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那些心理偏差1

如题所述

在花费了两天时间细致聆听《投资心理学》的拆书音频之后,我虽然未曾亲自精读该书,但通过高手的深入剖析,仍能领悟到其中核心思想,并从中受益。姑且算作是我在书海中又收获一宝,是的,我的阅读清单又添新品,为此,我要给自己点个赞!
投资,固然是一项涉及金融知识的复杂活动,但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并不意味着就能在投资领域取得成功。观察市场我们会发现,那些投资大师往往并非金融科班出身,反而更多是深谙人性的专家。这表明,要在投资上有所成就,深入理解人性与心理学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催生了一个新的学科——行为金融学。
在投资活动中,心理因素往往会对我们的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书中对这些心理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虽然许多专业术语我难以牢记,但我会尝试概述其主要内容:
1. 过度自信心理
很多人对自己的技能和判断过分自信。例如,询问股民对其炒股技巧的评价时,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的水平属于中等偏上;同样,如果你问司机关于其驾驶技能的看法,他们通常也会给出类似的高评价。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过度自信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市场做出错误的判断,并容易产生自负心理,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投资市场上,过度自信的人往往倾向于频繁交易,并且喜欢投资于风险较高的个股,这可能会导致市场交易量的激增。
2. 自豪与悔恨心理
在投资市场中,许多投资者会因为自己的某些行为而感到自豪或悔恨。可能会因为做出某些决定而悔恨,也可能因为没有采取某些行动而感到悔恨,其中后者给投资者带来的痛苦通常更大。例如,如果你一直坚持购买一组固定的彩票号码,某天你改变主意买了朋友的号码,结果那天你的号码中了奖,你的悔恨程度会是如何?反过来,如果你没有改变号码,而那天朋友的号码中了奖,你的悔恨情绪与之前相比,哪个更强烈?投资中的心态往往与个人的心理参考点密切相关;价格一旦达到投资者的心理价位,即使不是实际的最高点,投资心态也会变得积极。反之,即使价格达到了最高点,但未达到投资者的心理参考价位,他们可能仍会感到有些失望。许多人选择心理参考点时,倾向于上一年的最高价。假设某人持有两种资产,一种盈利,一种亏损。此时,一种人会选择卖出盈利的股票,另一种人则会选择卖出亏损的股票以及时止损。前者被称为处置效应,而后者实际上是出于恐慌心理。这两种行为对市场走向产生相反的影响,因此市场最终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这两类人的比例。这就是市场价格随机波动的原因。总之,市场不可预测,原因在于人心难以捉摸。
今天我们就回顾这两种心理偏差,希望能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内容,并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