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出明朝的功臣

如题所述

刘基(1311-1375)字伯温。自幼聪颖,“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26岁中进士,初任县丞,官至御史中丞,是明代开国功臣。�
1359年,刘基曾弃官在家隐居,被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邀聘。朱对刘基极为信任,把他比为诸葛亮,言听计从。刘为朱运等惟幄,出谋献策,帮助朱元璋征东平西,逐鹿中原。朱元璋建立明朝,任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刘基在任御史中丞期间,为振肃纲纪,1367年奏请立法定制,得皇帝批准,不久纂成律令,给后来制定《大明律》打下了基础。为肃清贪官污吏,他号召全国各地官员大胆揭发违纲乱纪、贪赃枉法的官员,无论官职高低,一律按法惩办。当朝丞相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贪纵罪,案发后李善长多次向刘基说情,刘基不讲情面,秉公执法,将李彬处死,引起全朝震动。�
刘基还是位文武全才,他创立了军卫法,在各地设立卫所,常驻军队,士卒平时屯垦,战时从征。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刘基为诚意伯爵位。刘基不满官场的腐败,激流勇退,告老还乡。他回乡后受丞相胡惟庸所潜,不久忧愤而死,终年65岁。

明朝第四功臣--邓愈
明朝第四功臣--邓愈(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明朝第三功臣--李文忠
明朝第三功臣--李文忠
1339~1384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盱眙(今属江苏)人。朱元璋外甥。元至正十七年(1357),率亲兵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破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部。继引兵东向,连挫元军,于十八年克旌德(今属安徽)、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地,升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继与广兴翼元帅邓愈会师,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击败元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使元水军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率军救援新城(今诸暨南),乘雾进攻,俘斩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数万。次年秋,克杭州,获张军降兵3万,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克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回师途中常遇春卒,李文忠率部援大同,屡败北元军。三年,以征虏左副将军率步骑10万,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至应昌(在今达来诺尔湖西岸)获元兵5万,升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后又数次北征,屡胜。十二年,与西平侯沐英进兵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平定起事番民。还军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后因劝朱元璋少诛戮而受责。不久病卒。

明朝开国第二功臣--常遇春

在九华山下的五溪桥附近,有一胜境,名曰六泉口,传为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安营扎寨之所。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原来当过土匪,在和阳地方后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传,常遇春 率训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后人有诗可证:

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

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

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

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声望最高,战功最大的当属徐达。洪武皇帝朱元璋曾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徐达出身于农家,身材魁梧,武艺超群,刚毅英武,少有大志。他二十二岁时,投效于朱元璋帐下。由于他忠诚勇武,深受朱元璋的信任。他建议朱元璋从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中分兵别处,而发展自己的实力,以期将来争雄天下。对这个雄心大略的见解,朱元璋深为所动,对徐达愈发器重。随后,朱元璋借主动出击为名,脱开郭子兴的控制,率徐达等人领军西征。先大破元军于滁州,进而攻占和州。随既挥师南下,攻克集庆[今南京]和镇江,开辟了立足于群雄纷争中的根据地。徐达也因赫赫战功先升为镇抚,后升任大将。朱元璋称吴王后,又将左相国之职授于了徐达。

在元朝末年的各路起义军中,势力较大的主要有四股力量,既刘福通、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刘福通的势力因地处北方,在元军的反复围剿下,力量已大大削弱。而处于长江流域的其它三股势力旗鼓相当,相互攻伐。徐达先是率军采用三面设伏的战法,击退了张士诚三十万大军的进犯。随后率部跟随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在湖口展开了生死大决战。当时战况异常激烈,徐达身先士卒,率军拼死力战。后采用火攻和断其后路的战法,才转危为安,大败陈友谅于鄱阳湖,陈友谅战死,其残部溃败。接着,徐达奉命领二十五万大军向张士诚发起猛攻,先克湖州,后破江州[今九江],最后攻陷了平江[今苏州],活捉了张士诚。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这时,徐达正奉命进行北伐。他率军势如破竹,先平定了齐、鲁[今山东],后占领了河洛[今河南],继而兵出潼关,西进华州。捷报传到应天[朱元璋称帝后将集庆改为应天],朱元璋亲往汴梁[今开封]劳军。徐达报称:齐鲁、河洛已定,元朝已失屏障,可挟胜直捣大都[今北京]。朱元璋欣然称善。徐达受命后,立即挥师水陆并进,克德州,下直沽,取通州,进而包围了元大都。元顺帝仓惶出逃,徐达率军攻占大都。元帝国至此覆亡。朱元璋闻报,下昭褒奖北征军,并命其向西进军。徐达领军先克太原,平定河东[今山西];接着,引军西渡黄河,攻占了泰州[今天水]和兰州。并在定西大破元军剩余军队的主力,生擒元朝的王公、平章及文武官员一千八百余人,活捉其将士八万余众。朱元璋接到捷报,既下令徐达振旅还师。还朝后,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并晋封为魏国公。

徐达平时治军甚严,从来令出不二,他统率的军队纪律极为严明,攻破城邑数百座,对民众均做到了秋毫无犯。

公元1385年,徐达病死于朝,年仅五十四岁。朱元璋闻讯悲恸不已,亲往奔丧,并为之缀朝。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6
戚继光 徐达 刘伯温
第2个回答  2006-09-08
徐达,海瑞,郑和,袁崇焕,刘基,
第3个回答  2006-09-06
还有郑和。张无忌,张三峰,呵呵
第4个回答  2006-09-07
忠勇小状元---施吉
第5个回答  2006-09-07
楼上的,你们怎么能忘了袁崇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