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具有清高的文人,,及其突显清高的诗句

如题所述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3、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唐)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译文: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来自欺欺人。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06
清高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衰落。他青年时代怀有壮志,但由于不是出身于世族门第,不为社会所重视。当时门阀世族垄断高官要职,政治腐朽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十分激烈,阶级矛盾也很尖锐,正处于晋宋移代之际。于是他便崇尚老庄,爱慕自然,采取远身避祸的态度。直到29岁,才因生活所驱使,做过几任祭酒、参军等小官。但是担任低下的官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还必须降志辱身与官场人物周旋。义熙元年(405),他41岁,辞去彭泽令,从此永远离开官场,过了20多年隐居躬耕的生活。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辞不就。宋元嘉时,他贫病交加,“偃卧瘠馁有日”,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拒绝了。他宁可饿死,也不吃刺史赠给他的梁肉,表现了与统治阶级决裂的态度。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最杰出的作家。现存诗歌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2篇。最具特色的是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这些诗描写了农村的美好风光,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心情,表现了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由于诗人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与农民有了较多的接触,以及自身处于贫困的境地,因而有些诗篇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破败凋敝的现实和农民的理想愿望。《桃花源诗并记》就是这样一首广为传诵的优秀作品。他还写了一些表达政治理想和关心时局的诗,或者借咏史抒怀,或者托神话言志,格调悲壮豪迈,与恬淡优美的田园诗大异其趣。《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即是这样的作品。鲁迅说,“可见他(指陶渊明)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他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的诗也常流露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他的诗歌风格平淡自然而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蓄而富有意境,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代诗歌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唐代王维、孟浩然及宋代苏轼、辛弃疾、范成大的山水田园诗词继承和发扬了陶诗的传统。陶渊明的辞赋及散文也很有成就。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历史传诵的佳作。辞赋、散文同他的诗一样,都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以寄托作者的个性和情操。形象鲜明,意蕴生动,充满着情趣。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9-13
多读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的诗句,尤其是嵇康!
第3个回答  2006-09-09
屋中并不甚大,摆设古朴陈陋,却处处散出一股水墨书卷的清气。那行客朝西壁一望,见到壁上挂着赫然一幅大画,绘的是黄河滚滚而去,两岸丛山雄踞,中有怪岩古松鳞次栉比,山水纵横,毗连不尽。画旁书有两幅字帖:“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的诗句,极言清高隐逸之志,乃是自比汉末隐士庞德公。
第4个回答  2006-09-09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