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体的传记和现代文传记有哪些区别

如题所述

  传记是指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在我国古代,它是随着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而诞生。从传记与史书的关系看,我国古代的传记主要有史传和史外传两类。
  史传是正史所载的人物传记。尽管先秦史籍如《左传》中出现了一些性格化的人物形象,但是他们都不是作为独立完整的人物来写的,还算不上是人物传记。史传的诞生应以司马迁《史记》的撰写为标志。《史记》除“表”和“书”外,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编排史料的。刘《文心雕龙·史传》中说:“观夫左氏缀事,附经间出,于文为约,而氏族难明。及史迁各传,人始区分,详而细览,述者宗焉”,就讲明了这个道理。《史记》之后,官修史书基本都是以《史记》为模式的。但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人物传记较为精彩,富有文学性。后来官修史书仲的人物传记忌讳多,行文过于冷峻,可读性就差一些。总起来看,史传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重要部分,数量多,成就也越高。
  史外传是不附于史书,以单篇流传的传记。又称杂体传。它写的多是当代任务,对传主往往不作全面的介绍,而是就其突出的方面作简要记载,精巧灵活,文学色彩浓,是传记文学中较轻便的一种形式。它包括“自传”、“别传”、“外传”、“补转”、“形状”、“事略”、“墓志”等不同的小类。它的产生稍后于史传。唐代以后,随着史学的逐渐独立和古文运动的兴起,史外传的写作才活跃起来。明清史外传的写作仍然不衰,与前略有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作者更注意为下层人物立传,更注重情节和效果,颇有小说的意味。
  在我国古代,传记是由纪传体史书发展而来的。在艺术上,它不免带有文学和史学交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事迹务实求真,表述可带主观色彩。传记除了在叙述传主事迹的字里行间之间表明作者的爱憎情感外,文末常有一段文字,供作者作总结性的评价用。傅玄的《马钧传》结尾处说:“用人不当其才,文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便表现了作者对马钧身怀绝技而不被世用的愤慨。2.强调写出传主的性格特征。传记虽是写实作品,却同文学作品一样要求写出任务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特征,也就是要表现人物的个性。如《项羽本纪》通过对相遇少时为人的描写,展现了少年项羽身上所洋溢的英豪气概。通过垓下之围,写出了项羽身上个人英雄主义的悲剧性格。这些都是善于选材、精于表现个性的例证。3.具有一定的格局。《史记》的传记一般都包括四个部分:籍贯与家世、事迹与功业、逝世与后嗣、作者评论。此例一开,后世传记无不效仿,几乎成了一种定格。史传如此,史外传也是这样。

  现代传记:
  一、自传体传记。这是某一个人物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文章。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如《马克·吐温自传》,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等。有些是以记载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一方面的经历为主,这一般称为自述,如《彭德怀自述》。
  二、回忆体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
  三、是采访体传记。这类传记的撰写人,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几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资料,然后经过作者取舍、创造,形成传记。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魏巍的《邓中夏传》等。
  四、是自传体传记和采访体传记融汇在一起的传记。如闻名于世的瑞典电影明星英格丽·褒曼和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合作写成的《英格丽·褒曼传》。
  五、在传统的散文体传记外,还有一些特殊体例的传记。比如80后诗人、学者风来满袖所著的《被隐喻的四月——徐志摩诗传》就是我国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体传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