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形成标志是什么

如题所述

京剧形成的标志是“四大徽班进京”。徽班进京,与流行北京的京腔、秦腔、昆腔、汉调等剧种相融合,诞生了京剧。京剧的历史就是从徽班进京开始算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1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拥有230万字的三卷全套本《中国京剧史》,是迄今为止最完备、最翔实和最高权威的京剧史专著,对京剧形成的时间重新作了考订,定于1840年左右。

其理由是到1840年左右,徽班中演的戏,无论在剧目、声腔、音韵、舞台演出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与前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京剧形成的标志。比如出现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声腔板式体系,北京字音与湖广音结合的演唱语言规范;比如出现了京剧本剧种专有的独特剧目;比如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演出形式、班社、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规范。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京剧形成的明显标志。这样,京剧的历史并不是人云亦云的200年,而是160年左右。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news.com.cn/zhonghuawenzhai/2000-12-01/new/(38)%201.html

第2个回答  2009-10-21
京剧的伴奏

京剧伴奏是全剧演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自始至终联系剧情的纽带,在剧中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掌握节奏的作用。为京剧伴奏的乐队称为"场面",有文场和武场之分。
1 武场
武场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不仅武戏用,文戏也用。
乐器有
单皮: 是单面蒙皮的鼓,打鼓人称鼓佬,是整个场面指挥,快慢节奏全由他掌握。
大锣: 根据音色、音调分为"三光(虎音锣)"、"二光(奉锣)"和"大光(苏锣)"。还有低音雄厚的大筛锣。
小锣: 与大锣的音调对比极为鲜明。大、小锣交替打击可得出较强的节奏效果。小锣单打则有安闲、恬静之感。
铙钹: 是夹在锣之间的乐器,与大小锣配合起来表现各种情绪和气氛的作用。
大铙: 音低沉,衬托大将的威风气度。
唐鼓: 也叫堂鼓,两军交锋时使用,加强战斗气氛,也是军队和人马的象征。
其他还有声如沉雷的大鼓、表现欢乐的堂锣、齐钹、云锣、及特殊环境时用的木鱼、碰钟等等。 上述打击乐器的演奏程式,有一套锣鼓经,常用的固定打法约60多种,如急急风、四击
头、冲头、丝边……以及配合唱腔板式的倒板头、哭头、反长锤等等。
2 文场
文场即"管弦乐"。京剧最初形成时伴奏乐器很简单,仅有京胡、月琴等三大件。随着艺术日趋完美,才逐渐丰富起来。
京胡: 这是京剧文场中的主要乐器,从西域传入中原,音色清脆,表现力极强。
京二胡: 用二胡为京剧伴奏,始自梅兰芳排演《西施》的1923年,丰富了低音区。
月琴: 这是为老生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节奏明快,补充了中音区。
三弦: 在未突出月琴之前,三弦很重要,是文场的三大件之一。 笛子:是管乐中的主要乐
器。有些昆曲剧目专用笛子伴奏。
唢呐、海笛: 由于二者的音质和音色不同,唢呐一般用于伴唱,海笛一般用于乐曲。京剧中的鸡鸣、鸟叫、马嘶之声都用这二种乐器摹仿。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改革,乐队中加进大阮、中阮等,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引自:http://www.2008bimc.cn/cn/glamorousbeijing/bc/n214104922_3.shtml

唱腔和念白

场面是为表演服务的,表演中的念白和唱腔就是音乐和语言的结晶。
1 唱腔:京剧中的唱占首要地位。过去的演员叫"唱戏的",京剧中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
黄。一般说来,西皮善于表现活 泼、欢乐,而二黄则以表现悲哀咏叹为主。二种唱调都有许多板式,构成优美的唱腔。 西皮:在胡琴上,外弦基调是"3",内弦基调是"6"。有倒板、摇板、散板、慢板、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等。…… 京剧的唱词都有韵脚,句型长短不一,有三言、五言、七言、十言等等。京剧的唱词较为考究,经过长期的锤炼而固定下来。但也由于演员囿于规矩、恪守师训,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唱词也一脉相承沿袭下来,不敢改动。
2 念白:京剧中念白的地位亦相当重要。有人比喻念白的重要时说"千斤念白四两唱"。……京剧中有许多精采念白的场面,如《十道本》的奏本,《四进士》公堂上的辩词,《法门
寺》的读状等等。 京剧念白讲究"尖"、"团"分明,四声准确,说起来朗朗上口,掌握气口、节
奏,抑扬顿挫恰到好处,切忌"一道汤"和"一边顺"。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和方言白之分。京白说普通话,清脆悦耳,不可含糊不清。韵白一种是近格律吟颂,如引子、定场诗、下场对等;另一种是有身份人物的讲 话。韵白中常带有湖广音和中州音,这是受徽、汉剧影响的痕迹。方言白在京剧舞台上常见有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四川等地方话,如用得当,增加喜剧气氛。 京剧的语言是极精练的,有时几个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和诗词警句的功能。

引自:http://www.2008bimc.cn/cn/glamorousbeijing/bc/n214104922_4.shtml

京剧剧目

京剧剧目的数量是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而递增的。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时皮黄戏演出剧目有87个,到同治三年(1864)新增加130个,光绪二年(1876)增加8个,光绪六年(1880)增加1个,共226个。
这些剧目是从演出的戏单上抄来的,肯定不完全。有人做过京剧剧目的统计工作,能找到名字的剧目共有1700多个。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宣扬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如《金沙滩》、《破洪州》、《挑滑车》、《战太平》、《文天祥》、《岳母刺字》等等。
(二)以反封建、废除旧礼教为主旨的京剧剧目有《秦香莲》、《穆柯寨》、《拾玉镯》、《思凡》、《秋江》、《英台抗婚》等等。
(三)歌颂纯真爱情的剧目有《柳荫记》、《人面桃花》、《西厢记》等等。
(四)歌颂起义造反,除暴安良的剧目,如《生辰纲》、《快活林》、《三打祝家庄》、《三岔口》、《通天犀》、《英杰烈》等等。
(五)反映历史题材的剧目,如《完璧归赵》、《将相和》、《失空斩》、《屠赵仇》等
等。
(六)美丽的神话传说,如《西游记》、《天河配》、《后羿嫦娥》等等。 京剧剧目如此繁多,水平不一,受封建社会影响,剧目精华与糟粕并存。正如卓别林所作的评价:"旧京剧是珠玉和泥沙混在一起的。"因而有些剧目不易分类,似是荒诞神怪戏,又可能是神话戏。有人说是"鬼"戏的,也有人说是具有反抗精神的进步戏……这类有争论的戏很多,如《红梅阁》、《探阴山》、《活捉三郎》、《四郎探母》等等。

引自:http://www.2008bimc.cn/cn/glamorousbeijing/bc/N214104922_6.shtml

京胡的历史

京胡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 )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至今已有20O余年历史。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
1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
20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琴
杆、琴筒不断加长。自此,京胡逐渐流行全国,在北京尤为盛行。
20世纪30 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现了繁荣时期,不但乐器行业的牌匾改为胡琴铺,就连京剧界的名琴师们也招聘工人制卖起京胡来。有的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打光剂代替打腊。使竹皮表面光泽细润,深得爱好者的称赞。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
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 )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至今已有20O余年历史。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
1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现在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软弓演奏,音色较硬弓演奏的柔软,并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
20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琴杆、琴筒不断加长。自此,京胡逐渐流行全国,在北京尤为盛行。
20世纪30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现了繁荣时期,不但乐器行业的牌匾改为胡琴铺,就连京剧界的名琴师们也招聘工人制卖起京胡来。有的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打光剂代替打腊。使竹皮表面光泽细润,深得爱好者的称赞。
第3个回答  2009-10-21
上面楼上的真好玩。

标志就是徽班进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