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人到了七十岁,做事就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出自:《论语十二章》
作者:先秦·佚名
文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扩展资料: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从:遵从。逾,越过。矩,规矩。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为政》篇。孔子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会逐步提高,到了七十岁则达到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意识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下子完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存在循序渐进逐渐进步的过程。他认为到了七十岁就可以说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统一。在这个阶段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自己的心意去做。
扩展资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话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觉得不顺耳,七十岁能够随自己心意而为却不越出规矩。”
不惑:掌握了知识因而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从心所欲、不逾矩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没有任何冲突,而是完美结合的一种境界。孔子在不惑之后,达到了知天命,知天命之后实现了耳顺,这时,他对万事万物已经有了坦然的心态,摆脱了“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这种人生状态,这种状态实际是一种认同,认同各种声音、认同各种事物。
又经过了漫长十年的修身养性,心灵感悟,生命沉淀,他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最高境界!这时他的心、他的欲,已经非芸芸众生的心、非平常人的欲,他的心和欲在宇宙中与自然共振、与天地同行,合阴阳之理,合人性之善,也就是达到了一种:空灵,妙曼、似有还无的境界,已经和自然之道完全的融合在了一起!
而他所谓的:不逾矩,这里的矩当然不是“规矩”,是“道,大道,自然之道”,不逾矩就是不违背自然之道,是宇宙大道,而非不违背: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任何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或者道德规范、伦理标准,在人类的长河中,都无法和道相提并论,在道面前,在大道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2、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扩展资料
1、背景
孔子69岁时,儿子孔鲤早他而亡(享年50),薄葬。孔子七十一岁时,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极年轻就亡(享年32)。孔子七十二岁时,孔子另一重要弟子子路在卫国因战乱而死难。孔子七十三岁而逝世。返鲁后的整个晚年,孔子主要用来修订编辑诗经、乐经等古代文献,据说曾作《春秋》。同时也较积极地用舆论的方式参与政治,曾通过批评子由等人,避免了鲁国入侵附属国颛臾。
2、现在社会隐喻:
现在社会这句话多是指一件事情顺其自然,有自己的尺度就好,凡事不过于刻意安排,顺其自然,似乎有一种消极的意识形态,但也是现在社会缺少的一种意识,正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随心所欲不逾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解释:人到了七十岁,做事就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出自:《论语十二章》
作者:先秦·佚名
文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注释:
1、立:站立,站得住。
2、惑:迷惑,疑惑。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经典语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