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皮肤有什么特点?有何机能?其主要的衍生物有哪些?

如题所述

  鱼类的皮肤其实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皮肤一样, 有两大层:外面一层薄膜叫表皮, 里面一层较厚的叫真皮。此外, 鱼类的皮肤还有一种特别的腺体, 能分泌出大量的黏液, 使皮肤富有黏滑性。黏液随鱼的种类不同, 在数量及组成成份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将一尾盲鳗放在一个水桶里, 水很快会变成乳白色的胶状液, 其他的鱼类就没有这种现象。

  鱼类的皮肤外面包围着不同的鳞片, 这些鳞片是依靠身体组织中的钙质渐次沉积于真皮中形成的。鱼鳞起到了保护皮肤的作用。

  一般来说, 鱼的鳞片可分为四种:盾鳞、圆鳞、栉鳞和硬鳞。

  盾鳞:是埋在皮肤内的骨质基板, 露在外面的则是具有珐琅质的棘。在软骨鱼类中的鲨鱼和鱼等鱼类中都披着盾鳞。具有盾鳞的鲨鱼皮不但十分结实而且具有很强的韧性, 可用来制革或制成各种装饰品。

  圆鳞:大家常见到的鲤鱼就是圆鳞。和人的指甲很相似, 鳞的前端伸入真皮内, 后端全部露出, 并且有规则地一层一层地排列着, 很像屋顶上的瓦片。

  栉鳞:这种鳞的主要特征是在鳞的后缘都呈锯齿状。属于栉鳞的鱼类比较多, 如黄花鱼、石鲈鱼、真鲷鱼等等。有趣的是比目鱼中的黄盖鲽, 它身兼两种鳞片, 身体中有色的一面为栉鳞, 而无色的一面则为圆鳞;还有一种肉味鲜嫩的石斑鱼, 在它的身体上也有两种鳞片, 在侧腺上面的鳞片为栉鳞, 而在侧腺下面的鳞片则为圆鳞。不过在这里要提及的是, 有些情况下也有例外:如圆鳞的后端也有成为波状;栉鳞的后端也有软而呈圆形的。

  硬鳞:这种鳞呈斜方形, 是由三层组织构成的, 上面是一层光亮的珐琅质样的东西, 叫硬鳞质, 硬鳞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下面一层是较厚的骨质层, 中间还有一个微血管的整列层。不过这种结构特殊的硬鳞使得鱼体容易弯曲。硬鳞的主要代表是弓鳍鱼类, 这种鱼大家都没有见过, 因为它早已灭绝。不过它的后裔就是鲟鱼, 现在还可以看到它尾鳍的上缘有一行中硬鳞。通过鱼类化石知道, 这种坚硬的胄甲, 最初是逐步发达和完整的, 以后又逐步退化。

  以上是鱼类的几种普通的鳞片。鱼类中还有的种类生出一些特化鳞。例如竹荚鱼, 在这种鱼的侧腺上有一行盾状脊鳞, 这种鳞在尾部有似刀样的锐利的棘。这其中还有一种玻甲鱼, 它全身被一种透明的软质骨板所包围, 它的腹部犹如锐利刀片, 有人不留神曾被它划破手指。

  过去我们的菜市场上经常出售的橡皮鱼, 它的学名叫绿鳍马面(鱼屯), 在它的身上披着一层粗糙的鳞, 在鳞上还有极微小的棘, 所以我们在吃橡皮鱼之前一定要把它身上的硬皮剥去。鳞(鱼屯)的近亲箱(鱼屯)的鳞更为奇特, 它的每一块鳞都是六角形的甲板, 而且每块板愈合的很整齐, 自然地形成一个坚硬的骨箱;骨箱的形状也各不相同, 有的呈三角形, 有的呈四角形或五角形, 在它身体上的一边或数边有时有坚硬的棘。生活在西印度群岛的三棱箱(鱼屯), 额上竟生出两根长棘, 如同牛的两只角。还有一种刺(鱼屯)这种(鱼屯)鱼长得更是古怪, 它的全身生出密密麻麻的硬棘, 在每一个棘的基部都是互相连接着的, 形成一个连续的甲板, 这些尤如锥子般的硬棘一般都能活动。

  还有一些硬骨鱼类。在它的胸鳍基部和腹鳍的外角上, 有一个特别大的呈尖刀形的大鳞, 这种鳞鱼类学家称它为腋鳞。有的腋鳞大而坚硬、有的腋鳞则软而有弹性。

  鱼鳞的大小也随着鱼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如大海鲢的一枚鳞就有6厘米长, 还有一种生活在印度河川中的(鱼巴)鱼, 它的鳞片更大, 足有7厘米;相反, 鲭鱼、金枪鱼的鳞就很小, 鳗鲡的鳞片就更小, 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还有的鱼类身上无鳞, 但它们另有保护皮肤的办法。如翻车(鱼屯)在它坚硬而粗糙的皮肤下, 有8~9厘米厚的软骨质层, 能使得皮肤更加坚硬。

  科学家们发现, 鱼的鳞片不但起到保护鱼体的作用, 而且在鱼类的分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由于鱼鳞面上有宽窄不同的轮状, 人们可以通过鳞片测定出鱼儿的年龄。

  鳞片有时因受到机械性的损害或某些原因会脱落下来, 但鱼体便会长出新的鳞片代替, 这种新长出来的鳞片叫更替鳞。它没有同心圆, 因而对研究鱼类的生活史没有什么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