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惯用语

谁有老舍的惯用语?

(1)口语名词类

  程 子 我不是到上海去了一程子吗?(《骆驼祥子》)

  精气神 在后者的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同上)

  赶明儿 你赶明儿回新加坡的时候,到二马路听听去,就明白了。(《小坡的生日》)

  今儿个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说不定关不关……(《茶馆》)

  白毛汗 丁二爷听见张大哥的语声慌忙藏在里屋去出白毛汗。(《离婚》)

  (2)口语动词类

  当 你当是作了猴王,我就怕你呢!(《猫城记》)

  拌嘴 老郑不想拌嘴,而只终日提着心,手心上老出着讨厌的冷汗。(《火葬》)

  砸了 我十几年没唱了,万一唱砸了,可怎么办呢?(《龙须沟》)拧咕让了三四次,他才不得已的,像一条毛虫似的,把自己拧咕到首座。(《四世同堂》)

  咂摸 好!王掌柜,我可有洋朋友,你咂摸咂摸,这个滋味儿吧。(《正红旗下》)

  泡蘑菇 我那口子没毛病,就是不好好地干!拉不着钱他泡蘑菇,拉着钱,他能一下子都喝了酒!(《龙须沟》)

  (3)口语形容词类

  毛 警察毛了,他看了看牛老太太的穿张,开始收兵……(《牛天赐传》)

  大气 大寿桃点着红嘴,插着八仙人,非常的大气。(《骆驼祥子》)

  新新 喝完了酒,更新新了,那个老家伙给了酒钱。(《二马》)

  钻心 每一个声音都像踩了猫尾巴那么叫得钻心!(《骆驼祥子》)

  拌蒜 二强子的眼睛瞪圆,两脚拌着蒜,东一晃西一晃的扑过来。(《骆驼祥子》)

  (4)口语副词类

  愣 哼,到了国内,反倒一天到晚皮鞋擦着土路,愣会找不到个事;他真想狂笑一场了。(《文博士》)

  将将 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四世同堂》)

  横是 爸,老师说话,我不懂,八棱脑袋的也不是懂不懂,横是他懂……(《牛天赐传》)

  反正 往下说呀,王五!都说了吧,反正我还能拉老婆舌头?(《黑白李》)

  (5)口语连词类

  饶 天极冷,小茶馆里的门窗都关得严严的,……饶这么样,窗上还冻着一层冰花。(《骆驼祥子》)

  满打 满打自己真是块废物——怎能呢——大概也不必很为生计发愁了。(《文博士》)

  但分 你知道,干你们这行的但分有法,能扔家伙不能?(《上任》)

  随手儿 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和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骆驼祥子》)

  以上所列只是举例性质,在老舍作品中这类北京口语词是俯拾即是的。一般地说,这些词语大都有相应的规范词语,例如:精气神/精神,赶明儿/明天,今儿个/今天;当/以为,拌嘴/吵架,砸了/失败;毛/慌,大气/大方,新新/新鲜;愣/竟,将将/刚刚,横是/大概;饶/尽管,满打/即使,但分/只要等等。有些词同规范的相比在读音上有变异,如“程子”应为“阵子”的异形,“新新”应为“新鲜”的异形。类似例子还有:“就是对那些花生,似乎也没心程去动。”“谁知道刘老头子怎么把钱攘出去呢,他和虎妞一个铜子也没沾润着。”(均见《骆驼祥子》)“心程”应是“心肠”的异形,“攘”应是“扬”的异形,作家根据口语的音变,如实地记载下来,明显增强了口语色彩。

  北京口语中还有些词语在规范的普通话中似乎没有相应的对换词,这在老舍作品中也是常见的。例如“敢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2
 (1)口语名词类

  程 子 我不是到上海去了一程子吗?(《骆驼祥子》)

  精气神 在后者的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同上)

  赶明儿 你赶明儿回新加坡的时候,到二马路听听去,就明白了。(《小坡的生日》)

  今儿个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说不定关不关……(《茶馆》)

  白毛汗 丁二爷听见张大哥的语声慌忙藏在里屋去出白毛汗。(《离婚》)

  (2)口语动词类

  当 你当是作了猴王,我就怕你呢!(《猫城记》)

  拌嘴 老郑不想拌嘴,而只终日提着心,手心上老出着讨厌的冷汗。(《火葬》)

  砸了 我十几年没唱了,万一唱砸了,可怎么办呢?(《龙须沟》)拧咕让了三四次,他才不得已的,像一条毛虫似的,把自己拧咕到首座。(《四世同堂》)

  咂摸 好!王掌柜,我可有洋朋友,你咂摸咂摸,这个滋味儿吧。(《正红旗下》)

  泡蘑菇 我那口子没毛病,就是不好好地干!拉不着钱他泡蘑菇,拉着钱,他能一下子都喝了酒!(《龙须沟》)

  (3)口语形容词类

  毛 警察毛了,他看了看牛老太太的穿张,开始收兵……(《牛天赐传》)

  大气 大寿桃点着红嘴,插着八仙人,非常的大气。(《骆驼祥子》)

  新新 喝完了酒,更新新了,那个老家伙给了酒钱。(《二马》)

  钻心 每一个声音都像踩了猫尾巴那么叫得钻心!(《骆驼祥子》)

  拌蒜 二强子的眼睛瞪圆,两脚拌着蒜,东一晃西一晃的扑过来。(《骆驼祥子》)

  (4)口语副词类

  愣 哼,到了国内,反倒一天到晚皮鞋擦着土路,愣会找不到个事;他真想狂笑一场了。(《文博士》)

  将将 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四世同堂》)

  横是 爸,老师说话,我不懂,八棱脑袋的也不是懂不懂,横是他懂……(《牛天赐传》)

  反正 往下说呀,王五!都说了吧,反正我还能拉老婆舌头?(《黑白李》)

  (5)口语连词类

  饶 天极冷,小茶馆里的门窗都关得严严的,……饶这么样,窗上还冻着一层冰花。(《骆驼祥子》)

  满打 满打自己真是块废物——怎能呢——大概也不必很为生计发愁了。(《文博士》)

  但分 你知道,干你们这行的但分有法,能扔家伙不能?(《上任》)

  随手儿 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和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骆驼祥子》)
同时老舍很喜欢北京的口语
第2个回答  2013-12-02
老舍先生作品中的惯用语在语义构成上可分为四类:1)通过比喻手法构成的;2)通过借代手法构成的;3)通过夸张手法构成的;4)通过数字的虚指构成的。这四种类型的惯用语的共同点是语义具有变异性。惯用语在修辞上有重要作用: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又可以突出口语的风格和诙谐的色彩,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
第3个回答  2013-12-02
看看这里,讲得比较清楚。 http://bbs.edu999.com/thread-123763-1-1.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