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家庭 资料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下面是一个关于月球的信息...............

首先说.地球上的人类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月球并非自然天体.它不是一般武器所能撼动的.它以前不是太阳系的星体.年龄比太阳都大.看看月球正面.背面哪些弹坑(大部分人还只知道它叫环形山)都没有摧毁它.你就知道它有多厉害了.

月球现在是监控状态.它其实是一个宇宙飞船.内部都是空心.住着外星种族.

---------

   

   一、未有定论的月球起源:

  

   目前有关月球起源的说法有三种,第一个假说是月球和地球一样,是

   在46亿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尘云和气体凝聚而成的;第二个假说是月球系由

   地球抛离出去的,抛出点后来形成太平洋;第三个假说是月球为宇宙中

   个别形成的星体,行经地球附近时被地球重力场捕获,而环绕地球。原

   本多数科学家相信第一种说法,也有少数相信第二种说法,可是自从太

   空人登上月球,取回不少月球土壤,经化验分析知道月球成分和地球不

   同。地球是铁多硅少,月球是铁少硅多;地球钛矿很少,月球却很

   多, 因此证明月球不是地球分出去的。第二种说法站不住脚了。

   同样的原因,也使得第一个假说动摇了,因为,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46

   亿年前经过相同过程形成的,那么成分应该一样才对,为何差异会那么

   大呢?所以,科学家只好也放弃第一种说法。只剩第三种说法了,可是

   如果是其它地方飞来的星体,飞进太阳系后,太阳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很

   多倍,照理讲月球应该受到太阳的引力而飞向太阳,不是受到球的引力而

   留在地球上空的。这三种「正统科学家」提出的假说,没有一项能

   解答所有疑问,也没有一项经得起严格的质问。事实上,时至今日,

   「月球来自何处」,仍是天文学未定之论。也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提出

   自己月球起源的看法,不管多离奇,他人是不能用任何「小科学」的字

   眼来批评的。

  

   ---------------------------------------------------------------------------------------------------------------

  

   二、日、月、地球间的奇妙:

  

   现在举出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天文上的奇妙现象,让大家用心想一想。

   月球离地球,平 距离约为38万公里。太阳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1亿

   5千万公里。两两相除,我们得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的

   395倍远。太阳直径约为138万公里,月球直径约为3400多公里,两两

   相除,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395倍大。395倍,多么巧合的数字,它告

   诉我们什么信息

  

   大家想想看,太阳直径是月球的395倍大,但是太阳 离地球有395倍

   远,那么,由于距离抵销了大小,使这两个天体在地球上空看起来,

   它们的圆面就变得一样大了 !这个现象是自然界产生的,或是人为的?

   宇宙中那有如此巧合的天体?从地面上看过去,两个约略同大的天体,

   一个管白天,一个管夜 ,太阳系中,还没有第二个同例。着名科学家

   埃尔西莫夫曾说过:

  「从各种资料和法则来衡量,月球不应该出现在哪里。」他又说:

  「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蚀,小到仍能让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学上找不出理由

   解释此种现象,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 !」

  

   难道只是巧合吗?有些科学家并不这么认为。科学家谢顿(Willian R.Shelton)

   在《羸得月亮》一书中说:「要使宇宙飞船在轨道上运行,必须以每小时18,000哩

   的速度在100哩的太空中飞行才可以达成平衡;同理,月球要

   留在现有轨道上,与地球引力取得平衡,也需有精确的速度、重量和

   高度才行。」问题是:这样的条件不是自然天体做得到的,那么, 为何如此?

  

   ---------------------------------------------------------------------------------------------------------------

  

   三、做为卫星它太大了:

  

   太阳系的行星拥有卫星,这是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的地球却拥有一个

   大得「不自然」的卫星 — 月球,也就是说做为一个卫星,月球的体积

   和其行星地球相比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来看看下列数据:

   地球直径12,756公里,卫星月球直径

   3,467公里,是地球的27%。火星直径6,787 公里,有二个卫星,大的直径有23公里

  ,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径142,800公里,有1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000公

   里,是木星的3.5%。

   土星直径120,000公里,有2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500公里,是

   土星的3.75%。看一看,其它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百分

   之五,但是我们 月球却大到百分之二十七,这样比较之后,是不是

   发现月球实在「大得不自然」了。这个资料,又在告诉我们,月球的确不寻常。

  

   ---------------------------------------------------------------------------------------------------------------

  

   四、陨石坑都太浅了:

  

   科学家告诉我们,月球表面的坑洞是陨石和彗星撞击形成的。地球

   上也有些陨石坑,科学家计算出来,若是一颗直陉10哩的陨石,以

   每秒三万哩的速度(等于100万吨黄色炸药的威力)撞到地球或月球,

   它所穿透的深度应该是直径的四到五倍。地球上的陨石坑就是如此

   ,但是月球上的就奇怪了,所有的陨石坑竟然都「很浅」,以月球

   表面最深的加格林坑(Gagrin Crater)只有4哩,但它的直径 有186哩

   宽!直径186哩,深度最少应该有700哩,但是事实上加格林坑的

   深度只是直径的2%而已,这是科学上的不可能。为什么如此?大

   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也不去解释,因为心里清楚,一解释就会

   推翻所有已知的月球知识。因为,只能用月球表面约四哩深处下有

   一层,很坚硬的物质结构,无法让陨石穿透,所以,才使所有的

   陨石坑都很浅。那么,那一层很硬的物质结构是什么?

  

   ---------------------------------------------------------------------------------------------------------------

  

   五、不可能存在的金属:

  

   月球陨石坑有极多的熔岩,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些熔岩含有大量

   的地球上极稀有的金属元素,如钛、铬、钇等等,这些金属都很坚

   硬、耐高温、抗腐蚀。科学家估计,要熔化这些金属元素,至少得

   在2、3千度以上的高温,可是月球是太空中一颗「死寂的冷星球」,

   起码30亿年以来就没有火山活动,因此月球上如何产生如此多需要

   高温的金属元素呢?而且,科学家分析宇航员带回来的380公斤月球

   土壤样品后,发现竟含有纯铁和纯钛,这又是自然界的不可能,因为

   自然界不会有纯铁矿。这些无法解释的事实表示了什么?表示这些

   金属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提炼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是谁在

   什么时候提炼这些金属的?

  

   ---------------------------------------------------------------------------------------------------------------

  

   六、地球上看不到的那面:

  

   月球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地球,它 背面直到宇宙飞船上去拍照后,

   人类才能窥视容颜。以前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背面应和正面差不多,

   也有很多陨石坑和熔岩海。但是,宇宙飞船照片却显示大为不同,

   月球背面竟然相当崎岖不平,绝大多数是小陨石坑和山脉,只有

   很少的熔岩海。

   此种差异性,科学家无法想出解答,照理论言,月球是太空中自然

   星体,不管那一面受到太空中的陨石撞击的概率应该相同,怎会有

   内外之分呢?月球为何永远以同一面向着地球?科学家 说法是说

   它以每小时16.56公里的速度自转,另一方面也在绕着地球公转,它

   自转一周的时间正好和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所以月球永远以一面

   向着地球。太阳系其它行星的卫星都没有这种情形,为何月球

   「正好」如此,这又是一种巧合中的巧合吗?难道除了巧合之外,

   不能找一些其它的解释吗?

  

   ---------------------------------------------------------------------------------------------------------------

  

   七、数百年来的怪异现象:

  

   月球曾发生过不少无解的现象,数百年来的天文学家不知已看过

   多少次了。一六七一年,三百多年前的科学家卡西尼就曾发现月球上

   出现一片云。一七八六年四月,现代天文学之父威廉赫塞尔发现月球

   表面似乎有火山爆发,但是科学家认为月球在过去三十亿年来已没有

   火山活动了,那么这些「火山」是什么?一八四三年曾绘制数百张月球

   地图的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史谷脱,发现原来约有10公里宽的利尼坑

   正在逐渐变小,如今,利尼坑只是一个小点,周围全是白色沈积物,

   科学家不知原因为何?一八八二年四月廿四日,科学家发现月球表面

   「亚里斯多德区」出现不明移动物体。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九日,月面

   「达埃文墙」出现三个明亮光点。一九五四年七月六日晚上,美国明尼

   苏达州天文台台长和其助手,观察到皮克洛米尼坑里面,出现一道黑线,

   过不久就消失了。一九五五年九月八日,「泰洛斯坑」边缘出现二次闪光 。

  

   一九五六年九月廿九日,日本明治大学的丰田博土观察到数个黑色物体,

   似乎排列成DYAX和JWA字形。一九六六年二月四日,前苏联无人探测船

   月神九号登陆「雨海」后,拍到二排塔状结构物,矩离相等,依凡桑

   德生博士说:「它们能形成很强的日光反射,很像跑道旁的记号。」

   伊凡诺夫博士从其阴影长度估计,大约有15层楼高,他说:「附近没有

   任何高地能使这些岩石滚落到现在位置,并且成几何形式排列。」另外,

   月神九号也在「风暴海」边缘拍到一个神秘洞穴,月球专家威金斯博士

   因为自己也曾在卡西尼A坑发现一个巨大洞穴,因此他相信这些圆洞是

   通往月球内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廿日,美国轨道二号探测船在距「宁静

   海」46公里的高空上,拍到数个金字塔形结构物,科学家估计高度在15至25公尺

   高,也是以几何形式排列,而且颜色比周围岩石和土壤要淡,显然

   不是自然物。一九六七年九月十一日,天文学家组成的蒙特利尔小组发现

   「宁静海」出现「四周呈紫色的黑云」。这些奇异现象,不是一般的外行 人

   发现,全是天文学家和太空探测器的报告,意味着:月球上有人类未知的神秘!

  

   ---------------------------------------------------------------------------------------------------------------

  

   八、月面上的不明飞行物: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廿四日,太阳神八号宇宙飞船在调查将来的登陆地点时,

   遇到一个巨大、约l0平方英里的大不明飞行体,但在绕行第二圈时,就没有再

   看到此物。它是什么?没人知晓。太阳神十号宇宙飞船也在离月面上空五

   万尺的地方,突然有一个不明物体飞升,接近他们,这次遭遇拍下了

   纪录片。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九日,太阳神十一号宇宙飞船载着三位宇航员

   奔向月球,他们将成为第一批踏上月球的地球人,但是在奔月途中,

   宇航员看到前方有个不寻常物体,起初以为是农神四号火箭推进器,

   便呼叫太空中心确认一下,谁知太空中心告诉他们,农神四号推进

   器距他们有六千英里远。宇航员用双筒望远镜看,那个物体呈L状,

   阿姆斯特朗说:「像个打开的手提箱。」再用六分仪去看,像个圆筒

   状。另一位宇航员埃德林说:「我们也看到数个小物体掠过,当时

   有点振动,然后,又看到这较亮的物体掠过」。七月廿一日,当

   埃德林进入登月舱做最后系统检查时,突然出现二个不明飞行体,其中

   一个较大且亮,速度极快,从前方平行飞过后就消失,数秒钟后又

   出现,此时两个物体中间射出光束互相连接,又突然分开,以极快

   速度上升消失。在宇航员要正式降落月球时,控制台呼叫:「哪里

   是什么?任务控制台呼叫太阳神十一号。」太阳神十一号竟如此

   回答:「这些宝贝好巨大,先生KK很多KK噢,天呀!你无法相信,

   我告诉你,哪里有其它的宇宙飞船在哪里,KK在远处的环形坑边缘,

   排列着,KK他们在月球上注视着我们KK。」前苏联科学家阿查查

   博士说:「根据我们截获的电讯显示,在宇宙飞船一登陆时,与不明飞行体

   接触之事马上被报告出来。」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廿日,太阳神十二号

   宇航员康拉德和比安登月球,发现不明飞行体。一九七一年八月太阳神十五

   号,一九七二年四月太阳神十六号,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太阳神十七号,

   KK等等的宇航员也都在登陆月球时 见过不明飞行体。科学家盖利曾说过:

   「几乎所有宇航员都曾见过不明飞行物体。」第六位登月的宇航员

   埃德华说:「现在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来自何处?」第九位登月的

   宇航员约翰杨格说:「如果你不信,就好像不相信一件确定的事。」

   一九七九年,美国太空总署前任通讯部主任莫里士 查特连表示「与

   不明飞行体相遇」在总署里是一平常事,并说:「所有宇宙飞船都曾在一定距离

   或极近距离内被不明飞行体跟踪过,每当一发生,宇航员便和任务中心通话。」

  

   数年后,阿姆斯特朗透露一些内容:「它真是不可思议KK,我们都被

   警示过,在月球上曾有城市或太空站,是不容置疑的,KK我只能说,

   他们的宇宙飞船比我们的还优异,它们真的很大KK。」

   数以千计的月球神秘现象,如神秘闪光、白云、黑云、结构物、不明飞行体等,

   全都是天文学家和科学家共睹的事实,这些现象一直未有合理解释,

   到底是什么呢?

  

   ---------------------------------------------------------------------------------------------------------------

  

   九、空心的宇宙飞船月球:

  

   一九七0年,俄国科学家柴巴可夫(Alexander Scherbakov)和米凯威新 (MihKai

   Vasin)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宇宙飞船月球」理论,来解释月球

   起源。他们认为月球事实上不是地球的自然卫星,而是一颗经过某种

   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加以挖掘改造成宇宙飞船,其内部载有许多该

   文明的资料,月球是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因此所有的月球神秘

   发现,全是至今仍生活在月球内部的高等生物的杰作。当然这个说法

   被科学界嗤之以鼻,因为科学界还没有找到高等智慧的外星人。但是,

   不容否认的,确是有许多资料显示月球应该是「空心」的。最令科学家

   不解的是,登月宇航员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少仪器,其中有「月震仪」,

   专用来测量月球的地壳震动状况,结果,发现震波只是从震央向月球

   表层四周扩散出去,而没有向月球内部扩散的波,这个事实显示月球

   内部是空心的,只有一层月壳而已!因为,若是实心的月球,震波也

   应该朝内部扩散才对,怎么只在月表扩散呢?

  

   ---------------------------------------------------------------------------------------------------------------

  

   十、结构新月球:

  

   现在,我们可以来重新结构月球理论了:月球是空心的,月壳分为

   两层,外壳是岩石及矿物层,像是自然的星体,由于陨石撞击月球后,

   只能穿透这一层,已知陨石坑的深度都不深,最深只有四哩,所以此层

   厚度最多五哩。月球内壳是坚硬的人造金属层,厚度不知道,也许只有

   十哩,成分含有铁、钛、铬等,能耐高温、高压、腐蚀,是一种地球

   人未知的合金。因为宇航员安装在月球,表面的月震仪显示震波只在

   月表传递,而不深入内部,可见月球的确只有这两层月壳。既然如此,

   月球就不是自然界的,它是人造的,造它的「人」经过精细计算,将

   月球从他们的星系迎到太阳系来,摆在现在的位置,使地面上的人能

   在夜间看到它,而且和太阳一样大。所以,月球起源的三种理论都不

   对。「造月的人」让月球永远以一面向着地球,因为这一面有不少控制

   地球的设备。他们自己住在月球背面的内部,因为月球表面日夜

   温差太大,中午最热是摄氏127度,夜间最泠是零下l83度,不适合

   居住,所以都住在内部。他们巳发展出飞碟,经常飞出外面做些研究

   或修护仪器,并注意地球人的动静,有时被地球宇航员看到,有时被

   地面上的望远镜观测到。「造月的人」是那一种外星人?他们来此有

   多久了?我们目前都还不知道。也许不久,地球人就能知道月球的

   真相了。我用科学无法解释的实际月球现象,来重新结构月球的理论,

   「圆满的」将月球之谜KK解答,有谁能说这样做是「不科学」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11
地球在呼吁

我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
在四野飘香的花丛中,我和蝶儿一起嬉戏、欢笑;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我与小鸟一起追逐、歌唱;清晨,我迈着轻盈的步履去原野上踏青,雾霭缭绕着、白纱般的柔柔地漂浮在空中。吮吸着花草的芳香,欣享着阳光的沐浴,我被陶醉在这如痴如醉的梦幻里;夜晚,我坐在稻谷飘香的农家小院里,仰望着璀璨的星空,聆听着蝉鸣嘹响,蛙声如潮,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王国。春天,我坐在牛背上,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听那牧歌婉转,牧笛悠扬。夏天,我坐在小船上,任双桨拍打着那碧绿的湖水,看海鸥轻盈地掠过辽阔的湖面;秋天,我站在树下,凝神瞩望着那金黄的叶子一片片地落下;冬天,我站在窗前,欣赏着如絮的雪花在空中翩翩飞舞。在这如诗如画的仙境里,我的心都醉透了!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和作家都在赞美地球的美。“大自然”便成了他们写诗作文的最好素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句诗道出了自然的美。画家们喜欢在空气新鲜的乡村中用画笔勾勒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图画。
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地球本应风华正茂,但她却明显苍老了。她往日那头秀美的森林长发,变得枯黄,脱落殆尽;那身漂亮的蓝色海洋衣衫,被污染得油迹斑斑;那结实的大气层外套,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她那众多的孩子——鱼儿、鸟儿、飞禽走兽,如今已所剩无几;河流,她的血管,早已充满了沙石和病疲液……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失去了健康的体魄,只剩下艰难的支撑和痛苦的呻吟。
自从我们的母亲——地球诞生后,便为她的儿女——人类——创造美好的一切。“鲜花、白云、蓝天、大海……”成了她送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终于我们在她无微不至地呵护下诞生了。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地球母亲的儿女,难道我们不应该尽自己地职责去竭力保护她吗?然而无情的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说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向母亲伸出了魔爪,破坏了地球周围的臭氧层,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茂密的森林变得狼狈不堪,蔚蓝的天空变得灰暗,碧绿的青山变得光秃,泥石流、森林火灾、动物绝迹、水源严重缺乏,一连串的灾害接踵而来,已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难以承受。而我们面临的确是地球毁灭的现实。地球在呼吁!也许“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破坏地球母亲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吧。
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的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我们跨世纪一代的肩上。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第2个回答  2009-12-02
地球的基本资料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不管是地球的整体,还是它的大气、海洋、地壳或内部,从形成以来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3时56分4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每秒465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1亿4千9百57万3000公里,转一周需365.25天,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3 度27分,因为有这个角度,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且长短不均、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一些变化。
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7公里,赤道周长为40076公里。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
地球的质量为5.976×1027克(或约6×1021吨),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5.52克。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 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积约5亿零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和马里亚纳海沟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像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后来由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科学家进而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如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有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靠近表面的较重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的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叫大气层。大气随着地球运动;日、月的引力也对它起着潮汐作用。大气层对地面的物理状况和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地球大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离地表15公里高度以内, 99.9%在50公里高度以内。在2,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行星际空间过渡,而无明显的上界。
地球大气的密度、 温度、 压力、化学组成等都随高度变化。可以按照大气的温度分布、组成状况、电离程度这些不同参数,对地球大气进行分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
对流层: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7~8公里。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零下50摄氏度。
平流层:(又称同温层)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零下10~零上20摄氏度)。
中间层:(又称散逸层) 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零下摄氏度。
热层: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摄氏度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
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表约100公里以下是均质层(大气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以上是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离地表10~50公里处,太阳紫外辐射的光化作用产生臭氧,形成臭氧层,这一层的高度大抵与上述平流层相当。在离地表20~30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不过这部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这一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各种气体依然视为均匀混合的。臭氧层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
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两层:从地表到离地表8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中性状态,称为中性层。离地表80~100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原子在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作用下电离,成为大量正离子和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分为4层,这些层的高度和电离情况都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而发生变化。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都发生在电离层中。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从而使地面上可以实现短波无线电通讯。
近地表大气中78%为氮,21%为氧,其他还有二氧化碳、氩等多种气体成分以及水汽。水汽是大气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在夏季湿热处,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可以达到4%;而在冬季干寒处,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除水汽外,离地表 3公里内还有尘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尘等微粒。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间。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所谓“引力致热”,地球处于一种熔化阶段,从而加速了气体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地球的引力使这些逸出的大气渐渐积蓄在地球的周围。这种第二代地球大气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称为还原大气。后来,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来自太阳的辐射使水分解为游离氧,从而使还原大气变为以氮和氧为主的氧化大气。有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赤铁矿中的沉积物,推断出氧存在的时间至少在25亿年以上。从那时起,大气中便含有丰富的游离氧了。
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人们主要通过对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性质密切相关。在不同性质和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有显著变化。依据地球内部不同部分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资料,可以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分析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两个间断面,这两个间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主要的同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又称A层,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0多公里(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65公里多),而海洋地壳仅5~8公里。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1/2。大陆地壳上层的成分约在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之间,下层岩石可能是麻粒岩和闪岩。海洋地壳是橄榄岩。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 20多亿年。这意味着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与造山运动而形成的。
地幔的物质密度由近地壳处的每立方厘米3.3克增至近地核处的每立方厘米5.6克,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增大。地幔分为三层。B、C两层称为上地幔。再往下到2,900公里处称为D层,即下地幔。地幔物质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榄岩相似的超基性岩。
地核也分为三层。E层是外地核,可能是液体。 F层是外地核和内地核之间的过渡层。G层是内地核,可能是固体的。地核虽只占地球体积的16.2%,但由于它的密度相当高(地核中心物质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3克,压力可能超过370万大气压),根据有些学者计算,它的质量超过地球总质量的31%。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构成。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地震波传播情况得知:地幔是固体状态的,100公里深处的温度已达1300摄氏度,300公里深处的温度是 2000摄氏度。据最近估计,地核边缘的温度约4000摄氏度,地心的温度为5500~6000摄氏度。由于地球表层是热的不良导体,来自太阳的巨大热量只有极少一部分能穿透到地下极浅处。因此,地球内部的热能可能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即产生于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随深度而变化。一般认为,从地表到地下2900公里深处,重力大致随深度而增加,在2900公里处重力达到最高值,从这里再到地心,重力急剧减小,到地心为0。
地球不停地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自转是最早用来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见时间及其计量),这就形成了通常所用的时间单位——日。二十世纪以来,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而动摇了以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传统观念,出现了历书时和原子时。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三种变化: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
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使日长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二千年来累计慢了两个多小时。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可以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古代日月食资料的分析加以确认。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可以知道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例如,人们发现在泥盆纪中期,即3亿7千万年以前,每年约有400天左右,这与天文论证的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量级是一致的。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潮汐摩擦。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转角动量减少,同时使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进而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这种潮汐摩擦作用主要发生在浅海地区。另外,地球半径的胀缩,地核增生,地核与地幔之间的耦合也可能会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天文测时的资料中得到证实。根据变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几十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年到十年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前两种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平稳,而最后一种变化是相当剧烈的。产生这些不规则变化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比较平稳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交换或海平面和冰川的变化引起的;而比较剧烈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风的作用引起的。
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除春天变慢和秋天变快的周年变化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振幅和位相,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相应的物理机制也研究得比较成熟,看法比较一致。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半年变化的振幅约为 9毫秒,主要是由太阳潮汐引起的。由于天文测时精度的不断提高,在六十年代末,从观测资料中求得了地球自转速度的一些微小的短周期变化,其周期主要是一个月和半个月,振幅的量级只有1毫秒左右,这主要是由月球潮汐引起的。

参考资料:百度

第3个回答  2009-12-13
世界,其他名称有天地、天下、人间、世间、万物、世上等等。通常指人类现时正在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以用一张世界地图来描述。
今天中文中,所使用的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并非现代名词,追溯其源头乃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这正符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盖因世界乃佛教名词,如今被广为用之,但应当了解这个名词的来源。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12-04
我们都是地球家庭的一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