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无意识的打人行为,可能是进入了打人“敏感期”
孩子的打人行为分为有意识地打人(即主动性攻击行为)和无意识打人(被动型或是不受支配的攻击行为)。两者虽然都是打人,但是性质不一样。无意识的打人可能是孩子进入了打人“敏感期”出现的行为,这种行为无需刻意纠正,只需要掌握好方法,则孩子不会变得爱打人。
什么是“打人敏感期”?
在孩子2岁左右,进入了自我意识敏感期。进入这个敏感期的孩子,独立意识会越来越强烈,逐渐进入分离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在这一敏感期的主要表现就是打人。进入打人“敏感期”的孩子性格会特别自我,他们所出现的行为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心理行为来实施的。
孩子进入打人敏感期,出现的行为是无意识的
进入打人“敏感期”的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并不是真的爱打人,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可能是用肢体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能是想和别的小朋友交流而不知手部力量大小。
或是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是出现利益的争夺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及缺乏自控能力,孩子就会通过打人的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孩子进入打人敏感期,解决办法:家长不要做出过激反应
孩子进入打人敏感期时,初期出现打人行为时,家长不要对孩子这种行为表现得很惊讶,反应不要过激。因为过激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这样做可以吸引家长注意力,而且会对“打人”这件事出现兴趣。所以当孩子步入打人“敏感期”出现打人行为时,家长可以适当地忽视,不要过于敏感。
家长自身问题导致孩子出现有意识的“打人”行为,该如何纠正?
拒绝暴力动画
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为了避免孩子学到一些暴力性的行为,在孩子看此类暴力动画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如果这种暴力行为孩子已经学会了,这时家长一定要多注意孩子平时的行为,如果有不当的及时纠正。纠正的过程可能较长,但只要坚持下去,随着孩子长大便能改正过来。
教会孩子表达情绪
2岁左右的孩子缺乏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会用肢体去表达内心的需求。这个时候家长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非常关键,比如可以这样鼓励孩子表达“你为什么要抢我的玩具呢?我很生气”、“你为什么要推我呢,这样我会摔倒受伤”等等。通过引导来触发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样会让孩子更加善于表达。
家长正确的示范很重要
孩子打人大多是有样学样的结果,当孩子打了人,家长采用的惩罚方式是“以牙还牙”,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把孩子打人的倾向越推越深。当家长生气时,尽量要避免打骂、吼叫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既有利于孩子性格的健康成长,也是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孩子之间产生了冲突,家长做法误区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不可避免,出现冲突的原因大多是双方共同导致的问题。只是先打人的一方犯的错重了一些,但家长不能因此给孩子贴上“爱打人”、坏孩子的标签。特别是下面这个做法,家长千万要注意。
避免当面吼叫、打骂孩子
很多家长在看到看到孩子打人的行为时,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斥责打骂。家长这种行为不但无法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反而还会觉得家长毫无公平性。
正确做法:拉开自家孩子,带孩子到一边,等待情绪平稳后,告诉孩子刚刚做得不正确的地方。
当着孩子的面要求道歉
孩子之间的冲突一般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人肯定都有错误,只是一个轻一个重而已。如果家长强硬地让打人的那一个道歉,虽然孩子会道歉,但是他们内心是不服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错,之所以道歉完全是出于家长的压力。
正确做法:制止后,先带着孩子到一边冷静一下,等孩子情绪过后,然后给孩子讲解刚刚不对的行为,再带着孩子去道歉,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