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廉耻孝义忠 指的是那些?

本人文化程度很低...

想接触一下国学方面的初级知识 但去看完一本书很累..

不知道那位可以简单的在这说下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综合先秦儒、法诸子的思想,提出“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4
礼仪就是社会规范,未来,博客会出现一种礼仪。比如,韩国人认为谁在你的博客上留言,而你却没有给他回复,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比如,欧美国家有这样的习惯,周六日给别人打工作电话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手机也有礼仪:很多记者最不希望老板留的手机号码是永远打不通的空号……,我希望今后的博客留言能像大家打手机时那样,留言之前先自报家门。我相信,博客的礼仪和规则会被慢慢建立起来,会成为人和人沟通,企业和人沟通的普遍准则。这样,博客会朝着一个非常健康的方向发展,我相信那些关博的人就会回来。他的话让我懂一个道理:在博客上,给留言人回复,也是礼貌。细细想想很有道理,别人留言,是对你博客的尊重和对你理念的认同。即便从功利出发,在博客上回复的沟通也比其他场合的认识会有效许多。博客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其实就是沟通 http://tieba.baidu.com/f?kz=217083368
第2个回答  2015-09-10
忠、孝、仁、义
忠:对父母、家庭、家族、国家要忠心,不可背叛父母、家,叛国;
孝:晚辈要孝敬奉养长辈。这也是为什么到加拿大的华人那么重视把父母亲,长兄等接过来。因为那是尽孝道;仁:“仁者爱人”、“广敬博爱”,就是“仁慈、仁爱”。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就是同情之心,不忍之心。“仁”强调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义:即“行天下之正道”。孟子说:“义,人之正道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是衡量人们思想行为的准绳。“义”从大处讲,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小处讲就是尊敬他人利益。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主张宁可舍生,不可忘义。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是倡导推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倡导推崇“见义勇为,见利恩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附:礼、智、信、耻礼:尊法守纪。另外还要有礼节、礼貌、礼仪等方面的要求,还包括教化方面的内容。只有在工作中、凡事以礼而行、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智,是指知识、智慧、技能、谋略。就是辨别善恶、美丑、真假、是非的能力和心智。孟子讲“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有具备智的这个条件才能不至于把仁义礼信廉耻等极端化、绝对化,搞成死板的教条,才能使这些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活起来。凡事都能分辩是非,社会才能和谐。信,在人类道德体系中可以说是个带根本性的范畴。孔子讲:“信为人之本,人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说明信在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地位。那么信是什么呢?就是诚信、信用。要讲信,在整个社会构架中树起信用体系。在辅之以法律法规严惩不讲信用的人和事,整个社会形成相互信任,诚实无欺的和谐局面。讲信还要有诚作前提、做基础,诚是一切行为的推新力量,有了“诚”,做任何事情便能坚持到底。诚就是真心诚意,真心实意。要建立信用,一定要先真诚,真诚的人,守信才不会勉强。耻:就是指羞愧之心,知耻之心。有了羞耻之心,才能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言了、动了、视了、就失礼,失礼了就羞耻,就会被他人指脊梁骨。

补充: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第3个回答  2013-09-24
忠、孝、仁、义
忠:对父母、家庭、家族、国家要忠心,不可背叛父母、家,叛国;
孝:晚辈要孝敬奉养长辈。这也是为什么到加拿大的华人那么重视把父母亲,长兄等接过来。因为那是尽孝道;仁:“仁者爱人”、“广敬博爱”,就是“仁慈、仁爱”。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就是同情之心,不忍之心。“仁”强调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义:即“行天下之正道”。孟子说:“义,人之正道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是衡量人们思想行为的准绳。“义”从大处讲,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小处讲就是尊敬他人利益。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主张宁可舍生,不可忘义。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是倡导推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倡导推崇“见义勇为,见利恩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附:礼、智、信、耻礼:尊法守纪。另外还要有礼节、礼貌、礼仪等方面的要求,还包括教化方面的内容。只有在工作中、凡事以礼而行、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智,是指知识、智慧、技能、谋略。就是辨别善恶、美丑、真假、是非的能力和心智。孟子讲“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有具备智的这个条件才能不至于把仁义礼信廉耻等极端化、绝对化,搞成死板的教条,才能使这些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活起来。凡事都能分辩是非,社会才能和谐。信,在人类道德体系中可以说是个带根本性的范畴。孔子讲:“信为人之本,人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说明信在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地位。那么信是什么呢?就是诚信、信用。要讲信,在整个社会构架中树起信用体系。在辅之以法律法规严惩不讲信用的人和事,整个社会形成相互信任,诚实无欺的和谐局面。讲信还要有诚作前提、做基础,诚是一切行为的推新力量,有了“诚”,做任何事情便能坚持到底。诚就是真心诚意,真心实意。要建立信用,一定要先真诚,真诚的人,守信才不会勉强。耻:就是指羞愧之心,知耻之心。有了羞耻之心,才能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言了、动了、视了、就失礼,失礼了就羞耻,就会被他人指脊梁骨。

补充: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