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如题所述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0
清净自性中,一法不立,哪来的菩提,哪来的明镜?菩提树、明镜台不过是名相而已,是名菩提树、明镜台,即非菩提树、明镜台!
第2个回答  2006-10-10
``````万事本空``心不止`念不停`人自知`
``````外事诸魔``心生念`念生邪`根不静`
``````诸法为灯``心之尘`念之败`随性衰`
``````
第3个回答  2006-10-10
先见见自性吧哈

见诸相非相即见自性如来

“中阴身”是什么?

呵呵,你自己弄吧!
第5个回答  2006-10-10
我听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你看对你有没有启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