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

如题所述

  
  1.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的利率,通常是指短期的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在具体操作中有的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有的使用短期国库券利率。
  
  中央银行能将短期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原因包括:首先,短期市场利率具有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或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改变资金供求关系,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变化。其次,短期市场利率具有可测性。短期市场利率与各种支出变量有着较为稳定可靠的联系,中央银行能够及时收集到各方面的资料对利率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再次,短期市场利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短期市场利率的变化,会影响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资金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改变其行为,最终达到收紧或放松银根、抑制或刺激投资的目的。
  
  2.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能够成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可测性而言,是因为它们都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可以随时进行量的测算和分析;就可控性而言,基础货币(Mo)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狭义货币(Ml)广义货币(M^)虽不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调整准备金率及其他措施间接地控制;就相关性而言,中央银行只要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就能够控制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从而有利于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从19%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有直接决定作用。但是,超额准备金往往因为其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和财务状况而不易为货币当局测度和控制。
  
  基础货币是构成货币供应量倍数伸缩的基础,它可以满足可测性与可控性的要求,数字一目了然,数量也易于调控。不少国家把它视为较理想的中介目标。
  
  4.通货膨胀率。随着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等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以及货币供应量自身的可控性和可测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千扰。为此,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国家相继改弦更张,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通货膨胀率,由此形成所谓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即设定一个适合的通货膨胀率并且予以盯住,如果通货膨胀率处于正常范围,参考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状况,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率超出范围,暂停其他项目的调节,以控制通货膨胀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