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犹饿死的全诗是什么?

如题所述

农夫犹饿死出自唐朝宰相、诗人李绅所著的《悯农》

一、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耕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三、注释: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这首诗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全国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全诗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场景。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突然反转,告诉了读者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农民得到同情之情油然而生。

整首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出处:唐·李绅《悯农》

扩展资料:

赏析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23

原句:

悯农二首

李绅 〔唐代〕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其一: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其二: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扩展资料: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

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2

农夫犹饿死的全诗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于李绅的《悯农》整首诗的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扩展资料:

这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3-22

《悯农二首》李绅 〔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所作。

扩展资料: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第二首诗,开头便直接描写农民劳动时的情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在田里挥动着锄头锄地,汗水流淌下来,洒在庄稼地里。首句“锄禾日当午”点明了农民干活的时间和环境,其中已隐含了农民劳作艰辛之意,为第二句“汗滴禾下土”做了极好的铺垫。正是由于在中午烈日下,农民干活才挥汗如雨。

他们为了获得丰收,忙于给庄稼锄草松土,顾不得拭去汗水,任由它们流淌,其辛勤劳动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诗正好为第一首的“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籽”做了具体、形象的说明。种一收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是由千百万农民用辛勤的劳动和血汗换来的。

而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却被不劳而获者占有,结果是 “农夫犹饿死”。面对如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不由发出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

三、四句从文字上看,虽然浅显易懂,但它的含义却是很深刻的,其中既有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有对不劳而食者的愤懑,还有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的真诚劝说。这两句诗,发自诗人肺腑,情真意切,虽明白如话,却意蕴深远,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