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宜昌进步文章

400字左右 关于宜昌以前和现在有什么进步 急!!!!!!!!!!!!!!!!!!!!!!!!!!!!!!!! 感谢回答的人

这里有几大条,你从中自已选取吧!

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在神州大地创造出震古烁今的世界奇迹。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逐步实现伟大复兴,国民经济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三位。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宜昌这片热土和全国各地一样,迸发出蓬勃生机,走过了光辉历程,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经济社会发生沧桑巨变。
①峡江崛“名城”
60年宜昌最直观的变化,当数城市面貌。
宜昌是城市的“幸运儿”,因水而兴,因坝而名。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都建在宜昌,宜昌得“近水楼台”之便。30年来,宜昌人民抓住工程建设机遇,打三峡牌,走特色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实现了从峡江小城向省域副中心城市,向世界水电之都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到2008年,宜昌建成区面积由2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8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由20多万人增加到80多万人。这30年,宜昌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令人瞩目。
特别是近10年,市委市政府创新思路推进城市建设,成效卓然,可圈可点。
坚持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两手抓”,促进了经济和城市相辅而行,城市化和现代化互融共进。宜昌先后获得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20多项殊荣。可以说,在全省独领风骚,在全国也不多见。
坚持交通优先发展,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近10年完成交通投资300亿元左右,创历史新高。荆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3座长江大桥飞架南北。三峡机场开通国际空港。沪蓉西、江南翻坝高速公路不久将全面竣工。宜巴高速公路建设正式启动。宜万、汉宜、十宜铁路建设顺利推进。现代化宜昌新港呼之欲出。宜昌正在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三峡物流中心城市。
坚持把城市当“资本”经营,用市场办法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城市规模和品位明显提升。近几年靠市场融资60多亿元,开工建设沿江大道延伸段、城东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60多个,城区道路新增里程100多公里,构建了“五纵十横”的路网格局。道路建设带动城市功能完善。宜昌城区北扩南展、东进西移步伐加快,昔日荒丘岗地、工业废墟变成靓丽的城市景观。
今日宜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峡东大门,面貌焕然一新,让人流连忘返。
②工业挺“脊梁”
今昔对比,宜昌工业的变化可谓霄壤之别。
新中国成立之初,宜昌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尽管“三五”时期,中央在宜昌兴办了一批“三线”企业,但地方工业“少小弱散”,缺少支柱支撑。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宜昌工业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机制不活,结构不优,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勇趟改革深水区,推进“政府转让产权、企业转换机制、职工转变身份”,仅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任务。一些举步维艰的国企,终于走出沼泽地,迎来艳阳天。近年来,全市强力推进工业强市,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使外来企业与本土企业比翼齐飞。仅近三年,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就达400多个,南玻多晶硅、全通涂镀板等一批投资过10亿、过100亿的重大项目先后落户宜昌。一批本土企业扶摇直上,迅速壮大。宜化集团进入全国石化行业20强,兴发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磷精细化工出口基地。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实施“沿江突破”,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三个集中”催生“百里工业走廊”。猇亭、白洋、宜都、枝江等一批工业园区沿江分布,一线串珠,成为产业发展聚集区、全市经济增长极。2008年,沿江一带经济总量占到全市80%以上。
目前,宜昌工业已形成水电、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支柱,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有6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8个居亚洲第一,19个居全国第一。
工业已真正成为市域经济的脊梁。
③农业彰“特色”
宜昌地形地貌呈 “七山二水一分田”。这种山区居多的地理结构,在“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时代,存在明显的劣势。一方面粮棉油总产上不去,另一方面多种经济难以实现商品价值。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山区农民的食物结构仍以玉米、土豆为主,温饱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生产力充分释放,宜昌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传统农业格局尚未打破,农产品竞争力依然脆弱。
宜昌农业如何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果、水产、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
10多年来,全市各地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六大特色产业迅速壮大。建成特色产业乡镇36个、专业村633个。生猪、柑橘、蔬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4%,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宜昌农业靠特色叫响全国、走向世界。采花毛尖成为湖北茶叶第一品牌,清江鱼出口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在刚刚闭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宜昌签订柑橘销售合同5.1亿元、蔬菜销售合同2亿元。
为促进“特色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各地坚持不懈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目前,全市省级龙头企业达到32家,有5家年销售过10亿元。安琪酵母、稻花香、枝江大曲等5个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宜昌成为全国重要的柑橘加工基地,橘瓣罐头摆上欧美国家家庭餐桌。
同时,全市上下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实现了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有80%以上的村通了汽车,60%的村用上自来水,14个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现在,走进宜昌农村,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
④旅游托“朝阳”
宜昌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但是,过去这些旅游资源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养在深闺人未识。“旅游”在宜昌市民心目中,多是一个游山玩水的概念。旅游成为经济大产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10年的又一亮点。
翻一下尘封的统计数字,可以发现:1978年,宜昌接待外宾79人,旅游指标尚未纳入统计范畴;1998年,全市接待游客427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亿元、占GDP的比重微不足道。
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世纪交替的时刻,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旅游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了加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写进了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水平编制旅游规划,出台激励政策,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兴办旅游项目。旅游开发的号角吹遍宜昌山山水水,许多沉睡的旅游资源终于被唤醒。旅游业如同一轮朝阳喷薄而出。
10年来,宜昌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三峡旅游的龙头地位日益凸显。已建成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0处,3A级景区13处。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一批精品景区声贯全国,名扬海外,备受旅游者关注和青睐。迄今有15位外国元首来宜昌观光游览。
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3倍和2.5倍。
宜昌旅游如日方曙,正在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向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阔步迈进。
⑤社会唱“和声”
60年来,宜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唱响 “和声”,走向和谐。
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促进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近年来,全市用于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合率达到94%。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区惠民医院惠及人口达50万人。广电中心、新图书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用,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创业激励机制,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全市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农户”。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2%以内。
着力构建 “人民生活安全网”,让社保阳光普照全民。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福星工程”全面推进,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5%。城镇住房保障加强,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7平方米。当今宜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全市基本实现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
总起来看,60年来,宜昌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到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历史巨变。
⑥宜昌大飞跃
这是宜昌城市面貌羽化成蝶的60年。宜昌实现了由小城市向大城市的飞跃。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低矮的砖瓦房,宽敞明净的柏油马路取代了破旧的砂石路,穿梭而行的新型轿车取代了落后的人力车,城市的一切都已走向现代化。我们的城市变美了、变靓了。
这是宜昌综合实力极大增强的60年。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GDP由1949年35美元左右增加到3600多美元。综合实力居全省第2位,跻身全国百强。宜昌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这是宜昌人民生活根本改善的60年。群众生活从贫困到温饱,进而实现总体小康。1949年到200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0元左右增加到11733元,农民人平纯收入从50元左右增加到4686元,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4岁。彩电、冰箱、电脑等进入寻常百姓家。市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这是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60年。人民群众摆脱封建专制的桎梏,当上城市主人。政府依法治市能力增强。城市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全市政通人和,风正气顺,焕发出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回首过去,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60年取得的成就将载入史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努力开创更加灿烂的明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6
有了葛洲坝 宜昌小有名气了 带动了宜昌的经济发展
有了三峡大坝 宜昌出名了 拉动了经济发展
原来的铁路坝是个乱坟岗 现在变成了夷陵广场
原来过江要坐轮渡 现在27路车就行了
原来夏天一下雨 胜利一路就可以划船 现在都是高科技沥青路
原来从伍家岗坐车到一马路都是中巴车 现在都是无人售票
原来大桃园小桃园的包子挺好吃 现在都变味了
原来南湖还可以钓鱼 现在南湖看不到水
……
多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就知道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