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实行注册制会不会造成垃圾股遍地的局面

如题所述

股票是一种广义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会有供给和需求。我已经在新股发行从核准制转变成注册制会带来哪些影响? 中简单介绍过股票发行制度的历史沿革。直到今天,股票的供应仍然是非市场化的,发行速度和发行家数掌握在证监会手中,发行价格也被强行压低。一级市场现在就像是买彩票,中签以后每一签都能带来近万元的收益,很典型的如最近的兰石重装,可以去数数多少个涨停。

虽然高溢价发行一定意义上解决了上市公司高溢价发行被诟病“圈钱”的问题。但是这是以全民大抽奖派发福利,同时破坏证券市场新股定价功能为代价的。投资者对新股的鉴别能力又回到了股市最疯狂的那段时间,新股的各家公司之间,除了发行价以外,没有人关心是以多少倍市盈率发行,是什么行业,募投项目准备做什么都不重要,只要买到就赚钱了。如果说证监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这样,那我也无话可说,但如果说对比一下当初实现市场化的一些口号,恐怕只是背道而驰。

有人喊,注册制了股市就是吸血鬼,大肆圈股民的血汗钱了。而事实是否如此呢?是,不能否认短期内肯定会有很多破烂公司甚至造假公司挤破头地上市,但是股市不是缴税,没有人用国家强制力逼公民买股票。新股供应市场化,而资金面不变的结果就是虽然很多公司通过了审核,但并不代表这就能上市。因为所谓的IPO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叫公开发行,第二个叫上市交易。上市交易的前提是公开发行了约25%或10%股本(原股本4亿股为分界线,以上可发行10%)。

在上市交易前公司要首先向一级市场投资者增发新股,包括大型机构投资者和散户。那么如果市场上的股票供应大大增加,一天有100家企业同时公开发行。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投资者不再敢根本不看公司信息就投资了,而这100家企业当中恐怕也只有最多20家能完成发行,剩余的80家无人问津。过去的那些利润马马虎虎,增长平平,夕阳产业的企业将都无法完成发行。能够完成发行的将会是那些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较高利润且现金含量较高的、新兴行业这三个特性中占到一条的。最终传统的重资产、低毛利的工业企业将会不太有可能独立IPO,而是通过上市公司平台横向整合的方式渐渐集中起来,这对于这些产业来说规模化才能带来效率最大化。而资本将会格外青睐那些具有更好前景的企业,这个过程就实现了资本导向的转变。

另一方面,力推注册制也是为政府减轻负担的一种措施。因为历史原因,中国政府习惯性地大包大揽,掌控了很多权力和利益,但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和管理难度。证监会的管理思路也是如此,投资者本来应该是自行决策,自行承担风险的。但是过多的进行风险控制,并且以行政的方式设定各种准入门槛,各种事项审批,导致了一些违反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现象出现(尽管并不是不合逻辑的),而这些现象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典型的就是打新股,一旦打中带来过高的收益率,导致整个资金市场利率飙升,市场都在借钱去打新股。这些行政化的风险控制同时也导致投资者教育远远不足,散户的行为经常有一些非理性的诉求,证监会也承担了相当的骂名。而如果真正的注册制实施,证监会的角色必定要向事后监管大大倾斜,变为专门从事反证券欺诈和反财务造假的一支新的专业执法机构。实际上美国的SEC执法部门占据了相当的资源,严厉查处不仅仅是树立了美国证监会的法律权威,每年更是有可观的罚金收入,除了维持自身运作还能上缴国库数亿美元之多。证监会也从散户的痛骂中完全解放出来,成为投资者的真正保护者。

但说了这么多,这么好的注册制能不能真的实现呢?目前来看还不是很乐观,因为需要很多法律基本框架的支持,例如更为严厉的证券欺诈刑事和经济处罚(我觉得造假上市的实际控制人和股东就应该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集体诉讼办法、更完善的退市办法(亚马逊亏损好多年,在中国早就先ST后退市了)等等。如果按照总理的最新要求,上市不需要持续盈利了,那需要修改证券法等底层法律,这一圈基本制度建设全部完成恐怕得好几年。而在这过渡时期,恐怕还得按老样子加点新花样这么来。

但是回到问题“会不会造成垃圾股满地”呢?到那个时候法律制度完善了,垃圾股会有很多想要上市,会有一些能上市,但是他们都会被市场淘汰或者被监管机构打飞出局。留在里面的质量会比现在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17
注册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中国股市短期影响

对中国历次IPO重启分析,可以大致判断在标的资源供给增多时,股市的波动情况。自1990年起,中国一共经历了8次IPO暂停和重启,重启持续时间也逐步在拉长,分析历次IPO重启前三个月,重启首月和首半年的涨跌幅、区间涨跌幅可以看到,IPO并没有明显对股市产生一致性的涨跌影响。前三个月重启前,市场波动相对增大,重启后市场整体仍然沿着自身的经济趋势在变化。

参考中国台湾模式,首次在两种制度并行的情况下,在制度推行前三个月市场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反应,但通过3、4个月的消化,推行之后三个月就迎来了一波非常大的行情。之后再次改为单一注册制时,市场对新制度已基本不存在负面反应。

二、对中国股市长期影响

1、壳价值的影响
市需要漫长的排队和繁琐的审核流程,使得上市资格的稀缺,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A股市场存在着独特的壳资源价值。我们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壳价值依然存在,大量的上市后备军让市场在短期内无法通过IPO消化。同时相比IPO漫长的排队,借壳上市更具灵活性。但注册制改革会逐渐改变新股发行垄断管制的方式。当注册制完全实行之后,壳资源本身会丧失了稀缺性和收益性,尤其是ST类壳公司大股东的保壳意愿将降低,致使保壳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市场上炒作垃圾股和壳资源的投资者也会有所改变。长期而言,壳资源的价值必定会逐步下行。

2、估值的影响
中国现行的制度虽然还没有达到国外成熟市场的开放程度,但自身制度体系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推进,制度改革在短短20多年里已经为从审批制到现在,随着制度不断的开放,A股整体估值也在不断下行,整体市盈率从80多倍已下降到现在比较稳定的阶段。当然中小创的整体估值还是偏高,有的甚至到100多倍。未来注册制后随着标的进一步扩大,估值会进一步下行到合理范围。

类比台股,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注册制改革前后,行业整体的PE下降,从最高时的70倍下降到了20倍以下后逐步趋于稳定,回归价值区间。

3、对行业结构和退出机制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方向必将围绕着新兴产业,原有制度中对盈利能力、董事会架构等要求已不能完全衡量和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扩张,自2004年以来,我国相继推出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为新兴产业开拓了新的上市通道,帮助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目前不可否认的是国内融资渠道不是十分畅通,使得部分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必须通过“走出去”来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注册制改革增强了各类创新型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能性。

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台股注册制改革之前,上市公司在市值上偏重于金融保险业、塑料、钢铁化工水泥等传统行业。注册制改革后,我国台湾市场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上市更加便利,市值占比迅速提升,尤其是半导体类行业在2007年后就一直处于行业市值占比首位。注册制是造成这种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的重要原因。

新兴产业企业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往往出去扩张期的投入巨大,利润指标难以达到上市标准。实行注册制以后,新经济类公司成为了新上市公司的主力。

中国现行的制度,使得上市公司还处入入门难,退市概率小的阶段,缺乏完善的退市机制,相比于美国等成熟市场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以美国为例,80年代后,每年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家数和退市家数相当,1997年后,退市公司家数超过了新上市公司家数。1995年底,NASDAQ上市公司数首破5000家,达5127家。1996年底,NASDAQ上市公司数创下历史最高记录,达5556家。随后,NASDAQ上市公司数开始逐年减少,至今一直稳定在2800家左右。

注册制是美国股市100年大牛市的根基。注册制的根本就是"采用了财务退市标准和市场化退市标准",“大进大出”是优胜劣汰机制及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体现。过去的几年和现在由于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流通盘比较小,资源稀缺,所以中小板和创业板和垃圾股一直保持了持续的股价大炒作,创业板市盈率超过100倍,中小板超过70倍。

4、对一级市场投资的影响

Pre-IPO模式将逐步弱化,VC/PE回归价值投资。过去几年,VC/PE机构疯狂追逐上市前企业,部分机构甚至以能否上市作为筛选项目的唯一标准,利用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价差进行短期套利。而在注册制下,市场化比较透明,过高的定价和不被市场看好的公司都很难再A股市场存活。那么,VC/PE机构就必须将投资提前到更早的种子阶段,回归价值投资的本质。使得中小企业在创业初始阶段获得资金的难度降低,从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5、对市场投资氛围的影响

中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在短短25年间,经历了9次牛熊,每次牛市都容易暴涨暴跌,整体呈现了牛市时间短,涨幅快的局面。美国和日本作为注册制的代表,呈现了典型的慢牛短熊。

美国和日本股市是典型的“慢牛短熊”,它的牛市一般持续5—7年,而熊市至多为1—2年;与此相反,中国一贯的“快牛慢熊”格局则是牛市至多1—2年,熊市则长达5—7年。这就是中国股市与成熟市场的巨大反差。相对于美股、港股更加市场化的发行体制,A股的发行体制行政干预较多,导致市场投机氛围浓厚,容易暴涨暴跌。注册制的推行,将会改善投机氛围,更多的引向价值投资。  

关注微信“勾勾筹”,了解更多关于注册制的资讯。
第2个回答  2019-08-16
这个小熊真的是很可爱的016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