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的简介

如题所述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2020年1月1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扩展资料:

意义价值:

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是世界上目前口径最大、最精密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其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

它将在基础研究众多领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学、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也将在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设将推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它的建设与运行将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FAST的天线口径为500米,将是国际上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提高约10倍。如果天体在宇宙空间均匀分布,FAST可观测目标的数目将增加约30倍。

与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灵敏度高2.25倍,而且Arecibo 20°天顶角的工作极限,限制了观测天区,特别是限制联网观测能力。可以预测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并将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前沿科研课题,成为国际天文学术交流中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天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中国天眼,一般是指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属于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而兴建这类项目,一般都需要论证、立项、批准、实施、验收等多个标准过程,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天眼,选址非常优秀,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洼地,不仅使得工程开挖量降为最低,而且因其地貌接近FAST的造型,整体工程造价也大幅下降;平塘县克度镇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质,而喀斯特地质最大的特点,就是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这使得望远镜被雨水腐蚀可能性大大降低,而且大量节约了日常维护成本;射电望远镜需要没有各类信号干扰,而“大窝凼”附近5公里之内,都没有一个乡镇,相对人口分散,是最佳的无线电环境。

中国天眼,天线口径500米,是全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同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提高约10倍而与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灵敏度高2.25倍,而且Arecibo 20°天顶角的工作极限,限制了观测天区,特别是限制联网观测能力。仅从技术指标来看,中国天眼确实领先于世界,相比世界各国的大型望远镜相比,都要更为先进。

中国天眼,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而中国天眼在众多领域开展研究,在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推动了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天眼不仅证明了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更展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第2个回答  2020-05-29
中国天眼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它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名为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之中,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天眼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由4450块反射面单元组成,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非专业领域的人来讲,如何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中国天眼呢?引石老王给大家做一个类比,大家就可以明白了😘:相信大家都见过屋顶上的“锅盖天线”,这种天线锅在90年代比较流行,主要用于国内接收国外卫星的相关节目(目前在国内广电禁止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国外不健康节目内容和思想的传播)。不过,曾经安装使用过这种天线锅的人会很清晰:天线锅的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那么我们这里讲的中国天眼的“锅盖”,也是如此道理,越大灵敏度、精度也高。所以世界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中国天眼”的口径是500米,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那中国天眼能一直保持领先吗?或者说还能不能制造更大的锅盖呢😍?

如果是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已经是很困难了。不过从技术最终实现上考虑,办法还是有的,就是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分布在广阔的地理空间,收到信号综合分析,也就可以相当于一个超大望远镜了。目前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就是这个原理,如果完成,那它的观测能力将是神级的,在精度、效果某些方面肯定可以超越天眼。不过,大家也不必遗憾,因为我们中国也是SKA的首创国之一,也就是收这套东东咱也有。

那么,天眼的核心组件到底由那些构成呢?引石老王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天眼”的最核心部件是馈源舱。馈源是望远镜用来接收宇宙外来信号的装置系统,馈源舱就是安放这个系统的舱体,可以称之为天眼的“眼珠”。馈源舱内,配置了覆盖频率70MHz~3GHz的多波段、多波束馈源和接收机系统。它的主控系统,是6索并联驱动控制系统,可以控制馈源舱,调整姿态位置,以精确找到反射面的焦点位置,使馈源舱获取信号能力达到最佳,主控系统相当于是“眼球内部的睫状体”——能够调节眼球的焦距,使眼球能清晰地看清远近物体。同时,天眼还配有一个超级大脑,它的计算性能达到了每秒200万亿次以上,存储容量达到10PB以上,并且以后计算性能和存储容量的需求还会爆炸式增长。

天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在精密度和灵敏度上都非常突出,天眼的馈源与反射面之间,没有刚性连接,但可以实现毫米级指向跟踪,确保精确地聚集和监听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天眼比起德国波恩望远镜,灵敏度提高约10倍;比起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天眼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人称“中国天眼之父“的首席科学家南仁东说:“射电望远镜就像灵敏的耳朵,在宇宙空间的白噪音中分辨有意义的无线电信息。这就像分辨雷声中的蝉鸣。”
第3个回答  2019-09-25
中国天眼指贵州平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1-21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2020年1月1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扩展资料:

意义价值:

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是世界上目前口径最大、最精密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其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

它将在基础研究众多领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学、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也将在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设将推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它的建设与运行将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FAST的天线口径为500米,将是国际上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提高约10倍。如果天体在宇宙空间均匀分布,FAST可观测目标的数目将增加约30倍。

与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灵敏度高2.25倍,而且Arecibo 20°天顶角的工作极限,限制了观测天区,特别是限制联网观测能力。可以预测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并将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前沿科研课题,成为国际天文学术交流中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