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问题求解

如题所述

 丰富多彩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就安排了一个“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主题活动,让我们从评论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一、让学生明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后世人们治理国家提供经验教训的,正如唐太宗的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我们通过评判一个历史人物,“努力使读者通过了解一个人物,进而了解一个时代。”,它既能让我们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提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发掘他或她的现实意义,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看看对后世有哪些借鉴指导作用,可以吸取哪些优良的品质特征,剔除腐朽错误的思想流毒,更好的看待我们的社会,看待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看待事业的成败得失,从而升华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
  二、评论历史人物所坚持的原则
  初中教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不同于专门研究。它受学生认识水平、知识背景、教材资料的诸多限制。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以教材或材料提供的历史人物活动或事迹为主要根据,遵循现行教材中的有关观点,对历史人物做出判断、分析、和评价。具体原则是:
  第一、阶级原则。简而言之,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处在阶级社会中的人们(没有阶级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他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他们所持有的立场、观点都必然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马克思说:“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们平论当然要站在被剥削阶级一方,讴歌他们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英雄行为。但是,这种讴歌,不应该是教条的、僵化的,而应该是辩正的,唯物的。不能无原则地美化,无限制地拔高。另一面,是对剥削阶级的全盘否定,否定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红洞县里没好人”。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所有作为,都一概予以否定,这种错误的理念就导致了历史的虚无主义
  第二、历史原则。即联系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不苛求古人。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同样人物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标准。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古人,不能从今人的喜恶出发,去不负责任的指责古人的缺点和错误。如评价秦始皇就涉及到如何看待他残暴的问题。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统一六国之前,他的残暴是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争夺激烈的必然结果;统一六国后表现的是封建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结果,也是中央专制主义空前加强的结果。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浮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真像。
  第三,大节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圣人,即使圣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他也必然有失误,必然犯错误。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讲到:“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如秦始皇,我们看他,主要是看他对统一中国所做出的贡献。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但是,他的焚书坑儒,不仅钳制了思想,而且摧残了文化,无论如何是不能肯定的。我们既不能不能因为他的历史贡献,而美化焚书坑儒;也不能因为他大搞焚书坑儒,而否定他的历史贡献,也就是要“公不掩过,过不抵功”。此外,对历史伟人也不能进行道德评判,亦即道德评判不能改变伟人的历史地位。如汉武帝他虽然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有;但这些都不能淹没他的文字武功,他开创的制度,塑造的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融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之中。
  第四,双赢原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各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或活动区域,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以多民族国家为前提,我们不能把少数民族如周对犬戎、秦汉对匈奴、北魏孝文帝对北方的统一等等排斥在中国之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朱元璋当皇帝以后的“朕至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主张民族团结、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今天,不论是谁战败,都只是改变了臣服关系。
  第五,两点论原则。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两点论,不能一点论。曾国藩曾经严酷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此,他数十年来一直被定为刽子手、卖国贼、卫道士等,成了历史上反面的典型。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身上有许多好的方面,比如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还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应该丢弃的。
  第六、人民创造历史原则。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评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具体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而阐述人物事迹时应当注意掌握适当方法。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如秦始皇可这样评价:
  ①军事上:a、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b、派蒙恬北击匈奴;c、修建了举世闻名国防工程__万里长城,有效地阻止匈奴南下。
  ②政治上: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经济、文化上: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2.分期法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如孙中山的主要活动,可以按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中、辛亥革命后、国共合作四个时期加以评述。
  此外还有总分法、二分法等,其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承先启后、具有雄才大略君王,他所建树的文字武功无人能及:①政治上:下令招贤,起用人才;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问题,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制。②整理财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③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郡国设学校,有助于“大一统”的实现,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巩固④军事及民族关系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设河西四郡;加强对五岭地区管理;把西南夷纳入西汉管辖,使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大帝国。
  但是,汉武帝出击匈奴,大肆征兵、征税,也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对每个历史人物作一准确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大难事。但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人物教学上取得良好成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5
 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影响、留下明显痕迹的人。对于如何评价,众说纷纭,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抛砖引玉,试着从目的、原则方法三方面谈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