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的翻译版

哪个网站有《闲情偶寄》的翻译版
请问

《闲情偶寄》译文:李子是我本家的果子,李花也是我本家的花,本应当对它有所偏爱,但是我不敢。李唐王朝拥有天下时,都没听说这种树得到什么封号。连天子都没有私下庇护它,何况我这样的老百姓呢?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评论它就可以了。

李树比桃树更能耐久,年过三十才开始变老,即使老得树枝枯萎了,果实仍然很丰满。这是因为它得天独厚,又能够甘于淡泊,没有用姿色取媚于人。

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相比了。我想继承它的品质却做不到,只有通过写文章来使这些品质得以长久流传下去了。

扩展资料:

黄强认为:“《闲情偶寄》八部无一不是李渔养生理论的组成部分”,只不过“《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而其他各部分论养生者必备的专门知识”。

《闲情偶寄》幽默风趣,把枯燥的养生理论说得有滋有味。为此,他的养生理论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5年,林语堂英文版《吾国与吾民》给该书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闲情偶寄》(翻译)

蔬食
【原文译文】
我看人的身体,眼、耳、鼻、舌、手、足、躯体,每一样都是不能少的,如果说可以不要,但又不得不具备它,以至于成为千古以来人的生活大累赘的,只有口和腹这两样东西。有了口腹之后,为了生计的操劳就多了。生计的操劳多了,奸险欺诈虚伪的事情就跟着出现了,奸险欺诈虚伪的事情出现,那么各种刑罚就不得不设置了。君王不能实施他的仁爱,父母亲人不能满足恩宠家人的愿望,造物主喜欢生命而不得不违逆自己的心意,都是当初造人的时候不够完善,多了这两样东西的缘故。
草木没有口腹,照样正常生长;山、石、土壤不用饮食,也没听说就长不大。为什么独把人类造成特别的形状,又给予了口腹呢?就算生有口和腹,也该让人类可以像鱼虾饮水、蝉吸露一样轻松,就可以滋生气力而跳跃鸣叫。如果能这样,那么人也可以与世无求,而活着的人的忧患就可以消除了。然而造物主却让人类生了口和腹,又使得人类有很多嗜好和yu望,像沟壑一样无法满足;又让这yu望没有止境,像江海一样不能填满。从而导致人的一生,需要竭尽全身的力气,供给口腹的消耗都还不够。
我反复推敲思考,不能不把这件事的错归咎到造物主身上,也知道造物主在这件事情上也悔恨自己犯了错误,但是事实已经定型成了规则,难以改变,只能继续纵容这种错误。唉!规则刚开始制定的时候,千万不能太草率。我写这本书谈到饮食,本来也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出发点是为了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由此来替造物主掩盖过失,这也是考虑到大局,为百姓消除忧患。如果为了表现个人的聪明,而引起千万人的饮食嗜欲,不仅禽兽和昆虫会灭种,而且我担心嗜欲的风气一开,一天比一天严重,怎么知道不会出现易牙那样烹子求荣的人,或出现杀婴儿向权贵献媚,重蹈隋朝灭亡覆辙的情形呢?一错怎能再错?我不敢不把造物主造人的过错,当作前车之鉴。
音乐上,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声乐,这是贴近自然的原因。我觉得在饮食上,制作精细的肉不如普通肉,普通肉不如蔬菜,也是因为逐渐贴近自然。穿着草衣吃素食,是上古时代的民风,人们都远离肥腻的东西而喜欢吃蔬菜。肚里装的都是蔬菜,不去吃鲜美的肉食,还跟上古的人一样,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这与崇尚古玩是同一个道理。奇怪的是世人抛弃尊古的美名,把这种做法当作异端的教条,说是佛法这么说的,这就大错特错了。我编这一卷《饮馔》,提倡蔬菜而贬斥肉食,一是因为崇尚节俭,一是为了复古。对于屠宰这种事极其慎重以及珍惜生命的信条,更是时刻念念在心,一刻也不会忘记。


【原文译文】
要讲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可以用鲜这个字来形容。《礼记》上说:“甘受和,白受采。”鲜是甘美的来源。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城市里向菜贩子购买蔬菜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但是别的蔬菜,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
至于笋这种东西,好的就只能是生长在山林,城市里出产的,再怎么芳香鲜美,都只是笋的次品。这是蔬菜中味道最好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只要笋和肉同锅煮,合盛在一个盆里,人们都只吃笋而留下肉,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笋比肉更可贵。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里刚刚挖出来的呢?
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记录周全,用两句话概括:“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吃斋的人如果在煮笋的时候拌上别的东西,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的味道会把笋的鲜味夺走,笋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正确的做法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最美好的东西适宜单独做,笋就是这样。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惟独猪肉合适,还特别适宜和肥肉一起煮。不要肥肉的肥腻,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快煮熟时,肥肉都要去掉,汤也不要多留,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调味的作料,只用醋和酒。这是烧制荤笋的大致方法。笋这种东西,不管单吃还是合煮都能表现出美味,而且食物中不论荤的素的,都可以用来作笋的调和物。
蔬菜中的笋就像中药中的甘草一样,都是必需的东西,含有这种东西的食物都会很鲜,只是不应用渣滓,而用汁液。会做菜的厨师,只要有煮笋的汤,就留着,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吃的人只是觉得很鲜,而不知道鲜的原因在于笋。《本草》中记载的多种食物,对人有好处的不一定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对人有好处,想要两全其美,没有比笋更好的了。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却不晓得能医俗病的东西也能够医瘦病,区别只在于已成竹还是未成竹。


【原文注释】
①蕈:真菌的一类,无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茹、蘑菇。
【译文】
如果要在笋以外找到至鲜至美的东西,大概只有菇类了。菇这东西,无根无蒂,突然就长出来,这是聚集山川草木之气而成形的,但是有形而没有实体。凡是有实体的东西一定有渣滓,既然没有渣滓,那就是无体。无体的东西,还没有完全脱离气。吃菇类就像吸食山川草木之气,对身体是有益的。有些能致命的毒蘑菇,《本草》中说是因为被蛇虫爬行过。
我认为不是这样,蘑菇能有多大,蛇虫怎么能在它上面行走呢?何况菇类又很脆弱不能承载它们呢?可能是地下有蛇虫,菇类长在上面,就吸收了毒气,所以能够害人。聚集了毒气能够害人,那么聚集了清虚之气的菇类,就可以类推对人有益了。人们有辨别菇类是否有毒的方法,如果没有毒,就适宜吃了。菇类素吃很好,伴上少许荤食更好。这是因为蘑菇的清香有限,而汤汁的鲜味无穷。


【原文译文】
陆地上的各种菇和水中的莼菜,都是清淡美味的食物。我曾拿这两种东西做羹,加上蟹黄、鱼肋,起名叫“四美羹”。在座的客人尝了以后觉得很好吃,说:“从今以后,看到别的东西都不想动筷子了。”


【原文译文】
人们做菜的方法,真可称得上千奇百怪,从生吃到腌、糟、酱、腊,没有一样不挖空心思,尽其所能,以求尽善尽美,只是对做菜最开始阶段的事不讲究。我深感困惑。开始的事情是什么呢?有八字诀说:“摘之务鲜,洗之务净。”讲究新鲜的道理,前面已经谈过了。
蔬菜当中最干净的,是竹笋、蘑菇、豆芽,最脏的莫过于自家种的菜。施肥料的时候,一定是连根带叶地浇,随浇随摘,随摘随吃,里面干净与否,也就不用说了。洗菜的人也不过是把菜浸在水里,左右涮几下就完事了。他们不知脏东西是湿的容易去掉,干的就很难去掉,日积月累的粪点子,怎么会是一会儿工夫洗几下就能去除得尽的呢?所以洗菜一定要得法,也一定要用适当的人。用懒人和性急的人洗菜,跟没洗一样。洗菜的方法应该是:入水的时间要长些,这样菜上干的脏东西被水浸透了,就容易洗去;洗菜叶时要用刷子刷,这样叶子上高低曲折的地方都能洗到,才能洗得彻底干净,这样菜的里外就干净了。里外干净以后才可以加作料施展烹饪技艺,不然就是先用污秽的东西做调和品,虽然有很多东西发出香气,能敌得过里面搀杂的一点臭气吗?唉!富家大户、人口众多的人家,想要保证吃的东西不脏,太难了!
菜的种类很多,最好的要数黄芽。这种菜主要在京城销售,却是产于安肃,称为“安肃菜”,这是最上等的菜。大的每株能有数斤重,品尝这种菜能让你把肉味都忘掉。如果买不到这种菜,只好吃差一点儿的,那就要数南京的水芹了。我移居到南京后,每到吃菜和吃葡萄的时候,就怀念京城,每到吃笋和鸡豆时就怀念武陵。好吃的东西尚且令人一吃过就忘不了,何况是那些殷勤招待过我的人呢?
菜有各种奇特的形状,而《本草》、《食物志》里面都没记载的,该属陕西西边所产的头发菜了。我在那边时,曾到当地官员家中做客。一天将要乘车出发时,看见床上有东西,像是一卷乱发,误以为是丫鬟梳头掉的,正想要扔掉。丫鬟说:“那不是乱发,是各位大人们送的礼物。”向当地人询问,才知道是头发菜。浸过热水,拌上姜和醋,比藕丝、鹿角等菜还要可口几倍。我带了头发菜回去请客人品尝,无不觉得惊奇,说是从未见过的好菜。这种菜产在黄河以西,很便宜,凡是去陕西的人,都争着去买奇特的东西,却因为头发菜价钱便宜而把它忽略了,所以这种东西没有流传到大都市,见过的人非常少。由此看来,各地的便宜货中,不知有多少可贵的东西,又哪能人人都找得到呢?头发菜可以来到江南,也算是千载难得的一大幸事了。

瓜、茄、瓠、芋、山药
【原文译文】
瓜、茄、瓠、芋这几样菜,是蔬菜中结有果实的一类。果实不仅能够做菜,还可以当做主食。增加一簋菜,可以省下几合粮食的,就是这些东西了。一物两用,还有什么比这更节省的呢?穷人家买这些菜,就像买粮食一样。只是吃的时候各有各的方法,煮冬瓜、丝瓜不能太生;煮黄瓜、甜瓜不能太熟;煮茄子、瓠子适合用酱、醋而不应用盐;芋头不能单独煮,因为芋头本身没有味道,要借其他东西来产生味道;山药单吃或是与其他东西合煮都可以,即便没有油盐酱醋,本身味道也很美,它是蔬菜里的全材。

葱、蒜、韭
【原文译文】
葱、蒜、韭菜这三样东西,是蔬菜里面气味最重的。能使人唇齿芳香的是香椿芽;能使人唇齿和肠胃都带着难闻气味的是葱、蒜、韭菜。明知香椿芽香,吃这菜的人却少;明知道葱、蒜、韭菜臭,喜欢吃的人却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香椿芽的味道虽然香却比较淡,不像葱、蒜、韭菜的味道那么浓。味道浓就被人们喜爱,甘愿忍受难闻的气味;味道淡就被人们忽视,就算香气能引起注意,也不被接受。我从饮食中悟出了为人处世的难处。一个人一生中葱、蒜、韭菜绝对不吃,也没有经常吃香椿,大概算是个有操守的人了吧!
我对待葱、蒜、韭菜是有区别的:蒜是永远不吃;葱虽然不吃,但允许用来做调料;韭菜则是不吃老的而吃嫩的,鲜嫩的韭菜,不只不臭还有清香,就像孩童的心纯洁未变一样。

萝卜
【原文译文】
把生萝卜切丝做小菜,拌上醋和其他调料,喝粥时吃最合适。只是不喜欢的是吃了它以后会打嗝,打嗝时一定会有臭气。我就曾经闻过别人喷出的这种臭气,知道我打嗝时别人同样会不喜欢,所以打算不再吃了。但是觉得萝卜跟葱、蒜不一样,生吃的时候会有臭气,煮熟吃就不会臭,就像一个人初看觉得是小人,后来才知道是君子一样。虽然有些小缺点,也该原谅,所以还是照吃不禁忌它。

芥辣汁
【原文译文】
蔬菜里有具有姜、桂性质的吗?回答:有,辣芥就是。用来做辣汁的芥子,老的最好,所谓越老越辣。用它来调拌食物,没有不好吃的。吃起来就像遇见正直的君子,听见正直的言论,困乏的人可以除去疲倦,郁闷的人可以心胸开阔,它是食物里面让人痛快的好东西。我每次吃饭都会准备芥辣汁,暗自把它比作孔子每餐离不开的姜。

谷食
【原文译文】
食物养人,全靠五谷。如果大自然只生长五谷而不出产别的东西,那么人类一定会比现在更健康长寿,保证没有疾病的煎熬和夭折的忧患。不妨看看鸟吃谷、鱼饮水,都是靠一种东西过活,没听说在一种食物以外,还有做酒做菜,吃多种食物的。因此禽类和鱼类都是死在人手上,没听说有死于疾病,或者是寿命到了自己死的。由此可见单吃一种食物,是长生的一种方法。
人却不幸被佳肴所害,多吃一种食物,是多受一种食物的损害,少得到一刻的安静,少享受一刻的淡泊。人的生病和早死都是由饮食太繁杂,嗜欲过度所导致的。这不是人自己的错,是上天的错。天地在造物之初,也没料到这样,原本是想使人口腹得益,没想到反而害了他。但是人如果自己爱惜生命,就算不能单吃一种东西,也该有这个意识,以一种食物为主。这样即使吃了很多酒肉,只要没有超过人的消化能力,就算有损害,也不会太严重。

饭粥
【译文】
粥和饭这两样东西,是家庭平日生活的必需食物,做饭的原理谁都知道,还用我多费言辞吗?但是有要紧的两句话,巧媳妇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我不妨代她们讲出来,将来婆婆教给媳妇,母亲传给女儿,以两句话替代千言万语,也是一件简便利人的好事情。
第一句话先从粗略的方面来讲:煮饭的大毛病是内生外熟,不是煮得太烂就是烧焦了。煮粥的大问题,在于米沉在下面,上面只有清汤,像糨糊一样。这是火候不均匀引起的,只有最笨拙的人才会弄成这样,稍会做饭的人,一定不会这样。但也有煮的饭软硬合宜,粥干湿适中,看着好看,吃起来却没有味道的。问题出在哪里?在于没有节制地用水,增减没有根据规律。
要紧的第二句话就是:煮粥的水忌加,煮饭的水忌减。米用多少,水就相应用多少,这是有一定比例标准的。就像医生煎药,一盅水还是一盅半,煎到七分还是八分,都有一定比例的,要是照自己的意愿增减,不是药的味道没煎出来,就是煎太过,失去药性了,服用也没有效果。不善于做饭的人,用水没有标准,煮粥就担心水太少,煮饭担心水太多,多就舀掉,少就添水。不知道米的精华都在米汤里面,沥掉饭汤,等于把米的精华也都沥掉了。精华去掉,饭就成了渣滓,吃起来怎么会有味道?粥煮熟后,水和米混合得很好,就像米酿成了酒一样,担心太稠又加上一些水,就像在酒里掺水一样。加了水,酒也就成了糟粕,那味道还能喝吗?所以善于做饭的人,加水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分寸,做到恰到好处,再加上火候均匀,那么做粥做饭,不求出众也能与众不同。
宴请客人有时要用饭,一定比家常吃的饭要精美一些,怎么使它精美些呢?让它有香味就可以了。我曾经给媳妇出主意,预先准备一盏花露,在饭刚熟的时候浇上去。浇过后盖上盖子闷一会,拌匀以后盛到碗里,吃的人都以为是米好,以为是什么奇特的品种,不知道只是寻常的米。这办法我珍藏很久,今天才跟人说。用这种方法时,不一定要整锅浇遍,那样很费花露,这办法就不能普及了。只用一盏浇一角,够客人吃的就好了。花露以蔷薇、香橼、桂花做的最好,不能用玫瑰,因为玫瑰的香气客人容易辨别出来,知道不是谷物本身所有的。蔷薇、香橼、桂花三种花的香气和谷物的香气比较像,令人难以分辨,所以适宜采用。


【译文】
汤是羹的别名,羹这名字,很雅致,有古风。这里不称羹而称汤的缘故,是怕人们因为这名字很古雅,而把它看得很关键,好像是专门为了宴客而准备的。但是不知道羹是与饭相搭配的,有饭就该有羹,没羹就不能下饭。做羹来下饭,是为了节俭,不是为了奢侈。
古人喝酒,就有下酒的东西,吃饭就有下饭的东西。世俗改“下饭”为“厦饭”,这是不对的。古人把读史书当作下酒的东西,难道下酒的“下”字也该改成“厦”吗?下饭两字,一般人以为是指菜肴而言,我说不是。菜肴只能让人把饭剩下,不是用来下饭的。吃饭的人看到眼前美味菜肴,筷子迟疑不下,不就把饭剩下了吗?饭像船,汤像水,船在沙滩上,没有水不能下,跟饭在喉间没有汤就下不去是一样的道理。而且按照养生的道理,食物贵在能消化。饭配上了汤就容易消化,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所以善于养生的人,吃饭不能没有汤;善于持家的人吃饭也不能没有汤;宴请客人想要省菜的话,也不能没有汤;宴请客人时希望客人吃饱,又不剩下菜,也不能没有汤。为什么呢?因为汤能下饭也能下菜。
近来江南设宴,每顿饭都有汤,就是得到了这个方法的精髓。我认为平常自家做饭,最好也是这样。宁可吃饭没有菜,也不能吃饭没有汤。有汤下饭就算没有小菜,吃起来也很痛快;没有汤下饭,就算有很多美味,有时也会食不下咽。我是个贫穷的人,要养活全家五十多口人,虽然有时难免吃不饱,却不会全天挨饿,就是遵循了这个方法。

糕饼
【译文】
用谷类做食中有糕和饼,就像肉食中有肉干和烤肉一样。《论论》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制糕饼、做糕饼的人对这两句都应该加以采用。食物中最精的是米麦,最细的是粉面。只有精细都具备,才能谈到做得好坏。要做得精细,书中记载得很详细了。我要是从书上挑选些话来教人制作糕饼,看了我书的人一定会大笑说:“还说李笠翁不拾人家吃剩下的,在饮食方面不也在依样画葫芦吗?”还是适可而止吧!只用两句话来概括:“糕贵在松,饼利于薄。”


【原文译文】
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这是一般的习惯。《本草》说:“米能养脾,麦能补心。”米和面对人各有好处。但如果常年只吃一种主食,既亏待了嘴巴和肚子,又不爱惜自己的心和脾啊!我是南方人,但是长得像北方人,刚直的性格像北方人,饮食上的强横也像。一日三餐,两顿米饭一顿面,这是介于南北之间,善于调理心与脾的方法。但是我吃面的方法,跟北方的有点不同,与南方的差异更大。北方人吃面喜欢做成饼,我则做成一根根面条,就是南方所谓的“切面”。南方人吃切面,油盐酱醋等作料,都下在面汤里,汤有味而面无味。这些人只看重汤而不看重面,跟没有吃面差不多。
我却不这样,而是把各种调味品都放在面里,面的味道丰富而汤很清。这才是吃面而不是喝汤。我制做的面有两种,一个叫“五香面”,一个叫“八珍面”。五香面自己吃,八珍面用来待客,这当中略有丰盛和俭约的分别。五香是什么?酱、醋、椒末、芝麻屑、绰笋或煮蘑菇、煮虾的鲜汤。先把椒未、芝麻屑这两样东西拌到面里面,再把酱、醋和鲜汁三种东西,调和在一起,当做和面的水,别再用水。和要和得很匀,擀要擀得很薄,切要切得很细,然后用滚水来下面,那么精华就都在面里,值得咀嚼品味,不像寻常吃面,面直接就吞下肚去,只是慢慢品那个汤。
八珍是什么?鸡、鱼、虾三种东西的肉,晒到很干,跟鲜笋、香菇、芝麻、花椒四种东西,一起研成很细的粉末,和到面里,再加上鲜汁共是八种东西,酱、醋也要用但不算在内,是因为那是家常用的东西,不能称做珍。鸡和鱼的肉,要选得很精,稍带肥腻的都不用,因为面的特点是见油就散,散了就擀不成片,也切不成丝。只要看烙饼的人,想要让饼松就在面里放油就能够知道了。鲜汁不用煮肉的汤,而用笋、蘑菇或是虾的汤,这也是忌油的缘故。所用的三种肉里,虾肉最方便,很容易擀成粉末,应该多准备一些虾粉,以备不时之需。即使是自己吃的五香面,也可变成六样配料。拌面的汁里,加一两盏鸡蛋清更好,这种方法没列在前面而写在后面,是因为知道的人多,列在前面又像是抄袭了。


【译文】
粉的种类很多,常见而又适用的,只有藕粉、葛粉、蕨粉、绿豆粉四种。藕粉和葛粉这两种,不用下锅,用滚水一调就能熟。古人说:“有仓促而到的客人,没有仓促的主人。”如果不想做仓促的主人,就要多准备这两样东西。何况临时救饥,也没有比这两样更好的。对于驾船、乘车、走远路的人,这也是干粮中的首选。粉食中耐咀嚼的,蕨菜粉最好,绿豆粉其次。想要使绿豆粉耐咀嚼,就要在里面掺上点蕨菜粉。食物吃到嘴里,不能立刻吞下去,咀嚼有味而没有声音的,就是上品。我在饮食的材料里面只找到这两样具备这一特点。用绿豆粉做汤,蕨菜粉做下汤的饭,可以称得上是难得的搭配,牙齿遇见它们,可以说是劳而无怨了。

肉食
【原文译文】
《左传》一书中说“肉食者鄙”,并不是鄙视他们吃肉,而是鄙视他们不善计谋。吃肉的人之所以不善谋略,是因为肥腻的肉汁,凝结为脂肪,遮住了胸臆,就像堵塞了心智一样,使他的灵性无法通透。这不是我的猜测,而是经过证实的。
食草的野兽,都狡黠而聪明。只有虎会吃人,吃不到人就吃其他野兽,是非肉不食的。虎又是野兽中最蠢的,何以见得?看看这方面的书就会明白了。“虎不吃小孩子”,不是不吃,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得怕虎,虎错以为他是勇士而躲开他。“虎不吃喝醉的人”,因为喝醉的人有狂态,虎将他看成劲敌所以防备他。“虎不走弯路,人要是遇见老虎,引到弯路上就能逃脱”。虎不走弯路,不是像澹台灭明不走小路那样,而是因为脖子是直的不能够回头。虎要是知道走到弯路上的人会逃脱,就应该在大路上把他吃掉了。《虎苑》上说:“虎之所以能制服狗是靠爪牙,如果没有了爪牙,反而会被狗所制服。”从这里看,它之所以能够降伏其他动物并把它们当做食物,全是靠着威猛,威猛以外,什么本领也没有。人们所说有勇无谋的,就是指老虎。我推究虎愚蠢的原因,就是因为除了吃肉,不再吃别的东西,脂肪油腻填塞胸膛不能产生智慧。
但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说法,不是已经有了验证了吗?我现在虽然在宣传肉食,但还是希望天下人,多吃不如少吃。没有虎的威猛却加重了愚昧,和有虎的威猛,却让智慧昏沉,都不是养生的方法。


【原文译文】
食物中因为人名而得到广泛流传的,“东坡肉”就是。乍一听,以为不是猪肉,而是苏东坡的肉。唉!苏东坡有什么罪过,要割肉来填千古馋人的肚皮呢?真是太过分了!不能作名士,而搞一些名士自娱自乐的小游戏,更不能不谨慎。
数百年后,糕饼和布这些东西,又因为陈眉公而得名,叫做“眉公糕”、“眉公布”的,比起“东坡肉”来,好像就觉得好听一些。而最不幸的是,厕所里面有一种东西,俗人叫做“眉公马桶”。唉!马桶是什么东西,而冠以雅人高士的名字呢?我不是不懂得品尝猪肉,但是对于猪肉,一句话也不敢说,就是怕成为第二个苏东坡。就是厕所里的那件东西,我也不是没有改进设计,只是藏在家里不敢拿出来给人看,更不敢写进书里,也是担心步陈眉公的后尘。


【原文译文】
食物当中折耗最多的就是羊肉了。有谚语说:“羊几贯,账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止剩廿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一般说来,一百斤左右的羊,屠宰之后,只能得到五十斤的肉。煮熟以后,只能剩二十五斤。这是一个不变而且准确的数字。但是生羊肉容易折耗,这一点人们都知道;熟羊肉容易膨胀,人们就不知道了。羊肉这种东西最容易吃饱,一开始吃的时候不觉得饱,吃完后才渐渐觉得饱了,这就是羊肉容易膨胀的验证。凡是走远路或出门办事,仓促间不能正常吃饭的,吃羊肉最好。陕西西部,产羊极多,当地人一天只吃一餐,而不会饿肚子,就是羊肉的功劳了。
《本草》记载羊肉的时候,拿来跟人参、黄芪对比。人参和黄芪能补气,羊肉能补体。我说羊肉能滋补人,也能够害人。凡是吃羊肉的,肚子要留点空余,以备它膨胀,如果吃的时候不节制,吃得很饱,饭后一定会有胀得肚子要裂开的感觉,伤脾坏腹的事都是这样发生的,爱惜身体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一点。

牛、犬
【原文译文】
说过猪和羊之后,应该谈到牛和狗了。因为这两种动物对人来说是有功之臣,我劝人们不要杀还来不及,怎么忍心为它们制造酷刑呢?我略过这两种动物不谈,接着谈家禽,这就如同是梁惠王以活牲祭祀时用羊来替代牛的心意。


【原文译文】
鸡也是对人类有功劳的动物,之所以不避违宰杀它,是因为鸡的功劳比起牛和狗来要小一些。天要亮,鸡报晓也亮,没报晓也亮,不像耕田和防盗贼,没有牛不能耕,没有狗叫,来了盗贼就没办法察觉。但鸡比起鹅和鸭来,功劳就又高出一筹了。鸡所遭受的烹饪的酷刑,似乎应该比对鹅和鸭更轻点。处在产卵期的鸡不要吃,重量不到一斤的鸡不要吃,就算不能让它养尽天年,也不该让它过早夭折。


【原文译文】
鹅的肉没有别的优点,只是既肥又甘美而已。因为肉肥才能甘,不肥就味同嚼蜡了。鹅以固始产的最好,询问当地人,说:“用来喂养鹅的东西,跟人吃的一样,给鹅吃人的食物,所以它肉的肥腻也就跟人一样了。”就好像猪肉以金华所产的最好。金华人喂猪,不是饭就是粥,所以金华猪肉既甜又肥腻。如此说来,固始的鹅、金华的猪,都不是猪和鹅本身品种好,而是喂的东西好。食物能使动物长得好,这还需要说吗?回头细细思量,发现其中有些做法值得学习。但是把这方法教给家人,他们虽然也用好的食物来喂养,可喂养的时候饿一顿饱一顿的,不像固始和金华两个地区喂养得那样有规律,所以这样喂养出来的鹅和猪的肉,比起这两个地方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为终究人们是把它当畜生养,没有待人的感情。“继子得食,肥而不泽。”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人向我介绍一种吃鹅的方法,说:过去有个善于做鹅掌的人,每次把肥鹅养到要杀的时候,先烧一锅油,把鹅的脚放进去,鹅痛得要死就跳进水塘里,任它跳跃。然后再捉再放,像那样烫了又放它跳到水里,如此四次之后,鹅掌就丰美甘甜,厚达一寸,这是食物里面的异品。我说:这样的话太悲惨了!我不想听这样的话。动物不幸被人蓄养,吃人喂的食物,为人的需要而死,它用死来偿还也就够了,为什么要在死之前,还让它受这样的酷刑?两块鹅掌虽然味美,入口就没了。而鹅当时要遭受比这强烈百倍的痛苦。以活物多时的痛苦,换人类片刻的甘甜,残忍的人都不愿意去做,何况稍微有些善心的呢?地狱正是为这种人准备的,他死后受炮烙的酷刑,一定会比这还残酷。
第2个回答  2012-06-02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第3个回答  2021-01-09

第4个回答  2020-05-02
闲情偶寄芙蕖译文全文及译文
查看全部7个回答
我来答有奖励
写回答有奖励查看全部7个回答

骑士死了
LV.122017-11-23

关注
李渔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