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描写菊花的散文

大约500字左右吧、、
快快快快快快

1、《菊有黄花》——现代丁立梅

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是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们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们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2、《重阳里有最美的菊花》——现代汪曾祺

菊花品种甚多,在众多的花卉中也许是最多的。

首先,有各种颜色。最初的菊大概只有黄色的。“鞠有黄华”、“零落黄花满地金”,“黄华”和菊花是同义词。后来就发展到什么颜色都有了。黄色的、白色的、紫的、红的、粉的,都有。

挪威的散文家别伦·别尔生说各种花里只有菊花有绿色的,也不尽然,牡丹、芍药、月季都有绿的,但像绿菊那样绿得像初新的嫩蚕豆那样,确乎是没有。我几年前回乡,在公园里看到一盆绿菊,花大盈尺。

其次,花瓣形状多样,有平瓣的、卷瓣的、管状瓣的。在镇江焦山见过一盆“十丈珠帘”,细长的管瓣下垂到地,说“十丈”当然不会,但三四尺是有的。

北京菊花和南方的差不多,狮子头、蟹爪、小鹅、金背大红……南北皆相似,有的连名字也相同。如一种浅红的瓣,极细而卷曲如一头乱发的,上海人叫它“懒梳妆”,北京人也叫它“懒梳妆”,因为得其神韵。

3、《雏菊的披肩》——现代鲍尔吉·原野

花里的孩子名为雏菊,秋天也不衰老,不生长皱纹和白发。它有一副鲜艳的披肩。

雏菊的披肩好像是英国都铎王朝的装束,花瓣从胸前环绕到后背,像防止吃饭洒汤的围嘴,像公鸡的颈羽。

雏菊开遍了北亚的原野,它的披肩盛满了阳光和露水。露水从花瓣流入花蕊时,雏菊再次称赞造物主给了它一副披肩。晨雾封锁了土地,好像天空的牛奶洒了,地面的乳汁比江河宽阔。

雏菊闭上眼睛嗅白雾的气味,嗅不到牛奶味,只有潮湿的泥土的腥气,更不能用碗喝。阳光照下来,雏菊的花瓣像涂了显影液,慢慢从白雾里清晰,好像云里栽的花。

雏菊遍地开放,但每一朵都孤单。我看到一个孩子单独站立时,感到了他的孤单。我们愿意看到孩子和他的父母亲在一起,更愿意看到孩子的手被大人握在手里。可是谁领走雏菊呢?山峰领它走吗?小杨树领它走向河边?雏菊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小大人,它不怕孤单,它有披肩。

扩展资料

菊花与中国传统文化

1、菊花与儒道思想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正直高洁的文人是难有作为的,正所谓自古文人多磨难。所以,古代怀才不遇或不愿同流合污的贤人君子,经常借梅兰竹菊来自喻本身的高风亮节和思想感情。

中国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更是另眼相看,认为菊花艳在深秋,傲霜怒放,具有不畏强暴、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同时,它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不与群芳争艳,又显示出了恬淡自处、淡泊清华、自强不息、不趋炎附势、不媚权贵的高风亮节。这虽然是其自身的本性使然,但更要归功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

久而久之,人们由菊花中感悟到的这种品格,成为人们的共识,并进而提炼升华为一种精神,成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2、菊花与传统节日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重阳节的菊花习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观赏菊花和饮菊花酒是庆祝重阳节的两项主要活动。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菊花盛开在重阳,意为“久久”。于是,菊花成为了吉祥、长寿的象征,纳入了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的民族精神的范畴。重阳节也成了敬老节。所以,重阳赏菊,也就蕴含了敬老爱老的喻义。

3、菊花与诗词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得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对象,而菊花正是历代诗人吟诵的主题之一,留下了大量的优美词章。这些菊花诗词,正是菊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纵观中国历代的咏菊诗词,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的着重描写菊花雅致的姿容、颜色;有的则着重表现菊花独有的内在气韵;有的直抒胸臆,诉说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有的采取比兴寄托的表现方式,通过菊花,以隐曲幽微的笔触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愫。

4、菊花与饮食文化

菊花被誉为“长寿花”“延龄客”。我国食用菊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并赋诗吟颂。菊花可以酿酒,制茶作为饮料,菊苗可以作菜食用,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宋代《全芳备祖》对这方面的记述就非常详尽和深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立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曾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鲍尔吉·原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种菊

  霜降是一声季节的号角,那些散布在辽阔天地间的菊蕾,闻声而起,陡然举起千面万面的金黄旗帜,一扫百花开尽后的萧索和寂寥。
  小院的菊花也被号角唤醒。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纯正如精金美玉,清冽的芳香洋溢在小院空中。于是晨昏之际,盘桓花前,或品茗把盏,或吟哦词章,免不得生出几许雅兴,牵惹出缕缕诗情,正所谓“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了。
  我是个懒人,本不善于莳花弄草。心血来潮时养过文竹、兰草,或因伺侯不周,或因培植不当,眼看着一株株由瘦弱而萎蔫了。那时的心情只觉得自己辜负了花草。后来索性只种些生命力旺盛而不需要费心的花草。空地上撒一把太阳花的种子,能得来一个五颜六色的夏天,废弃的搪瓷盆中随手插几球仙人掌,能换来一年四季养眼恬心的碧绿。今年雨水稠密,院外的月季,疯丫头一般颠狂着,院里的栀子野小子般地蓬勃。对着月季的鲜艳和栀子的翠碧,我得意于自己“无为而治”的方略。种菊也缘于这样的心态。春天,趁刚下过一场雨,将邻居剪下来的菊花枝插了一地,就是平时只泼些残茶剩水,菊花也枝繁叶茂地葳蕤一个春夏。到了秋天,枝头密密匝匝地缀满了花蕾,霜降过后,终于激情迸发,灿烂的金黄,一团火焰似的燃烧着,不知引来多少惊艳的目光。
  为了一次烂漫的绽放,菊花蓄积了一生的时光。香草美人,菊花象一位刚烈的女子,而三国时钟会赞菊有五德,说它“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则菊花,无愧于“花中君子”的美誉。连“口角噙香”的林妹妹,不是也赞叹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么?

  咏菊

  古来备受推崇的咏菊诗,必定是把握了菊花的特性,而对菊花的品质放大凸显,用充满张力的语言,来撞击人们的心灵。
  唐元稹《菊花》诗
  秋丛浇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南宋郑思肖《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坠北风中。
  唐李白与友人游南阳,专程去菊潭赏菊,因而引发了吟诗的豪情:“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清张潮的《 幽梦影》,把陶渊明列为菊的知已,真的恰如其份。陶渊明是爱菊、咏菊 的集大成者,以至于一提到陶渊明的名字,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绰约风姿。其实最能显示陶渊明爱菊真性情的,倒是这样隽永的短章: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一个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高唱《归去来赋》的诗人,一个是在廖廓霜天里迎风近独立的奇葩;一个是归隐田园的高士,一个是“不随黄叶舞秋风”的香草。人与花,花与人,电影镜头般的叠印与闪回,无怪乎靖节先生能啸傲东轩:“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了。
  咏菊以言志,造反的英雄黄巢有《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朱元璋《菊花》诗,满纸都是霸气: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好在品评词章,并不遵循成者王侯败者贼的标准,黄巢的菊花诗传诵久远,而朱元璋的《菊花诗》,若不是翻看《朱元璋传》,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

  品菊

  黄巢吟菊诗中,还有一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广为传诵。不知道是黄巢流露的帝王梦想,还是为身处寒秋的菊花鸣不平。而世人咏菊赞菊,正是奔了菊花傲霜挺立的英姿。
  耐寒草木,说到底,没有超过松柏的。自孔老夫子以缓舒纡徐的口吻道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之后,几千年来的学人士子,无不把松柏精神作为一种操守,一种寄托,一种象征,来烛照精神生活,寻根求源,乃是一种不愿与流俗同流合污的理想,是一种保持特立独行品质的精神支撑。在自然界,人和草木一样,都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荣枯生发,生老病死,都逃不出自然这双“看不见的手”的掌心。而要在芸芸众生之中,将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也只有凸显、放大自己的特异之处这一条路径了。严霜下的菊花,风雪中的松柏,也只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规律引领下的生命。桃李芬芳之际,有人指责“轻薄桃花逐水流”,似乎桃花是趋炎附势之辈。但桃李的风华,也只是应时而发,随性而为,薄桃李而重菊花,和爱喜鹊而恶乌鸦一样,不过是积习在作祟之已。
  学人士子以松柏、菊花来映衬、彰显自己草异的品质,似乎还有情可原,但走向极端而故弄玄虚,便显出矫情的可恶了。刘伶“死便埋我”的大话,谢安故作镇静的掩饰,都有一种作秀的成份,便是庄周因丧妻鼓盆而歌,也是一种值得怀疑的真实。因此,春兰秋菊,各得其所,随缘适性,乃是天机。人生百年,不过一瞬,随性而为,方可臻于内心的平静。正如“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且去饮一杯菊花酒。细细品咂,人生至味在里头。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6/1/60451.shtml

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2-09
123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