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后有什么样子的仪式或是传统在中国?

如题。 不知道为什么找不到那些资料。 我自己村的有他们自己的传统和仪式。。。 宴席那样子的累的。。。 在中国有没有什么正规的传统和仪式呢?

有,孔子说:死者为大
文革破四旧时禁止了
只进行简单的追悼仪式
现在的仪式只是过去的一部分
从死者离去到下葬有整套的程序

报丧
丧家除制老衣、钉棺材、设停床、给予死者盖蒙脸纸、挂打狗饼、烧阡张纸、念侄头经、贴讣告发丧外,必须开列亲族至交名单,派人上门报丧,称“送死信”。对于母舅、族长等重要人物,须孝子亲往叩告。而独子则守护亡灵,例不亲出报丧。新友闻报后须送桌盒前往吊唁,谓之“讨信”。

举丧
主要程序有收殓、戴孝、上庙等程序。将尸体移入棺内,下衬石灰卷,称小殓;盖棺时谓“大殓”。男丧由族长授斧给匠人下钉,女丧则由娘家人授斧,均称“执斧”;匠人钉钉,称“封顶”;封钉时以孝子头发少许置钉孔,并烧所披之麻于上,称“挽钉”。戴孝亦有区分,孝子除穿戴孝服孝帽外,需在发上和大襟上披麻,重孙辈戴红孝帽;未过门儿媳,需送孝布于女家置孝服,称“送孝”;对前来吊唁宾客赠孝帽,称“散孝”。死后三日,亲友毕集,午后,由孝子以纸轿送亡灵登至城隍庙,沿途设祭,亲友亦拜,如饯别之仪。孝子孝孙在城皇庙烧香化纸叩头,以求荫庇。农村多称“饯程”,礼仪甚重。

吊丧
自亡人死日起,每七天必祭,谓之“烧七”。棺柩前点香油灯,终宵不灭,直到七七四十九日终“七”,称“七灯”。头“七”前一日延僧诵七经,门前置高幡焚香,称“暗七”;至亲好友逢七来祭奠、吃斋饭,称“应七”。孝女或孝媳多于“五七”斋醮超度,称“荐七”。城乡富户多在“六七”开吊。丧家先发讣文,是日亲友携奠仪及其它礼品前来吊唁,以“干女儿”招待。“干女儿”,即以油炸豆腐干为主菜。凡高寿者去世,家人必备油炸豆腐干和瓷碗若干,分送左邻右舍食用,有惯宝宝的人家连碗争索,以求幼儿长寿。富绅之家则在“六七”请熟谙祭典者开祭,祭客多为科举秀才,彬彬儒雅之流,仪文繁简不一,乡间有称“喊祭”、“排祭”的;也有专请僧道职业祭会开祭者。此外,还有做斋醮,还寿生经、给女亡人念血盆经、化家堂等超度仪式,不一而足。

闹丧
丧家因争嗣不已,或长辈借执斧索需,或亲家关系不睦,母家借故阻挠而起冲突,借口“死者为大”,以“死人压活人”。

安葬
父母安葬,里人视为大事。泰县有停柩习惯,“六七”后乃至三年后下葬。有“找穴”、“点主”、“路祭”、“破土”、“暖坑”、“复三”等仪式。

服丧
一般为3年期。孝子留“七头”,终七后方能理发。死者百日、周年必祭。服丧期内,家人一律素色穿戴,不办喜庆、不事娱乐、不放鞭炮,逢时过节不贴红色楹联,直至3年期满“脱孝”。
建国后,丧俗大为简化。在城市,一般贴讣告报丧,开个追悼会或举行告别仪式,即行火葬。死者亲友只佩戴黑纱或白纸花,赠花圈、挽幛,以示悼念。有些党员、干部带头破除旧俗,丧事从简,甚至追悼会亦免,深得社会赞许。近年来,亦有人受“不正之风”影响,借死者向单位讲条件、提要求、向公家“闹丧”。农村受旧俗影响较深,不少人仍保留“烧七”习俗,更有“化家堂”“念经忏”超度亡灵的迷信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