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冬天转冷开始皮肤脱落很严重(求)

每年到冬天转冷的时候脸部皮肤就开始出现类试鱼鳞摸样的碎皮,用水抹上就看不出来了,脱皮的部位会显得比较红,毛孔也明显的很粗大,而且有时候会痒,甚至可以说是很痒,碎皮有时候可以撕下来一块比较大的。现在脸部的皮肤还是好的,但是也看的出以前留下的痕迹(除了大部分冬天有脱落的皮肤范围,有小范围的皮肤没有到冬天也没有脱落),现在看上去,那部分冬天没有脱落的皮肤比冬天有脱落的皮肤好象多一层东西,看上去很嫩,打个比方:就象是馒头的外皮,而冬天有脱落的部分现在看就象是馒头的里面,粗糙而且孔大。哎,望高人指点!拜谢!
本人性别:男
年龄:21
症状出现于4年前,当时是从江苏到了重庆读书,到了冬天的时候开始有的事 (但中间有一年冬天却没有犯,后来又有)
望解答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或治愈,谢谢。
(如果说要用到什么还望说下哪里有的卖)

到了秋冬季节,天气已明显变凉了,但很多人依然坚持每天洗澡的习惯;更有人认为,每天护不护肤都无所谓了。其实,这都是误区,下面是中医和西医的观点:

西医:秋天应减少洗澡次数。秋季风大灰尘多,人们出的汗量减少,空气十分干燥。此时,人们暴露在外的面部皮肤有一种紧绷绷的感觉、缺乏弹性,甚至还会起皮。这是由于皮肤水分蒸发加快,皮肤角质层水分缺少的缘故。

1.进入秋季以后,可以减少洗澡的次数。在多风的日子里,如果洗澡过多,会把人身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油脂洗掉。

2.洗澡时选用的浴液一定要选择碱性小的,中性的最好。

3.沐浴后最好涂一层可以润肤、保湿的护肤品。

4.每天必须多饮水,还可以在房内放上1盆水或使用空气加湿器,以增加室内的湿度,有需要者每隔数小时可给皮肤喷点水,使皮肤始终处在一种较为湿润的状态。

中医:从保护皮肤来讲,秋天人们不宜洗澡过多,即便是秋季刚刚到来、气温不是很低的时候,一天最多也只能洗一次澡或者两天一次为好。否则皮肤的保护层被破坏后,皮肤更易感染细菌。因此,讲卫生也要适度。不用过热的水洗澡,洗澡如果用较热的水,会让肌肤变得更干燥,出现发红甚至脱皮的现象,这样也不利于适应气候的变化。

干燥:冬季皮肤大敌
皮肤分表皮、真皮以及皮下脂肪。表皮的最外层为角质层,由于角质层本身的吸水、屏障功能,以及角质层中所含有的天然保湿因子即氨基酸类、乳酸盐及糖类等的作用,使角质层保持一定的含水量,维持皮肤的湿润。而皮肤的外观与角质层的水分含量有关,正常的皮肤角质层通常含有10%-30%的水分,以维持皮肤的柔软和弹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会逐渐减少,而当皮肤角质层的水分含量低于10%时,皮肤就会出现干燥、紧绷、粗糙及脱屑等。
那么引起皮肤水分丢失,导致皮肤干燥、失去光泽的原因有哪些?一般来说,引起皮肤天然保湿结构失去平衡的内外条件主要有: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老化,其保湿作用及屏障功能逐渐减弱,天然保湿因子含量减少;
●干燥寒冷的气候,湿度较低,如秋冬季;
●某些皮肤病变,如银屑病、鱼鳞病等;
●环境和化学因素,如洗衣粉、肥皂、洗洁精等洗涤剂及酒精等有机溶剂,以及长时间的空调环境等;
●饮食睡眠习惯,如偏食、饮水少、失眠等;
●干性皮肤。
由于皮肤时刻都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如不加以保护,或多或少都有缺水现象,直接影响皮肤的外观。而这时,除了确保正常健康的饮食以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的补充,以及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和积极治疗皮肤疾患外,还应根据需要,使用合适的保湿化妆品。
击退干燥七法则
●在冬季,尽管人们喜欢洗热水澡。但是,对皮肤有益的水温是温水,因为热水会将皮肤上的天然油分彻底洗掉,而这种天然油分比你浴后使用护肤品化解干燥要有效得多。
●冬季洗澡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
●如果一定要洗热水澡,尽可能使用浴液或温和的香皂。浴后应当在皮肤尚未完全干的情况下,在身体各部位涂上润肤品。这样做有助于将润肤成分渗入到皮肤的上层。
●男性在冬季刮胡子时,最好不要用刮胡膏,可用洗发香波替代。
●在那些易发生干裂的身体部位,最好使用力量较强的护肤品,如凡士林。与一般护肤品不一样的是,凡士林可以“封住”皮肤,减少水分的蒸发,对于保护比较干燥的皮肤十分有效。
●洗完东西或洗手后应使用一些能够保持水分的护手霜。
●在家时,皮肤暴露于外的地方较户外要多,使用加湿器是解决皮肤干燥的不错方法。
冬季皮肤麻烦多
皮肤易瘙痒、手足会皲裂、冻疮找上门
西北风一刮,人的皮肤也会由于气温降低,无论是显性出汗还是隐性出汗,都大为减少,人体皮肤的润滑剂皮脂腺的分泌也大大减少,除了婴儿以外,大部分人的皮肤都会比较干燥。这时一些冬令常见的皮肤病也开始在一部分人群中间肆虐起来。许多人,特别是老年人就自诉全身或者小腿前皮肤瘙痒、干燥、鳞屑脱落,变得干燥,瘙痒难忍。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往往诊断为冬季瘙痒症或皮脂缺乏性湿疹。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的皮肤一到冬季就特别干燥呢?皮肤干燥与皮肤的失水有关,皮肤水分的缺乏又与皮肤的天然皮脂有关,皮肤表面的脂质犹如一件外衣,阻止了皮肤水分的蒸发,使皮肤保持滋润,老年人皮肤变薄,表面的脂质也减少,皮肤自然就显得干燥,冬季冷风又可增加水分的损失,进一步扰乱表皮的脂质平衡,这样干燥就不可避免了。
皮肤瘙痒症:皮肤干燥是祸首
原发性皮肤瘙痒症无疑是最为常见的冬令皮肤病了,此症无论男女老幼都可发病,但中老年者更为多见了,尤其是老年人。患者可全身到处瘙痒,白天由于外界干扰,尚可分心而无暇顾及,一到晚间,瘙痒难忍,全身似有蚂蚁在爬,无法忍受。如果吃了点“发物”,或饮酒,饮咖啡,则更瘙痒难熬。但检查皮肤,却无任何原发性皮疹,仅可见由于搔抓引起的皮肤抓痕,血痂或者色素沉着等继发性损害,如持续时间长久,则可继发多癣性皮损。
此病主要是由于皮肤干燥引起的。冬天我们脱下棉毛衫裤时,常可见很多细小的皮屑从身上弹下,而冬季衣服又穿得较多较紧,这样异物刺激在已敏感的皮肤,瘙痒也就难免了。还有就是有些人不恰当地处理也会加重瘙痒,如热水冲洗虽能解一时之痒却换来瘙痒更甚。因为热水对皮肤本身是一种刺激,再加上皮脂除去更多,导致皮肤更加干燥。
冬季瘙痒症发生的关键在于皮肤干燥和受冷,所以住房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可摆放一些绿色的盆栽,或放上一盆水以增加空气湿度。洗澡时水温在32°C左右,不宜搓擦,不宜过多使用香皂,避免搔抓,浴后可全身搽用润肤液,以保持皮肤的滋润,建议每日涂抹保湿霜或保湿乳液。在需要时还可口服第一代抗过敏片剂来达到止痒镇静作用。饮食中要尽量多摄入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卷心菜等,少食用咖啡,可乐,酸辣刺激性食物。
手足皲裂:好发于清洁工人家庭主妇
手足皲裂也是冬季很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此病好发于接触脂溶性或碱性物质的人员,如汽车修理工、清洁工人、厨师和家庭主妇等。患者手足皮肤往往因缺少滋润而干裂,严重者皲裂可至深部肌层,有明显痛感甚至影响手足活动、皮损由皱裂至龟裂至皲裂,为长短深浅不一的裂口,好发于手指和手掌屈侧、足跟、趾底,足侧等处。
防治方法主要是在冬季未发生皲裂前常外搽油脂以滋润皮肤,一旦发生皲裂则可削薄皲裂处厚硬的表皮角质层,然后用热水浸泡10分钟,拭干后再外搽15%的尿素脂或10%的硫磺水杨酸软膏等。冬季野外作业时宜戴好防护手套。
冻疮:气温一冷即会发作
冻疮好发于儿童及妇女,冬季气温一变冷即会发作,至来年春夏季可迅速痊愈,好发部位为肢端末梢,如手指、手背、面部、耳廓、足趾、足跟等处,患处可见局部性淤血性紫红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胀有光泽,局部皮温降低,环境温度暖热时,局部出现明显的瘙痒或灼热感,而冻疮一旦破溃,溃烂后即有痛感。
防治冻疮原则有如下几条:
●加强体锻,促进血液循环,经常搓搽手足,防止淤血产生。
●注意手足的干燥和保暖,可穿戴宽松暖和的手套和鞋袜。
●受冻部位不宜立即近火烧烤或用热水浸泡。
另外,冬季也是鱼鳞病、银屑病的好发季节,一些皮肤传染病,如疥疮、虱病在个人和环境卫生不好的情况下,冬季也常常是好发时机。
冬季五步护肤法
洁肤:以保持皮肤清爽为宜
清洁皮肤是保养皮肤的第一步骤,是保养皮肤的关键,洁肤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增加皮肤的吸收功能,预防皮肤疾病,延缓皮肤衰老和皱纹产生。清洁皮肤有单纯用水洗,也有用洗面奶、清洁霜等清洗。用水洗脸是基础,每天2~3次。在冬季,使用洗面奶洗脸,中性皮肤可每天1次,或隔天1次,干性皮肤宜2~3天1次,油性皮肤宜每天1次左右。总之以保持皮肤清爽为宜。洗脸用的水最好是开水冷却至36度左右;油性皮肤者可以温度稍高,约38度;干性皮肤者可稍低,为34度左右。也可用温水洗净后,再用冷水冲洗一下,以缩小毛孔。但敏感性皮肤或皮肤干燥者不宜用单纯冷水洗脸。洗脸时可用指腹由里向外不断按摩,最后用柔软的毛巾檫干。洗面奶应性质温和,量不宜太多,以薄薄地涂至整个面部即可,按摩时间5分钟左右。
保湿:适当增加护肤品使用量
冬季天气干燥,气温下降,皮肤新陈代谢对气候的变化还没完全适应,使皮肤的汗腺分泌减少,显得很干燥。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的科研人员在上海、哈尔滨和广州三大城市,对中国女性进行了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研,结果提示,上海女性到冬天皮肤的电容量明显低于其他两大城市,说明上海女性冬季表皮含水量少,干燥脱屑。此时就要适当增加护肤品的使用量,使皮肤得到充分的滋养和维护。护肤品应选择保湿功能大、滋润作用强的膏霜类化妆品。不但是面部皮肤需要养护,四肢和躯干部位的皮肤也需要滋润和营养。可选用润肤露,润肤奶液,在每天洗澡后薄薄地涂抹一层于皮肤上,可保持皮肤柔软光滑,富有弹性,延缓老化,又能预防和辅助治疗某些皮肤疾病,如特应性皮炎,冬季瘙痒症,鱼鳞病等。
防晒:选择指数不太高的防晒霜
在冬季,阳光中的紫外线虽不像夏季那么强烈,其中中波和长波紫外线(UVB和UVA)减弱,但紫外线还是造成皮肤老化、变黑的最常见的原因。因而冬天也要适当注意防晒,选择防晒指数SPF和PA值不要太高,如:SPF8,PA+的防晒霜。特别要提醒的是,冬季下雪时,紫外线的强度还可能高于夏季,选择的防晒品的SPF和PA值要大,SPF15,PA++以上。
防皱:要注重劳逸结合营养均衡
冬季天气干燥,如果不注意滋润皮肤,造成皮肤内大量水分丧失,容易形成暂时性的皱纹,即小皱纹的增多。一旦出现小皱纹,不用焦虑,只要保持开朗的心情,注意劳逸结合,合理的营养摄入,平日饮食中多吃些瘦肉,牛奶,蛋类品,新鲜的水果蔬菜等,选用合适的护肤品,坚持面部按摩,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可以减少小皱纹。
饮食:多食碱性食物少食酸性食物
冬季天气干燥,平时应多饮水,补充肌体和皮肤的水分丧失,另外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改善体质,延缓衰老。由于人体的体液呈弱碱性,所以多摄入碱性食物如蔬菜,瓜果,豆制品类,牛奶等,可使皮肤细腻光泽。要注意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如肉类,鱼类,巧克力,葱蒜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0
和我一样,是皮肤病的表现,这种病现在医院无法治愈,最好去辽宁有个温泉每年去泡一次澡会有明显效果

皮肤病的症状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两种。自觉症状是指患者的主观感觉如瘙痒等;他觉症状是指医生检查所见的各种皮肤损害如皮肤丘疹、糜烂等,是诊断皮肤病的重要依据。

一、自觉症状

(一) 瘙痒:是最常见的自觉症状,痒的程度轻重不一,有阵发性和持续性,局限性和广泛性。痒的发生机制一般认为:

1.由表皮内真皮浅层的游离感觉神经末稍,接受刺激通过侧脊丘束传至视丘和感觉中枢引起痒感。

2.与机体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如组织胺、激肽和蛋白酶等有关,尤其是蛋白酶起着重要的化学介质作用。它在表皮、血液、细菌及真菌中都有存在,创伤或某些原因可在组织中释放活化,产生皮肤瘙痒。

瘙痒常见于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外阴肛门部瘙痒等。

(二) 疼痛:有学者认为,痛觉和痒觉可能是同种神经传导。当刺激程度小于痛阈时表现为痒感,大于痛阈时表现为疼痛。疼痛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如疖、丹毒,病毒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等。

二、他觉症状

在皮肤表面所程现的各种症状,称为皮肤损害或皮损。原发性皮损是指首先出现的原始性损害;继发性皮损是由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和治疗等进一步产生损害或好转的结果。认清主要皮损对皮肤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颇有帮助。

(一) 原发性皮损

1.斑疹:仅指皮肤的颜色变异,既不隆起,也不凹陷,病理改变多在表皮和真皮浅层。色素增多的有黄褐斑、雀斑等;皮下出血形成的斑疹称紫癜;纹身称人工色斑;色素减少的有白癜风、白化病。

2.丘疹:是高出皮肤表面的坚实隆起,一般直径不超过1厘米。可由炎症浸润、代谢异常或皮肤变性所致。病理改变多在表皮或真皮上层。有的丘疹呈扁平圆状如疣类、色素痣;有的为多角形如扁平苔藓等。

3.水疱:为局限性高出皮肤表面、表皮内含有液体的损害,直径在1厘米内的为小疱,大于1厘米的称为大疱。水疱一般发生在表皮内。水疱常有细菌、病毒、疥虫及变态反应引起,如接触性皮炎、带状疱疹等,愈后不留瘢痕。

4.脓疱:大小、深浅与水疱类似,是含有脓液的疱,周围带有炎性红晕。脓疱大多由于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如脓疱疮,毛囊炎和痤疮等。

5.结节:是圆形或类圆形较硬的局限性突起,其位置较丘疹深,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常为炎性浸润或代谢产物聚积所致,其大小不一。如皮肤结核、结节性黄色瘤及肿瘤等。

6.囊肿:是真皮内或皮下组织的囊腔样结节,可高出皮肤表面,呈圆形或椭圆形,触之有弹性感。内容物可为液体,也可为半固体如腱鞘囊肿、皮脂腺囊肿等。

(二) 继发性皮损

1.鳞屑:主要为角化脱落的上皮细胞。当皮肤炎症或其他损害时,可形成明显的易察觉的鳞屑。鳞屑的大小、厚薄和多少因不同的皮肤病而异。花斑癣的鳞屑象糠秕状;剥脱性皮炎的鳞屑宛如干裂翘起的地皮;银屑病的鳞屑白如云母状等。

2.痂皮:是水疱、脓疱以及糜烂面等,皮肤损害的浆液、脓液及血液和脱落坏死组织所致,它们干涸后形成浆液痂、脓痂及血痂等。

3.糜烂:是水疱和浅在性脓疱破溃失去上皮所形成,表面潮红、湿润并有渗液,愈后不留瘢痕。

4.溃疡: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组织缺损。溃疡的大小、形状及深浅,随病因和病情发展而异。表面可有浆液、脓液和坏死组织,或有痂皮覆盖,边缘常不规则。烧烫伤、皮肤结核、三期梅毒、化脓性皮肤病、小腿静脉严重曲张及皮肤癌均可导致溃疡发生。

5.瘢痕:深层组织缺损后,在组织修复中,由新生结缔组织代替原有失去的皮肤组织,称为瘢痕。分增生性(肥厚性)瘢痕和凹陷性(萎缩性)瘢痕,前者较硬而高出皮面,后者较正常皮肤稍凹下,表皮薄而柔软。瘢痕表面无正常皮纹,也无附属器。

6.苔藓样变:有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由于长期刺激、磨擦、搔抓等,可使皮肤增厚、粗糙,皮肤纹理加深增宽,形成多角形片状扁平丘疹,称为苔藓样病变,如神经性皮炎。

上述皮肤损害,不是孤立的,经常是先后或同时存在,有时由一种皮损演变为另一种损害。

参考资料:http://www.baixuebing.org/2005-8/2005830114628.htm
第2个回答  2006-10-10
冬季寒冷干燥,人体皮肤毛孔骤然收缩,干性皮肤的人会觉得皮肤紧绷绷的不舒服,甚至起皱脱皮;有些本来油性皮肤的人由于毛孔骤然收缩也不会发干,原来油腻腻的现象只有早上起床时稍有一点点了。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皮肤的水分被户外干燥的空气吸收,加之冬天皮肤新陈代谢缓慢,尤其是眼睛四周皮脂腺少,极易缺水,产生皱纹,所以冬季皮肤护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般在冬季到来之前就应当开始皮肤护理,以经络穴位按摩为主,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辅以蒸气和营养霜补充水份和营养,这样既恢复皮肤的张力和弹性,又能令皮肤滋润光泽。眼睛四周用眼霜保养,可防止皱纹的产生。如果已有了稍严重的皱纹,可用电脑拉皮去除。平时用专用眼部精华素保养,效果很好。

保持皮肤滋润,科学洗浴

冬季洗浴有四忌:忌太勤、忌水过烫、忌揉搓过重、忌肥皂碱性太强,否则,极易破坏皮肤表层原本不多的皮脂,让皮肤更为干燥,因而也更易发痒、皲裂。洗澡次数以每周2—3次为宜。洗浴后可擦些甘草油、止痒霜、润肤膏等,以保持皮肤湿润,防止皮肤表层干燥、脱落。

保温防寒

冬季气温低下,皮肤裸露部位极易冻伤,如手部、头部、颈部等。其它如脚部也易受冻,因而应注意这些部位的防寒保温,可围围巾,戴手套、耳套,穿棉鞋等保暖,还可随时摩擦双手和耳朵,适时进行、锻炼。忌穿潮湿的衣服、鞋袜,同时,手脸洗后要揩干后才可外出。

避免使用劣质护肤品

劣质护肤品因质地不纯或含铅重,对皮肤有毒害作用。还有的化妆品含有某些易致过敏的香料,有的人使用后会过敏,甚至使皮肤色素增加,对皮肤造成伤害。冬季,在皮脂少的情形下,伤害更甚。

穿着宜柔和

冬寒穿衣较多,如不注意穿着,更易感觉皮肤瘙痒。这是由于身体与衣服、衣服与衣服间不断发生摩擦产生静电,静电刺激皮肤所致。因而,冬季应尽可能地选用纯棉、真丝之类不易产生静电的衣物做内衣、内裤、衬衫等。同时还要注意衣服搭配,穿了涤纶衬衫就不要再穿腈纶毛衣,里面穿了合成纤维的衣服,外面就不宜再穿绝缘性的涤纶外衣,以防止产生静电为宜。

加强皮肤锻炼

加强皮肤的锻炼,增强皮肤的适应能力,以适应寒冷的环境。可进行冷水浴、空气浴、日光浴、按摩等,或者坚持洗冷水脸,冷水擦身。

注重食物保健

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皮肤会变得干燥,有鳞屑出现,甚至使皮肤出现棘状丘疹,因而冬季宜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猪肝、禽蛋、鱼肝油等。还可常吃芝麻(麻油)、黄豆、花生等食物,它们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等。人体缺乏亚油酸,皮肤会变得干燥,鳞屑增厚。同时,有的食物,会使原本患有某种皮肤病的人病情加重,如化脓性皮肤病人宜少吃甜食、酒类等,辣椒、葱、蒜、酒、浓茶可使患瘙痒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的人痒的症状加剧,海带、面食可使患疱疹性皮炎病的人发生碘过敏。
第3个回答  2006-10-10
到了秋冬季节,天气已明显变凉了,但很多人依然坚持每天洗澡的习惯;更有人认为,每天护不护肤都无所谓了。其实,这都是误区,下面是中医和西医的观点:

西医:秋天应减少洗澡次数。秋季风大灰尘多,人们出的汗量减少,空气十分干燥。此时,人们暴露在外的面部皮肤有一种紧绷绷的感觉、缺乏弹性,甚至还会起皮。这是由于皮肤水分蒸发加快,皮肤角质层水分缺少的缘故。

1.进入秋季以后,可以减少洗澡的次数。在多风的日子里,如果洗澡过多,会把人身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油脂洗掉。

2.洗澡时选用的浴液一定要选择碱性小的,中性的最好。

3.沐浴后最好涂一层可以润肤、保湿的护肤品。

4.每天必须多饮水,还可以在房内放上1盆水或使用空气加湿器,以增加室内的湿度,有需要者每隔数小时可给皮肤喷点水,使皮肤始终处在一种较为湿润的状态。

中医:从保护皮肤来讲,秋天人们不宜洗澡过多,即便是秋季刚刚到来、气温不是很低的时候,一天最多也只能洗一次澡或者两天一次为好。否则皮肤的保护层被破坏后,皮肤更易感染细菌。因此,讲卫生也要适度。不用过热的水洗澡,洗澡如果用较热的水,会让肌肤变得更干燥,出现发红甚至脱皮的现象,这样也不利于适应气候的变化。

干燥:冬季皮肤大敌
皮肤分表皮、真皮以及皮下脂肪。表皮的最外层为角质层,由于角质层本身的吸水、屏障功能,以及角质层中所含有的天然保湿因子即氨基酸类、乳酸盐及糖类等的作用,使角质层保持一定的含水量,维持皮肤的湿润。而皮肤的外观与角质层的水分含量有关,正常的皮肤角质层通常含有10%-30%的水分,以维持皮肤的柔软和弹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会逐渐减少,而当皮肤角质层的水分含量低于10%时,皮肤就会出现干燥、紧绷、粗糙及脱屑等。
那么引起皮肤水分丢失,导致皮肤干燥、失去光泽的原因有哪些?一般来说,引起皮肤天然保湿结构失去平衡的内外条件主要有: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老化,其保湿作用及屏障功能逐渐减弱,天然保湿因子含量减少;
●干燥寒冷的气候,湿度较低,如秋冬季;
●某些皮肤病变,如银屑病、鱼鳞病等;
●环境和化学因素,如洗衣粉、肥皂、洗洁精等洗涤剂及酒精等有机溶剂,以及长时间的空调环境等;
●饮食睡眠习惯,如偏食、饮水少、失眠等;
●干性皮肤。
第4个回答  2006-10-10
如果要票选近几年来最IN的保养话题, “保湿”绝对独占鳌头。它的风头之劲,不仅蝉联脸部美容护肤品榜首,就连头发、玉手、脚跟、甚至指甲的护理品也都出现了各种保湿成分,可以说,身上只要有“角质细胞”的地方都用得上保湿这个词。

那么保湿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给皮肤喝水喽!保湿品提供给皮肤的“饮料”并不是100%水溶性的液体,它好像是一杯鸡尾酒,看起来清清如水,内里却暗藏玄机。

●表层保湿:吸湿、再锁水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本来就很低,偏偏又囿于松散的构造难以锁住已极为有限的水分,因此保湿品要机敏而灵活地应对皮肤和环境间的复杂关系,以下15个中肯提示你不可不知:

1.频繁洗脸会减损天然保湿屏障的作用,让皮肤无力抵抗干燥环境,出现细纹和敏感,应避免。

2.不在干蒸房里停留超过10分钟,出来后再尽快擦上保湿乳液。

3.总是往脸上喷“自来水”喷雾,好像很湿润,实际上它已经悄悄偷走你皮下的水了。

4.含有酒精成分的化妆水促使水分挥发,干燥的皮肤还是离它远一点为妙。

5.戴墨镜和擦眼唇霜是秋冬天要照做不误的功课,因为“和煦”的阳光是眼睛发皱的元凶,越舔越干也是嘴唇遭遇的大麻烦。

6.不要买香气过浓的保养品,它会稀释空气中的水分,间接减少皮肤内水分。

7.油腻的保养品非但不能保湿,反而让皮肤因为油水失衡变得干燥,严重的还会脱皮。

8.干燥天,本来就不爱出油的皮肤更要避免用干粉或粉饼定妆,“掉渣”的尴尬情况可不少见。

9.油状洁肤品清洁度高,保湿力强,秋冬天最合用。

10.没想到吧,红脸发脾气的时候,因为几度温差,水分就会白白流失,所以放松也是保湿的要诀。

11.脸和四肢每周去角质1-2次,避免用力搓蹭,耐心轻揉几分钟,细嫩就回来。

12.清洁后,擦保湿品可采用多次逐渐渗透的方式,至少要比夏天多抹1-2层,尤其是保湿日霜和保湿乳。

13.化妆品能保湿一点不假,润泽型粉底,保湿眼影,滋润唇膏是这个季节要写上购物清单的新伙伴。

14.下午皮肤“叫渴”的时候,可临时用免洗洁面露清洁后,擦上保湿产品,并涂上日霜锁住水分。

15.沐浴后的5分钟内擦上润肤品会很快吸收,如果超时,皮肤吸收力就会迅速下降。

●深层保湿:滋润、防蒸发

水,往往要隐藏在一种介质里,比如保湿面膜、精华液或是滋润晚霜中,才可以“混”进皮肤中去,这个过程你可能无法看到,但它的确因为改换了模样而抵达了肌肤深层。所以,补水型保湿品必须为亲油性成分(如亲肤性软油脂、植物精油、生化成分等)。当然,体内含水量、营养健康状况、情绪、睡眠也都对深层保湿有很大影响。

1.冷开水比热开水有更好的补水效果,每天多喝些,能帮助容易流失的水分一直维持在最佳水平。

2.在泡澡或淋浴前喝杯冷开水,防止热量快速蒸发掉皮下的水分。

3.护肤品里含有维他命成分,保湿效果会更明显。维他命A、B1、B2、B6、C、E、F及H都不错。

4.夜晚是皮肤渗透力加强的时间,睡足睡好,起床后皮肤就变得水灵灵。

5.水果可补水和维生素,为皮肤深层保湿,当然不能省略。但吃糖分高的水果会消耗水分,柑橘、草莓、葡萄等不那么甜的水果不妨多吃点。

6.超过12点睡觉,皮肤的水分会被倒抽出去,所以,总是熬夜的人皮肤都有松弛缺水的问题。

7.睡前喝一小杯红酒,血液循环加快,皮肤对保湿品的吸收力明显增加。

8.每1小时离开电脑5分钟,让皮肤休息一会儿。

9.应逐步增加用保湿精华素、芳香精油、抗皱霜,来冬令“进补”。

10.每周2-3次,用保湿面膜来宝贝干燥的肌肤,尤其是秋冬天,补水型面膜不可或缺。

11.和爱人相亲相爱的美,化成幸福荷尔蒙,从内部保湿所有器官。

12.因为年轻而疏于保养,致使缺水早老的状况频频发生。其实人从婴儿期开始用baby油,一生都离不开保养品的呵护,接触成人保养品的年龄应该从18岁开始。

13.保养品中最安全有效的保湿剂玻尿酸,不受气候影响,矢志不渝为肌肤补水。

14.像每天洗脸一样,清润型眼药水洗去眼球上的污物,让明眸更清澈。

15.每月到美容院做至少1次深层保湿护理,虽然贵一点,却能最快改善皮肤特干状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