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语文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的3个字回答)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一部书,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二、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 bì)同“弼”空乏(kōng) 曾益(zēng)行拂乱(fú)

三、解释重点实词。

【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举】被举用,被选拔。【筑】捣土用的杵。【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海】在海边(隐居)。【市】市井之间。【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苦】原来是形容词,使……痛苦。【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饿】使……饥饿。【空乏】资财困乏【拂】违背、受阻挠。【乱】扰乱。【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韧。【忍性】就是壮大胆量。【曾】与“增”通假,增加。【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于】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虑】思虑。【而后】连词,表示先后相连。【作】奋起,有作为。【色】脸色。【征】征验,表现。【喻】了解。【入】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通“弼”,辅佐。【出】国外。【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生】使动用法,使……生存发展。【死】使……委靡死亡。【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

四、通假字

1、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五、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2、饿其体肤饿: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 3、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4、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5、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六、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国 :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国家 国恒亡。

七、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八、相关对联。

①人无忧将死,国无患必亡 ②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③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 ④孔仲尼厄而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囚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⑤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⑥困难炼品质 磨难出英才 ⑦有错不认为蠢货 知过能改是贤人 ⑧内有贤臣国治 外无祸患民安

九、文章主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中心意思: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十、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句义: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句义:(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句义: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十一、填空题。

1、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逆境能成才。顺此事实,作者认为要成就大业就要在思想、行动、生活三方面经受磨练。第二段扣住第一段中的“动心忍性”这四个字稍稍展开论述,先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再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本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暗示困难环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治国也应如此,第二段正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这两个问题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作者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就要既有“法家拂士”,又要有“敌国外患”

3、 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4、 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改、作、喻。“是人”指的是第一节中列举的名贤一类人物。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问题提出论述的。

6、 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常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的“成钢”和“成器”。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7、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 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为了解困境。

十二、问答题。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答: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答: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答: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本段运用了事例论证、摆事实

5、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答:年代顺序

6、“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答: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7、三皇五帝中不乏业绩突出者,为何偏举舜一人为例?答:舜出身卑微,历尽磨难。

8、开头连用六个“于…中”句强调六个古人在成名前的出身,想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练。

9、孟子曾对管仲颇有微词,为何在本文中还赞扬管仲能够“举于士”?答:道虽不同,但管仲经历确能证明论点。

10、请就本文的第一段的写法或内容写一段评注文字。答: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的出“天降大任”的结论。

11、第二节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答: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什么作用?答: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张本。

13、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答: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14、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答:心理、身体、生活遭遇(生活、思想、行为)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答: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的方面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6、有人做事怕犯错误,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答:犯错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失败是成功的奠基石。

17、“人恒过…国恒亡”段内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到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8、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答: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9、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的了什么道理?答:艰苦的环境的磨练,对人的成材有促进作用。

20、中心论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答: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十三、课外拓展延伸题。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答: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5、这篇散文也是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正、反)(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6、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7、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答:成材离不开主观努力。

8、有人做青蛙实验,放开水中逃生,却在温水中死亡,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死于安乐。

9、在物质生活已经丰富的今天,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答:当然不能。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

10、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认识:答:学习生活中也会有困难、挫折,只要我们当作磨练自己的机会就会克服困难,增长才干,有所进步,不能贪图享受,这样将一事无成。

11、〈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结合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答: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

12、孟子在两千年前就警示人们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答:物质生活优欲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改,作,喻

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改,改过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1-12
安乐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