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哪的人?

孔子的故乡在哪?

孔子的故乡—曲阜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 坐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所,“御碑亭”13座。游览孔庙应着重游览中轴线上的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及其庑的历代碑刻。

孔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殿阔45.78米,深24.89米,殿高24.8米,殿基占地1836平方米,金碧辉煌,是我国现存巨大的古建筑之一,可与故宫的太和殿媲美。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两条巨龙,飞腾于云彩之中,两龙之间有一宝珠,故名之曰“二龙戏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气势磅礴。殿内有巨大的孔子塑像,像高3.3米,神采奕奕,威而不猛。孔子像两侧是颜回、曾参、孔及、孟轲“四配”的塑像,身高2.6米。另有“十二哲”塑像,身高2米。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的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也不乏珍品,被人们视为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宝库。最为珍贵的是22块汉魏六朝 石刻。其碑刻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林 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园,位于曲阜城北,占地达3000余亩。孔林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群和人造植物园。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洙水河横贯东西,除孔子、孔鲤、孔及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垢、孔闻韶、孔尚任墓等。墓碑中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保绍基、 康有为等名家的手迹石刻。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四周围以红墙,墓前立有明人黄养正篆书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附近有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谒墓时的“驻跸亭”各一座。墓南二百米处的亭殿后,有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遗迹和“子贡庐墓处”。

孔林中有环林公路,游人可坐一种古式马车观览,更添别样情趣。

孔府 西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是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使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款上有公府大印、令箭令旗、惊堂木、文房四宝等。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可畏。七十二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住宅和房内陈设保存完整。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也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很多,除了上述曲阜三孔以外,还有鲁国故城遗迹、周公庙、颜庙、孟庙、少昊陵等胜迹。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Confucius is from Lu.
Link: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则为驰名中外的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

座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

游览孔庙应着重游览中轴线上的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及其两庑的历代碑刻。

奎文阁,其名乃取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兴衰的奎星而为奎文。奎文阁为一藏书阁,阁内原藏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赐书墨迹。各廊下东侧立李东阳撰书《奎文阁赋》碑;西侧立《奎文阁重置书籍记》碑。经历代战乱,阁内藏书已大部散失。十三碑亭位于大成门前东西两侧院内。十三碑亭中,矗立着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各类御碑53方,充分表现了孔子在封建社会的崇高地位。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

大成殿为孔庙之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大成”乃因松徽宗赵佶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改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大成殿不仅殿宇宏大,装饰华丽,为全国孔庙之冠,而且此殿前檐十根雕龙石柱,龙姿飞扬,为宫殿建筑中前所未见,连紫禁城的龙柱也相形见绌。据传每当皇帝前来祭孔时,要将龙柱用红绫包裹起来,以免皇帝发现,犯杀头之罪。殿内正中奉祀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和十二哲的塑像。殿前东西庑廊原供孔门第子及儒家历代先贤,现已辟为陈列室,陈列着历代碑刻,为书法、绘画、雕刻的艺术宝库。寝殿后的圣迹殿,藏有明代石刻连环画120幅,记述了孔子的业绩。故宅井后的鲁壁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空鲋收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的夹墙,人们为了纪念空鲋保护古代文化的功绩,特地修建了这个鲁壁。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林

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园,位于曲阜城北,占地达3000余亩。园内古木森森,林下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队。其中孔子、孔鲤、孔及三代墓周绕以红墙。另有楷亭、驻跸亭,是皇帝来此祭孔时休息的地方。

孔府

西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案上有公府大印、令旗令箭、惊堂木、文房四宝等。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可畏。七十二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住宅和房内陈设保存完整。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亦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墒赐孔府。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很多,除了上述曲阜三孔以外,还有鲁国故城遗址、周公庙、颜庙、孟庙、少吴陵等胜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5
山东曲阜人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第2个回答  2006-10-15
“当然是山东曲阜”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第3个回答  2006-10-15
孔子的故乡—曲阜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 坐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所,“御碑亭”13座。游览孔庙应着重游览中轴线上的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及其庑的历代碑刻。

孔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殿阔45.78米,深24.89米,殿高24.8米,殿基占地1836平方米,金碧辉煌,是我国现存巨大的古建筑之一,可与故宫的太和殿媲美。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两条巨龙,飞腾于云彩之中,两龙之间有一宝珠,故名之曰“二龙戏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气势磅礴。殿内有巨大的孔子塑像,像高3.3米,神采奕奕,威而不猛。孔子像两侧是颜回、曾参、孔及、孟轲“四配”的塑像,身高2.6米。另有“十二哲”塑像,身高2米。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的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也不乏珍品,被人们视为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宝库。最为珍贵的是22块汉魏六朝 石刻。其碑刻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林 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园,位于曲阜城北,占地达3000余亩。孔林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群和人造植物园。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洙水河横贯东西,除孔子、孔鲤、孔及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垢、孔闻韶、孔尚任墓等。墓碑中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保绍基、 康有为等名家的手迹石刻。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四周围以红墙,墓前立有明人黄养正篆书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附近有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谒墓时的“驻跸亭”各一座。墓南二百米处的亭殿后,有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遗迹和“子贡庐墓处”。

孔林中有环林公路,游人可坐一种古式马车观览,更添别样情趣。

孔府 西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是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使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款上有公府大印、令箭令旗、惊堂木、文房四宝等。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可畏。七十二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住宅和房内陈设保存完整。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也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很多,除了上述曲阜三孔以外,还有鲁国故城遗迹、周公庙、颜庙、孟庙、少昊陵等胜迹。
第4个回答  2006-10-15
Confucius is from Lu.
Link: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则为驰名中外的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

座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

游览孔庙应着重游览中轴线上的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及其两庑的历代碑刻。

奎文阁,其名乃取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兴衰的奎星而为奎文。奎文阁为一藏书阁,阁内原藏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赐书墨迹。各廊下东侧立李东阳撰书《奎文阁赋》碑;西侧立《奎文阁重置书籍记》碑。经历代战乱,阁内藏书已大部散失。十三碑亭位于大成门前东西两侧院内。十三碑亭中,矗立着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各类御碑53方,充分表现了孔子在封建社会的崇高地位。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

大成殿为孔庙之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大成”乃因松徽宗赵佶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改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大成殿不仅殿宇宏大,装饰华丽,为全国孔庙之冠,而且此殿前檐十根雕龙石柱,龙姿飞扬,为宫殿建筑中前所未见,连紫禁城的龙柱也相形见绌。据传每当皇帝前来祭孔时,要将龙柱用红绫包裹起来,以免皇帝发现,犯杀头之罪。殿内正中奉祀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和十二哲的塑像。殿前东西庑廊原供孔门第子及儒家历代先贤,现已辟为陈列室,陈列着历代碑刻,为书法、绘画、雕刻的艺术宝库。寝殿后的圣迹殿,藏有明代石刻连环画120幅,记述了孔子的业绩。故宅井后的鲁壁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空鲋收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的夹墙,人们为了纪念空鲋保护古代文化的功绩,特地修建了这个鲁壁。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林

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园,位于曲阜城北,占地达3000余亩。园内古木森森,林下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队。其中孔子、孔鲤、孔及三代墓周绕以红墙。另有楷亭、驻跸亭,是皇帝来此祭孔时休息的地方。

孔府

西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案上有公府大印、令旗令箭、惊堂木、文房四宝等。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可畏。七十二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住宅和房内陈设保存完整。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亦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墒赐孔府。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很多,除了上述曲阜三孔以外,还有鲁国故城遗址、周公庙、颜庙、孟庙、少吴陵等胜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