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为什么总爱写鲈鱼和莼菜

如题所述

因为鲈鱼和莼菜代表着家乡的味道,而乡愁是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思乡之情不断,抒情之诗便也不断,故而古诗里总爱写鲈鱼和莼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27
莼菜:属睡莲科的一种水草。在中国主要分布江西、浙江和江苏等地,嫩叶可供食用。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圆融、鲜美滑嫩。
鲈鱼:古诗词中的鲈鱼一般指花鲈,在我国沿海有分布,喜欢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也能生活在淡水中。鱼苗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虾类为主食,成鱼则以鱼类为主食。
爱好者名录:张翰、苏轼、陆游、辛弃疾、白居易、元稹、米芾等
爱好者语录: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在很久很久以前,鲈鱼是鲈鱼,莼菜是莼菜。要说它们之间的关系,顶多就是都在水里而已。
直到有一天,张翰闪亮登场。这张翰一不唱歌二不演戏,就爱搞点模仿秀。模仿的是魏晋时期偶像男团“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因为阮籍外号“阮步兵”,而张翰是江东(吴国)人,所以大伙就把他叫做“江东步兵”。
我们知道,步兵不骑马。这位张步兵大概喜欢骑鹰,所以又叫做张季鹰。在古诗词里,季鹰可比张翰有名得多,所以本文我们暂且也叫他做张季鹰。
顺便插一句,这位张季鹰先生还有个老祖宗,鼎鼎大名,就是张良。
张季鹰没赶上好时候,不像祖上似的,捡个鞋子学点兵书,就把天下平定了。他生活的年代,司马昭那家子猛的一塌糊涂,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吴国给灭掉了。于是,原来的吴国官二代张季鹰就成了亡国奴。
好在张先生毕竟是官二代,改朝换代了也有点政治资本,没多久就在齐王司马冏手下担任了一个东曹椽的职务。
这位齐王司马冏,就是司马昭的孙子。后来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就有他的一份子。
本来,当着官写着小文章,张季鹰也就这样过一辈子了。没想到过了没多久,齐王就和一些个王爷嘀嘀咕咕,准备着造个反,做几天皇帝玩玩。
张季鹰一想不对啊,你们自己斗啊斗的,搞不好把我给折腾进去了,这实在太不划算了。
一想到这,这位张先生就赶紧准备开溜了。这一开溜不要紧,把莼菜和鲈鱼扯上关系了。
这段关系,后来被《世说新语》记载了下来:“张翰在担任齐王东曹椽时,在洛阳看到秋风呼呼吹着,忽然就想起了老家江苏的菰菜羹和鲈鱼烩。他说,人生特么不就为了活得舒坦么,哪能为了功名权力在老家千里外漂着呢?于是他就官也不当跑回家了。没多久齐王就造反失败了,大伙都认为张翰这家伙真是够机灵跑得快。”
受字数限制,待续。追答

太不是东西了,这是干吗呀,为什么删?还不让接续,真有病呀!

续一:
张季鹰还把想念鲈鱼写成了诗。题目叫《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到了这里,其实都还没莼菜什么事。人家张季鹰讲得是菰菜和鲈鱼,但后来唐朝人编《晋书》的时候,不小心在菰菜和鲈鱼间加了一个莼菜。
这一加,一下就把节奏带偏了。不明真相的唐朝诗人们一个个都写莼菜,倒把正室菰菜给打入冷宫了。
因此,莼菜和鲈鱼的故事,其实是小三上位的故事。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话一诗,毕竟让张季鹰先生达到了人生巅峰,成了“莼鲈之思”的创始人。

续二:
莼菜、鲈鱼、季鹰、思乡、归隐,这些词从此就串联在了一起,收获了无数粉丝。
在这些粉丝群里,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辛弃疾、苏轼、陆游等大咖。
白居易首先开始朝圣之旅。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白居易《偶吟》)
偶吟就是随便发下牢骚,跟我们平时随手拍个照发个朋友圈一样。白居易这天不知道被什么刺激着了,随手在朋友圈贴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过去当领导时,在办公室门口照的;一张是现在当退休老头时,在荷花丛中照的。
今昔对比,生命是如此动荡。白居易忍不住感叹:“哎呀,算了吧,还是计划下明年春天去江南,参观下季鹰先生故居,再吃碗莼菜羹算了。”

续三:
这边厢,唐人刚刚朝圣完张翰,宋人苏轼也忍不住了,反手就是一波夸。
“浮世功劳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
(苏轼《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
苏轼说人生在世折腾半生,就为混个肚饱混个安稳觉,季鹰老先生真是水里的仙。够机灵跑得快这档子事且不说了,光是为了鲈鱼跑回家这壮举就棒极了。
听到苏轼这么说,陆游也想起了鲈鱼的滋味,说:“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
可怜的正室菰菜,被打入冷宫这么多年,终于被陆游给打捞出来了。可惜的是,小三已成气候,正室再怎么样折腾,都已经无力回天了。
陆游准备把菰菜和鲈鱼一块煮了,辛弃疾却说不着急。
辛弃疾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这位绝世英雄,把吴钩宝剑看了又看,把栏杆拍了又拍,却无人会登临意,只好自己想着季鹰的亡国恨,想着他那动荡的江南故国,河山破碎、身世浮沉,他不由得淌了几滴英雄泪。即便鲈鱼美味,又能如何呢?

续四:
随着大咖们又钓鱼又烤鱼的,一些非著名诗人也纷纷加入了进来,对莼菜和鲈鱼表达了热爱之情。
其中有个是苏轼的四川老乡,叫陈尧佐,说:“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
一个叫葛长庚道士,是个海南人,又名白玉蟾,说:“已办扁舟松江去,与鲈鱼、
莼菜论交旧。因念此,重回首。”
这白玉蟾也有意思。曾经有个和尚想劝他加入佛门,一起来光大佛门。
白玉蟾跟和尚说:“我们中国的道法,是炼纯阳之精,以生为乐,你们禅宗的法,我老早就知道了,是修静定之功,以死为乐。我们道不同,所以还是各干各的吧。”
这一番高论把那和尚说蒙,直接改行学道家了。
不光是写诗的炼丹的,便是书法家米芾也跨界来了。
“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
(米芾《吴江垂虹亭作》)
写到这儿,细心的你就忍不住想问了:为什么你写了大半天,都在写鲈鱼呢?莼菜哪去了,被你吃了么?

续五:
其实不是我忘了写莼菜,而是在《全唐诗》和《全宋词》里,写到“莼菜”二字的诗歌大约有20首,写到“鲈鱼”二字的大约有140首,莼菜和鲈鱼的比例约为1:7。当然,如果我们考察“鲈”字和“莼”字,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比例,但写鲈比写莼多,这一点是毫无疑问。
这背后其实说明了一个事实:果然,还是无肉不欢型的诗人多啊。
借着鲈鱼,大伙纷纷致敬张季鹰,并在致敬里完成了自己家国情怀的安放。
一个经历了战乱、经历了亡国的人,在战祸再起之前,侥幸活着回到了故乡,喝上一口热乎乎的莼菜羹和鲈鱼汤,该是多么难得的幸福?
无论是唐朝的白居易、元稹,还是宋朝的苏轼、辛弃疾,他们一生中经历了起起落落,眼见着希望、又眼见着希望破灭,也曾梦想封侯拜相,也曾梦想仗剑天涯,但日子终究一天天过去,少年在奔波里老去。
他们看到了张季鹰架着车子回家的烟尘。遍地都是西风,张季鹰回到家了吗?
以上供参考。

费了好大事,你就给删了,说恢复,不知提问者能否看到?看到请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26
这叫“用典”修辞。好处是借用典故,几个字就可以表示出很深层次的意思。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所以之后的诗词中,便可以用莼羹鲈脍、莼鲈之思、秋风莼鲈、莼鲈等来抒发思乡、不留恋官场等感情。
第3个回答  2018-11-27
鲈莼之思,鲈蒓都是故乡的风味美食,张季鹰思鲈莼而辞官回家,以此作为家园之思的代称。
第4个回答  2018-11-26
意思就是家乡的味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