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绿山高韵深情道学诗怀读蔡飞跃大明醇儒蔡清传札记读书感悟

如题所述

  正岁壬寅冬月二十,天阴雨,微寒。沏茶,焚香,读《大明醇儒:蔡清传》。
  曾记得在2019年的一个秋夜,我们在一次编辑工作完毕之后,蔡飞跃先生说他翌日要去泉州西街蔡清故居,谨以禀告宗祖,正式开笔撰写《蔡清传》。
  蔡先生语气清雅而坚定,目光深邃,深邃的眼神里充满敬畏。这种敬畏是对先贤的,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敬畏。著书立说,一个“立”字,定有顶天立地的要义。举行一个开笔上香仪式,可见庄重之心,以诚惶诚恐的心情翻开历史的厚重,揭开历史人物蔡清的面纱。我闻之,油然而生敬佩之心。蔡飞跃先生为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人物立传,时间的纵深,地域的跨度,在岁月苍茫的的大地上还原历史的真实,是一件多么具有挑战艰难和行诣卓绝的事情!
  蔡飞跃先生历经三年多的时间,查找资料,探访史迹,寻找关于蔡清的散佚的文字记录,整理材料,梳理脉络,沉浸于五百多年前的大明年间,致敬古人,在滔滔江河万古流中完成历史叙事,一部二十六万多字的传记大功告成,一位历史上的大明醇儒以鲜活的姿态,再现给世人。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冷静而严谨的叙事中,亲近懿德典范的学者蔡清,从蔡清的故事里,让我们了解五百多年前蔡清的生活学习状况,从他勤奋学习、为官施政和讲学布道各个方面全方位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对华夏文化大典中其宋明理学的承扬与认知。
  完成一本传记的写作,三年多的时间磨砺,蔡飞跃完全沉浸历史人物之中,融合与出离,需要给作者一些时间。写完一本书,人也憔悴、消瘦了几许,其弟飞昌先生说:“为写一本书,瘦了一圈,心疼了大哥。”从当代到大明,时空与角色的转换,宛如从东半球飞到西半球需要倒时差。作者为五百多前的古人立传,在时空中倒腾,一半是皈依,一半是出离,完成书写之后,作者的消瘦犹如明朝的鸿儒蔡清穿越时空而来。作者比其他任何人有不一样的情怀,蔡清是蔡飞跃先生的宗祖,祖德宗功,文风昭穆,在后裔子孙中承扬,作者为宗祖立传,慎终追远,多了一份宗族深情。
  今翻阅新书,清香扑面,自大明时空飘漫而来的芬芳依旧醇正绵长。
  《蔡清传》以时间为序,以人物为轴,五百多年的纵深里撷取蔡清56年璀璨的岁月。作者从蔡清出生开始,从浩荡岁月的长河上端用文字向下构建一场宏大的叙事,一部《蔡清传》,一如史诗之美。
  蔡清,字介夫,生于明代景泰四年夏历六月十八日,明成化二十年蔡清中进士,时年32岁,累官至江西提学副使、南京国子监祭酒。逝于明代正德三年夏历腊月二十三日,享年五十六岁,葬于泉州城东钟卢山。
  蔡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始于北宋周敦颐创立儒家流派,又称道学,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的飞跃。蔡清继承了程朱理学,是明代理学代表,形成“清源学派”,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有《四书蒙引》《易经蒙引》等。正如作者所言:“以蔡清和他的弟子构成的清源学派,在捍卫、发展朱子学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蔡清以56年的岁月缔造了一个思想文化的高度,自宋明理学以降绽放永恒的光芒。明代杰出史学家何乔远题蔡清像:羽翼程朱,以溯周孔。是以蔡清比作理学家二程和朱熹,上溯到周孔。注意,周孔之道更高远于孔孟之道,周公制礼乐,更早于孔孟奠定儒学之基。何乔远用“鸿冥凤举,杳不可追”题赠蔡清像,可见蔡清的思想文化高度如鸿如凤,杳不可追。不可追,犹如黄钟大吕,文思发清源,弘扬九州,又似一个大明成化到正德年间的苦行者,他为天地立心,为往世继绝学。
  蔡飞跃先生以中华大史观剖析历史,恪守史家笔法,尊重历史实事,于史海钩沉,去蔽揭伪,还原真相,以自己的审美方式,回溯到历史的现场。开篇第一章《人生之初》,记叙了蔡清的出生、周岁抓周以及幼童时代生活成长历程。第一任老师、父亲蔡观慧对蔡清的言传身教,带他走山读水,寻访名胜与名师,讲古抱蒙,对蔡清开启一个文墨芬芳的发轫。以及朱鉴对蔡清成长乃至一生像标杆一样的影响。
  蔡清自小就懂得孝道与忠义。母亲忧愁于寻找失散多年的舅舅家大表兄王翰,蔡清宽慰母亲,答应母亲一定要找到大表兄,是孝义。王翰是一条伏笔之一,为践行对母亲的承诺而坚定读书的信念。成化十年蔡清放弃参加福州甲午科乡试,其中一个原因是打听到表兄王翰的消息了。中了进士之后,人脉多了,常托人打听王翰的消息,比如钟绣衣到浙江公干,他便托钟绣衣帮忙寻找表兄。蔡清在寻找表兄一事上费尽心思,之后还委托同榜进士金华府推官林沂、周进隆等人帮忙寻找。直到弘治元年蔡清远走京城途经杭州府,终于见到了寻找多年的表兄王翰。在第七章《往返京桐》的末了,写到表兄王翰病逝,蔡清挥泪撰写了《祭王表兄文》,又去信和物资接济表嫂与表侄女。对表兄王翰可以看出他对待亲友的一个侧面缩影,体现蔡清对亲人深情的关怀。
  蔡清是儒孝的典范。在他考取进士之后,经过半年的观政期,想到年迈的祖父母以及父母亲,想到病中的妻子,毅然放弃出仕一官半职而乞归故里。又因为母亲希望他出仕,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待在家里,母亲说:“我听人说母以子贵,现在你已登进士第,整天待在家里……”蔡清听了后十分惭愧,决定上京城后任。如果说父亲蔡观慧对蔡清启蒙奠定了基础,那么母亲对蔡清发展的后劲有鼓励和鞭策的作用。因为蔡清十分重视孝道,听父母的话。他认为“孝”是个人德行养成的根本。他时时告诫自己大恩不能忘,蔡清中举离家一年多,回家后他是“加倍行孝”。他以一颗感恩的心去行事,他在《密箴》中写道:有数大恩不可忘:天也,地也,君也,亲也,师也。
  蔡清在福州访学,受业于名师鸿儒何乔新、周虚白、林玭等人,乡试荣获解元第一。蔡清深爱着家人,家风敦厚朴实,从福州求学归来后,迎娶同邑义民胡公的爱女,胡氏知书达理,贤惠端庄。婚后患病,生子蔡存畏。蔡清金榜题名之后,乞归讲学,在泉州讲学期间,蔡清博学广思,治学严谨,对朱子学说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逐渐形成清源学派一脉。蔡清为官施政方面的故事在第九、十章节里有详细叙事,特别是在第十二章《督学江西》里与宁王的抗争,宁王越礼,私谋王权,蔡清对宁王的胡作非为不能容忍。一次宁王在广众大庭之上嘲笑蔡清脑中“无诗”,蔡清怼回去道:“我脑中无诗,但心中无私!”反讽宁王图谋不轨。从蔡清为官施政的故事中,犹能看出他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不畏权贵的高尚品质。
  读《蔡清传》,很容易被作者深度带入明朝年间,带进蔡清生活的西街,他讲学的水陆寺,他的蒙引楼、独善山房。这也是作者书写创作时本身的一种融入状态,是一种精神与哲思的碰撞,又是当下与历史的逆向穿越。作者以蔡清的精神思想、心理思维拓展立体空间,使蔡清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性,社会交往,学识渊源,思想高度等多维再现在人们的眼界里。
  从文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作者糅合了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以强大的穿透力洞悉历史深处的斑痕,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多维创作,以有限资料拓展无限时空,以庞大、宽柔的叙事再现历史细节,以冷静与严谨的叙事风格和沉稳、厚重的气度来书写,赋予人物传记——《蔡清传》丰满而且使历史人物再度鲜活,展现出一幅明代哲学思潮波澜起伏的历史画面。
  这部传记故事情节并不热闹,文本侧重于历史学问、地域文化等方面。作者以散文风格讲述五百年前的故事,擅长化典于无痕,传记非同于小说,可以虚构故事,使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甚至玄幻传奇。作者像一位考古者,在尊重历史与尊重实事之上,将发掘的历史碎片归类、修补、整理,串联,付出比其他创作数倍的辛苦和努力,以诗性语言致敬五百多年前蔡清一生殊胜的荣光。
  蔡清在理学上继承了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发展。朱熹主张“理先气后”,蔡清却突破了朱熹的理论,他认为“鸢鱼之飞跃,气也;而其所以飞跃也,理也。”蔡清还认为“六合皆气,理则是此气之理。”蔡清早期主张“静”,后期主张“虚”,并以“虚斋先生”而传名。蔡清的学生中受其影响的有陈琛、易时中、王宣等以及名将俞大猷,古文运动领袖王慎中。学子们皆学优仕廉,诗书传世。
  蔡清传世的诗作不多,有记载的60多篇,我喜欢他的“一上狮峰四望低,恍然身蹑九霄梯。”那种“一登第一山,自觉众山小。”的高远之境,如他在《艾庵密箴》中所写:“风光月霁其心胸,海阔天高其气宇。”可见蔡清的思想境界的高度,如龙如象,气贯长虹,清风致远。蔡清也有其闲情逸致诗意情怀的一面,比如“细思田土千般物,何似清源一滴泉。”诗言不复,意境深远,值得揣摩和玩味。
  蔡清少而问道,自幼知学,毕生致力于朱子学的训诂。后追谥号“文庄”,万历皇帝赞蔡清:为八闽文献之宗,负一代蓍英之望。清雍正二年,蔡清从祀孔庙,泉州籍先贤仅他获此殊荣。以儒学“学而优则仕”抑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种种角度出发,蔡清是学子们仰望的高峰。
  高韵则曲高和寡,深情则传芳百世。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这端翻阅一部《蔡清传》,远溯到大明的烟火里,在清源山下,在西街水陆寺旧址聆听蔡夫子讲学布道。
  
  新书推介:
  《大明醇儒:蔡清传》是蔡飞跃继《心抵万里》等八部历史文化散文集出版之后创作的一部长篇传记文学,全书共26多万字。蔡清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理学“清源学派”开创者,泉州历史上第一位登上国家主要学术研究顶峰的学者,泉州籍唯一从祀孔庙的先贤。
  作者蔡飞跃,系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为真实再现蔡清的一生,蔡飞跃历三年之久,查阅60余部蔡清相关著作及20余篇相关文章,阅读量上千万字,并进行认真甄别终于创作出《大明醇儒:蔡清传》,填补了蔡清长篇传记文学的空白。本书获“2021年泉州市市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扶持项目”。
  这部作品叙事结构宏大,既可作为文学作品阅读,也可以作为研究蔡清的参考书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