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孩子为什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如题所述

在现代生活中,家庭教育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好的家庭教育也是每一位父母应该学习的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位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爱和教育,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还会出现心理问题呢?

一、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些心理问题

1.父母的爱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现代父母过分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

现代家庭教育的常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权威型父母,另一种是溺爱型父母,最后一种是民主型父母。

01.权威型父母总是会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给孩子制定一些苛刻的原则和要求,但是许多父母不知道,往往越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和成绩的情况下,就越会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心理教育。

02.溺爱型父母在生活中总是会因为工作忙,时间不够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特别溺爱,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因为怀着对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亏欠,一味地在物质上去满足孩子的种种需求,来增加与孩子的亲密感和亲近感,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03.民主型父母在生活中不同于权威型父母,民主型父母能够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发展,能够和孩子建立亲子间的友谊,但是这类民主型父母在现代社会中比较少,大多数家庭都是以父母的权威型为主的。

2. 父母忽视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我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对于这一点,西方家长深信不疑,他们的教育也是深刻秉承着孩子个体的发展而发展的。西方家长认为“孩子的心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孩子才是自己的主人,孩子拥有对自己的事情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家长不要一味地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要在孩子的教育中能够引导孩子发展。

西方家长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相信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独立、自然的成长,注重挖掘孩子的兴趣和内在潜能,我们现代的教育只是看到了孩子发展的表面,每天对孩子的话就是“整天只知道玩,学习学不好,分提不上去,哪有什么未来和发展!”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发展,却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发展。

西方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中国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生理需求不是心理需求。

西方家长在生活中比较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重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会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讨论问题和交流感情,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转中,孩子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都会乐于和父母沟通,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和父母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中国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的关注和侧重点大致都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上,很少去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真正的需求和想法,所以,现代社会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都是脆弱的,在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和问题的时候,孩子更容易因为心理的承受能力有限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二、现代孩子经常会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为什么现在我们会见到许多的孩子总是出现自卑心理而不敢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的时候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期望过高也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做的不够好,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2.嫉妒心理

在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是只重视学校教育,就像有的时候,有些父母经常会用孩子的成绩来比较,拿“别人家的孩子”的成绩和自己的孩子比较,在这种对比和比较之下,孩子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安和心理,父母如果总是过分重视学校教育,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拿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和自己的孩子比较,久而久之,会让孩子有一定的落差感,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不满和怨恨心理,从而导致严重的嫉妒心理。

3. 逆反心理

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日常就是父母的威严和权威至上,在生活中,孩子在父母的权威下有时候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兴趣班,父母总是会用“都是为了你好,为了你以后的生活能够好一点”,但是父母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是否是孩子喜欢的?孩子是否愿意学?又或许父母应该思考,孩子在强迫的学习之下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兴趣班本来就是孩子喜欢才去报的一个娱乐兼特长式的学习班,但是如果父母总是用权威来强迫孩子去学习,而不是用孩子真正的兴趣方向来作为引导,有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会出现一定的逆反心理。

4.焦虑心理

父母对孩子有期望,但是有的时候过度的期望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焦虑。

就像《最强大脑》的中外对决PK赛上,12岁的中国少年李云龙和12岁的意大利少年安德烈进行了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对决。

PK对决中,两位少年挑战的项目是“二进制记忆”李云龙只用了1分钟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挑战任务,但是当安德烈验证自己答案的时候,李云龙却因为怀疑自己的答案排序而崩溃大哭。比赛虽然以李云龙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但是在这个比赛过程中的中西方家庭教育问题却着实令人深思。李云龙在应对压力时候内心的焦虑心理在赛场上表露无疑,好胜心比较强,过分注重结果而没有去享受过程,因为对最终结果的期望和压力过大,从而导致了情绪上的失控。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李云龙虽然是获得了赛场上的胜利,但是却输了教育。

所以,有的时候,过度的期望和压力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焦虑,导致孩子心理出现一定的问题。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压力和期望,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真正减少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应该要怎么做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减少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应该怎么做

1.肯定孩子,学会赏识孩子的优点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父母要学会赏识孩子自身存在的优点、闪光点,发现孩子的内在的潜能和潜力,肯定孩子的积极成果,而不是一味地严厉对待孩子的一切。在孩子取得一些小小的进步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积极肯定的回应,才会增加孩子的积极感和态度,让孩子在遇到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能够认真对待。

2. 给予孩子充足的耐心和时间

当孩子专心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需要给予孩子充足的耐心和时间,让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和自我空间来充分发挥。比如,当孩子在报兴趣班的时候坚持要报自己喜欢的,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强制孩子报哪个兴趣班,而是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孩子充足的耐心和时间,相信孩子有一定的潜力,能够做出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对孩子多一些耐心,给孩子一些自我空间,让孩子在锻炼自己的过程中得到心理和心智上的发展。

3.尊重、了解和接纳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了解,要留心发现到孩子心理方面的每一个问题的现象和征兆,在尊重和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更好的心理教育和发展。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手机控”、“手机成瘾”,父母对于孩子的这种手机控现象很多时候也是无可奈何,只能用强制的手段来制止孩子玩手机。其实有的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关注和陪伴,孩子在生活中在和父母的相处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陪伴,没有充足的心理支撑,就会容易对某一件事情产生一些依赖性的行为。所以,父母在生活中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了解孩子出现某些行为和现象背后的原因在哪里,通过和孩子的充分沟通,正确的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和发展。

4.把握爱的尺度,用合理的爱来衡量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把握爱的尺度,让孩子在父母合理的爱中得到成长。父母不要总是用成绩的好坏和高低来评定孩子,要学会把握对孩子的爱的尺度,了解孩子的真正内心,用合理、合适孩子发展的爱来引导孩子发展,减少孩子的心理问题,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5. 支持和鼓励式教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多用支持和鼓励式教育来促进孩子良好心理的发展。

在孩子跟随自己的兴趣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支持,在孩子喜欢的事情上给予孩子前进的动力,在孩子已有的自信中增加更多来自父母给予的自信心,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得到充足的发展。

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偶尔考试不如意的时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批评教育,而是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让孩子了解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也有挫折,让孩子在挫折和失败中得到心理上的锻炼,才能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做到荣辱不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2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现代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

1. 家庭变化:现代家庭的结构和动态正在发生变化,许多孩子可能会经历离婚、单亲家庭、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等家庭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2. 学校压力: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非常高,学校教育的竞争压力巨大,很多孩子需要在学业上表现出色,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压力和焦虑等问题。

3. 社交压力: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便利性,使得孩子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来维护社交关系,同时也容易受到社交媒体上的消极信息和负面评价的影响,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4. 睡眠不足:现代社会的节奏很快,很多孩子因为课业压力或者其他原因,晚上睡眠时间不足,这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情绪波动等问题。

5. 缺乏锻炼:现代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静态的,孩子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电子设备上,而不是参加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缺乏锻炼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6.总之,现代社会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在一个安全、稳定和支持性的环境中成长。
第2个回答  2023-04-21
其实,现在心理问题的确多,但是不是以前没有呢?

我觉得不是,就像以前没有听说有人得癌症。真的是没有人得癌症吗?

​不一定吧,只不过那时候这个词没出现,大家不知道,患癌症去世的大家只能把它归结为生病。

或者信息不发达,大家的生活范围有限,对外面的人和事不知道。

当然,现在孩子心理问题的确多。

2019年2月22日,中科院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

报告指出,随着年龄增大,以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衡量的心理健康指数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8~25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抑郁水平呈现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 ​​

这一结果提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为什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呢?

大家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关爱太多。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家长过于在意孩子的感受,希望减轻孩子的负担,不让孩子做家务,但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剥夺了孩子借助家务或者其他活动成长的权利。

在太多关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容易有自主性、独立性、掌控感和成就感。更为严重的还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模糊。

例如:孩子不做任何家务劳动。

北大弑母案的吴谢宇曾自述∶

父亲生病期间,他很想替母亲分担,却被告知:“你小小年纪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母亲觉得自己大包大揽是为孩子好,但这恰恰使孩子失去了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例如:家长试图帮助孩子解决一切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孩子和小朋友打架,家长出面;和同学发生矛盾,家长出面;对老师不满意,家长出面……

孩子完全没有独立解决发生在自己身上问题的机会,他也就不可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更容易退缩。他的情绪也没有宣泄口。

心理学家认为,娇生惯养与封闭成长容易造成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模糊。

家长过于关爱、保护孩子,容易导致孩子性别角色模糊。

具体表现是男孩子相对脆弱,面对困难容易放弃。女孩子相对骄横或者蛮横。

2、压力太大。

如今生活节奏比较快,生活压力比较大,竞争也更为激烈。许多家长为保证孩子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给孩子安排了许多补课班,要求孩子有更强的能力:小学要求语文数学得双百,中学要求班级名列前茅,大学力求考清北。

例如:孩子的日常时间被家长安排的太过有序,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甚至连自己发呆、放空的时间都没有。

例如:只要孩子成绩好,家长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一旦孩子成绩不能达到家长的预期,家长对孩子就更多的苛责。

现在的家长,大多数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3、隔代抚育。

一部分家长由于快节奏的生活和较大的生活压力,没有办法亲自抚育孩子,孩子由爷爷奶奶等祖辈抚育长大。

这种孩子和父母的情感交流不通畅,不太会情感表达和交流,更容易依赖电子产品,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4、父母关系影响。

父女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孩子在家中体会不到家庭关系的和谐亲密,没有归属感。

同时,父母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对,也直接导致孩子学不会恰当表达方式,不会在同学、朋友间建立真正友谊,没有真正的朋友,情感流通不畅,形成恶性循环。

5、父母的不成长。

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拓展了孩子的视野。

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孩子们越来越早熟,他们更看重自我个性,自我价值是否被认可,自我是否被尊重。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马斯洛心理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以前的孩子,他们的需求是吃饱穿暖;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吃穿不愁,零花钱不愁。他们的需求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信心,成就感,价值观,创造力,责任感,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性等等。

可是很多父母以及祖父母对孩子爱的表现方式还停留在物质需求和普通的生活起居上。这离孩子的需求实在是太远了。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

“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

家长的思维,家长的教育方法,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过程,亲子关系不好,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爆发冲突,冲突得不到解决,孩子自然会有很多心理问题。

相反,如果家长具有成长型思维,能够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无论是隔代抚育、孩子压力过大,还是父母离异等问题,都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二、社会环境或者学校原因。

1、物质攀比。

社会上人们的攀比之风,折射到孩子身上,学校里有些学生比谁的零花钱多,比谁的衣服是名牌,比谁的生日收到的礼物贵重等,这些风气,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内心很自卑,他们会变得不爱交往,不太合群,学习成绩也会下降,慢慢变成了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孩子。

2、社会环境的高竞争。

现代社会环境竞争激烈。新闻和网络频频出现“研究生参加社区工作考试”“某某小学招聘教师必须研究生学历”等,进一步给在校学生增加了压力。

3、考试焦虑

在双减政策前,频繁的考试,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焦虑。

“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道出孩子们真实的心理感受。

部分学校以成绩分班,家长把分数当作奖惩依据,孩子们的全部身心都被笼罩在考试的压力之中。

4、学习障碍

个别学校考试题目只求难度深度和灵活,不顾及孩子的承受能力。

孩子的基本功没有得到有序的、合理的训练。孩子就会在学习中面临诸多障碍,越学越难,进而形成心理压力,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5、部分老师要求学生考高分。学生基础不同,家庭情况不同,智力情况不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优秀,即使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每次考试都会优秀。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经不起家长和老师的双重打击,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

有些老师对差生有歧视,经常说讽刺挖苦的话,使孩子的心理变得扭曲,甚至仇视同学,仇视老师。

三、孩子自身原因。

1、失去自信

生活中所见,有的孩子或许表现的不太优秀,总是被批评,逐渐失去了自信。

2、早恋并且受挫

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就会渴望心灵慰藉和庇护,孩子们就容易早恋。

有早恋的孩子也容易经历失恋的痛苦。失恋比早恋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先天性格。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如果家长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的孩子遇到和其他孩子同样的问题时,更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什么样的孩子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呢?

李玫瑾教授说过:

“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学习成绩更好。” ​

教育学博士钱志亮说:

“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好好长身体;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自在地疯跑、畅快地运动、投入地观察自然万物、和小伙伴玩游戏、或者只是静静地放空、发呆.....这样的生活会让孩子每天兴致勃勃,感受着生活的乐趣,激发出内在生命力。” ​
第3个回答  2023-10-08
比较重,压力比较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