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赏月的作文600字

如题所述

一年一度,中秋又至。 时逢盛世,中国人中的大多数,自然要有一番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登高赏月、吟诗颂词、品酒尝饼之举。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很多人是不去考虑的。约定俗成的力量之大,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何况这是一件多么顺其自然的事啊。 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以一首小诗名震中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五绝征服了所有读到它的人,以至流传千古而经久不衰,而且今后还将继续进行它的流传之旅。 在我的记忆中,这位诗仙对月亮十分有感情,清醒时对月当歌,酒醉时邀月共舞,为了不使“金樽空对月”,诗人与自己的影子和天上的月亮,乘着酒兴舞作一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月下醉吟图。 其实,不止是李白一人对月亮有感情。当蓝蓝的夜空中高高悬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时,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熟视无睹。夜行者感谢它送来照路的微光;远方的征人望月倍起思亲之意;年轻的母亲唱起月亮的歌谣做孩子的摇篮曲;孤独的离人向月亮祈求早日团聚;慈祥的老人在月下企盼游子归来……。在圣洁的月光下,几丝伤感,几许柔情,几多思念穿越时空,将从古至今的情感链条串在一起,将远隔千里的人们紧密相连。 而且,月亮给我们传递的信息远不止此。它不仅是圣洁的,同时又是变化的。它以自己的时圆时缺,反衬出人间的阴晴冷暖;躲在云后时隐时现,演绎出世上的风云变幻。人间有多少喜怒哀乐,它就有多少酸甜苦辣;世上有多少悲欢离合,它就有多少低吟浅唱。很多时候,你会感到月亮是通人性的,你尽可向它倾诉衷肠。不然的话,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文人骚客在花前月下写出千古名句? 从唐朝开始,不少诗词作者面对一轮玉盘带来的万里清辉,联想起世事诸多艰难,胸中块垒不吐不快,必然要借手中笔墨抒发出来,无论贫穷宝贵、无论喜怒哀乐,都只能对月寄情,借月畅怀。 一句“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写出草尽兵老,塞月孤明的凄绝哀婉之景;而“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将千古离愁之恨兀现,令人怅然长叹,低回久之;也有“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的怨言,却不知为何偏要将那心里事说与月听?想起朋友时,便来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当“美人和泪辞”,恰是“残月出门时”,难道这也是巧合?就连那亡国之君的满腹哀痛,也因月明而不堪回首,只能无言上西楼,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及至一代文豪苏东坡,更是将咏月词的意境升华到九天之上。一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语便十分不凡,落笔时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精彩绝伦,因此成为千古名句。苏翁辞世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但从未有人能超越之,可见中华之词,已被宋人做足做绝。 今天的月亮依然是苏东坡们的月亮,它照亮过唐山宋水,也照亮过元宫明城;面对帝王将相的荣华富贵依然一脸冷霜,看着众生百姓的穷愁潦倒只能以清辉相慰。所以,后人虽然作不出苏氏那样的好词,但无论是喜是悲,总愿意向月亮倾诉心声。 明朝的唐寅(唐伯虎)曾经写过一首《花月呤》: “有花无月恨茫然,有月无花恨转长。 花美似人临月镜,月明如水照花香。 扶筇月下寻花步,携酒花前待月尝。 如此好花如此月,莫将花月作寻常。” 这是一首连珠体诗,技巧上自不必说,已然是大师级的水平,但艺术成就依然无法与“明月几时有”相比。 明朝还有一首曾经流传甚广的《中秋月》(忆秦娥):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词不能说有什么毛病,但有人批评它没有多少内容,实在是不太冤枉的。 时至今日,山下的妹子看见月亮,便想起正在山里的阿哥,于是,一曲“小河淌水”从山里唱到城里,又从城里唱遍全球;还有那“弯弯的月亮”、“十五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曲,也因其绕梁之柔美不胜收而广为流传。 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月亮?是因为小时候听过的传说?明知道上面没有蟾宫月桂,也没有嫦娥吴刚,但还是要代代相传地将这些美丽的传说讲给子孙后代听,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对着月亮发呆。 至于我,因为今年的中秋恰好是我的生日,所以一看见月亮,必然会想起一些有关我的故事。 若干年前,我的生母在我一周岁生日时决定将我送人,我的养母就在那天把我领回家中。从此,我在养父母的爱心呵护下健康成长。尽管当时生活艰难,后来又因为父亲的下放而雪上加霜,但我一直比周围的小朋友们显得幸福一些,主要是因为母亲会过日子。待我长大成人之后,自己有了家,有了孩子,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成为母亲的我一直不明白到底因为什么,会有母亲将自己的孩子送人。尽管此举可能改变了我的命运,使我从一个不幸的孩子转而变得幸运,但一个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蛋蛋,养了一年,已经呀呀学语的时候,正是最最可爱的当口,如果是我,永远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我经常会仰望夜空,对着月亮自言自语,试图从她那儿找到答案。尤其是成龙主演的电影“我是谁?”出来后,我也经常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我的爱人和孩子对此十分不解,你要知道你是谁干什么?就算不知道又会怎样?——从理论上讲他们或许有些道理,但心中有此双丝网,情里便生千千结,可能没有相同经历的人永远都无法明白。 所以,当我的生日恰好是今年中秋时,我想借皎洁的月光千里传音,告诉天下所有的父母,如果不是万般无奈,最好不要轻易遗弃自己的骨肉,以免在余生中每年都会思亲伤情,对月嘘唏。 有人说,人生如梦,而我说,人生如月。梦是短暂而虚幻的,根本就不符合人生的实质。人生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月是永恒而真实的,因此用它来形容人生最为恰当。人生下来就是要受苦的,因此人一来到世上,无一例外都要哇哇大哭;事实也证明人生的确是苦难的,即使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也将倍受各种苦难折磨,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也有难言之隐;因为人是感情动物,人的感情世界纷繁复杂,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恨情仇,因此,从未见过一个人说,生活在月亮之下,只有他是终生幸福的。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在那些美丽诗词里的千古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感怀 我眼里的中秋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中秋赏月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0-05
秋天到了,在这个丰收的季节,迎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在古代,中秋节还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列为四大节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因此得名。在这一天一边聊天赏月,一边品尝月饼,真是其乐融融呀。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早早的来到奶奶家。一进家门,香味就扑鼻而来,原来奶奶早已把鸡鸭鱼肉做好了,还有好多新鲜蔬菜,只剩下包饺子了。妈妈连忙加入包饺子的队伍中,她擀皮,奶奶和二婶包饺子。我和爸、爷爷,二叔则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中午开饭了,我们一家人坐在十分丰盛的饭桌周围有说有笑。大家祝我好好学习,长大一定考个好大学,我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寿比南山。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了这顿饭。最好玩的是晚上,到了晚上,凉丝丝的秋风习习地吹在脸上,像是小孩的手在抚摸着你。月亮圆圆的,月光柔和,如同一波秋水。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爷爷给我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树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我都听了无数遍了,但是今天听起来却特别亲切。抬头看着那个大玉盘似的月亮,仿佛看见嫦娥姐姐和玉兔宝宝在向我们招手呢!好像在祝福人们生活幸福美满,祝福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更在我们后面 。
第3个回答  2009-10-07
中秋节作文: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第4个回答  2009-10-07
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和春节一样重要对于中国人。这个节日通常在九月或十月的时候庆祝。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的喜悦和欣赏美丽的月色。或者可以说,他就像是西方国家的感恩节一样。在这天,人们在团聚一起并且享受一起一顿美餐。之后,人们通常会一边分享美味的月饼一边赏月。月亮在这一天会非常圆,这让人们想起自己的亲戚和朋友。总之,这是美好而快乐的一天。在八月十五幽静的月夜里,我们全家一起兴奋地来到黄河边,欣赏中秋的月亮。我反剪着手摇头晃脑地念着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 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话很有道理。看,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终于升起来了。它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朵一朵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就在一刹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变白了! 它高高地升起来了。圆得那样可爱,那样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啊,皎洁的月亮,你引起多少人的丰富想象:嫦娥,因偷吃仙药,被关在寂寞的广寒宫内;吴刚,被罚砍那砍不断的桂花树;小玉兔,在广寒宫里为嫦娥捣药…… 我多想和吴刚去做伴,多想去慰问孤独的嫦娥,多想去逗逗可爱的小玉兔呀…… 可你又那么遥远,我想借大雁的翅膀,在这欢乐的时刻飞向你的怀抱,可大雁也飞不了这么高;我想用长虹架起一座彩桥,去探望你这地球的少年,可当彩虹出现时,你却不知在何方…… 看着这圆圆的月亮,我又思念起去世的奶奶来。她那慈祥的面庞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一想起奶奶来,我的眼睛就湿润了,奶奶好像也在我们身旁和我们欢度佳节。这不正应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吗? 我凝神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台湾的小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