调正本清源,这可以说是该书第二大独特处。
有此书名,此书又独特三分。
当然,最独特的要数此书内容。此书作者我认识,我在他身上,深刻地感知到湖南人做事的风格。抓住主线,层层推进,坚韧不拔,扎实较真。张雄文从前在网上和别人讨论,无论别人怎么谩骂嘲讽,他从来不回嘴,但也从来不噤声。他总是主张自己的观点,引用最详实有效的材料来说服别人,无论能否说服,他总是这样做,从来不骂人。这本书更是集大成地体现这一特色。他抓住的主线是:粟裕是无冕元帅,这本书是真实的内容,如前所述,这已经是出语不凡。接着看下去就更有意思了。他放弃一切细枝末节,只就重要的论述,层层剥茧,步步推进。
他先论述华东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绩最大的野战军。这个基调搭好,再进一步论述,华东野战军的代表,是粟裕。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敏感的问题,那就是粟裕和陈毅的关系,陈毅是一代儒帅,特别是解放后的事业,使得他名誉华夏。这里就有一个矛盾,光说华东野战军最厉害,并不能说明粟裕什么。或者说论证粟裕是“无冕元帅”,必要牵涉到陈毅这位华东军队正职的情况。评价粟裕,陈毅根本无法绕开,甚至,陈粟关系的厘清,是评价粟裕的核心。这点解决了,核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张雄文研究粟裕的最敏锐处,也是出最大成绩处,非常符合抓住主线的方法。所以,张雄文花大笔墨于此,重点论证陈毅虽然是华东军事正职,是元帅,但华东野战军的代表,是粟裕。论述完这个,紧接着论述,毛泽东主席为什么把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权授予粟裕。上面三条线,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这三条说清楚了,此书等于成就了一大半,可谓豹头。
此后,就是详述粟裕解放战争时期的功业了,分为“华东地区战史没有粟裕就不成章”和“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两大板块。引用的多是常见材料,但写作方式依然不一样,看这两个标题,就有体现。可谓熊腰。但从阅读感觉来说,比不上前三段。熊腰一过,奇峰突起,出现虎尾。那就是张雄文心血之作:粟裕是抗美援朝司令员第一人选。这一章节写作,旁征博引,寻幽探微,既得真相,让人喜之叹之,难言心情。关于传主粟裕的写作,也就到了高潮。之后论述“解放军最优秀将领之一”,论述“毛泽东说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也很精彩,但总体来说,此书由上面所说豹头熊腰虎尾构成。结构精严,可谓铁案。
说是“铁案”,相对于张雄文自己论述的范畴,是不过分的。他在写作的过程,最大的特征是引用浩如烟海的材料,注意,几乎全是权威、官方的公开出版材料。要么,你要承认这些材料是假的,否则就只好承认他的论述是真的。此书章节的标题,几乎全部来自于官方出版材料的定评,这就能起到截断众流,廓清杂音的效果。就算有人再贬粟,问题是这些标题都是官方声音,这就能省却狗扯羊皮,纠缠不清。里面的论述,虽然是引公开材料,但让人惊叹的是,诸多材料,如果单看,如我文章最开头言很多党史著作,都见怪不怪,一旦经过张雄文的爬梳辨伪,探幽发微,那些枯燥如砖石的材料,立即熠熠生辉,显得铁证如山,妥帖无比。这方面,“豹头”和“虎尾”部分的论证,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张口结舌,哑口无言。
公开材料爬梳辨伪、重新组装、探幽发微是一大写作特色,另一大特色就是迥异于其他党史著作,此书侧重于各大将帅的比较,将粟裕和古今中外名将特别是解放战争中的名将比较,而这些比较里面,和陈毅比又是重中之重。比较名将,这是中国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从隋唐演义到水浒传到三国演义,无不如此。比较中见特点,比较中见成绩,比较中见个性,比较中见声名,比较中见真功夫,通过比较,这些璀璨的将星,显得那么立体和永恒。张雄文写作时很好地借鉴了这一点,也取得了奇妙的效果。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比较时的方法:除了公开权威的材料外,非常重视数字的作用。数据不是万能的,但数据最难说假话。通过权威数据一对比,很多问题一目了然迎刃而解。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比较性说话,这也是党史著作里少见的。结果这样一比,平时躺在资料馆里的数据,顿时活了起来。我甚至觉得,如果作者将诸多数据列表比较,那样更清晰更有效。
有此内容,此书就独特九分。
这本书有缺点吗?作者还有很多自己采访的材料没用,显得极其谨慎;作者论述自己观点时,显得有如胡适陈独秀新青年时期的一以贯之,毫不妥协,有人会以为偏。但总的来说,此书核心论述,几乎无懈可击;此书用笔用料,都是克谨克勤;最关键的是,作者在用良心写作,而且写作出来,显得这么独特。我只能说,这是逝者和真理,对他进行了一次冥冥中的责任赋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