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如题所述

卧薪尝胆

[ wò xīn cháng dǎn ]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

卧薪尝胆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指鹿为马

[ zhǐ lù wéi mǎ ]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原文(1)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纸上谈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然而战国时并没有纸,最原始的纸诞生于西汉 ,晚于春秋。故纸上谈兵四字出典既非《史记》,亦非司马迁。

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顾茅庐

[ sān gù máo lú ]

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背水一战

[ bèi shuǐ yī zhàn ]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望梅止渴

[ wàng méi zhǐ kě ]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完璧归赵

[ wán bì guī zhào ]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负荆请罪

[ fù jīng qǐng zuì ]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6
七步成诗(曹植) 乐不思蜀(刘禅) 言过其实(马谡)

初出茅庐(诸葛亮) 退避三舍(重耳) 图穷匕见(荆柯)

胸有成竹(文与可)

江郎才尽(江淹) 画龙点睛(张僧繇) 精忠报国(岳飞)

宝刀不老(黄忠) 七擒七纵(诸葛亮) 才高八斗(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煮豆燃萁(曹植) 初出茅庐(诸葛亮)

东窗事发(秦桧) 三顾茅庐(刘备) 如鱼得水(刘备)

封金挂印(关羽) 一身是胆(赵云) 单刀赴会(关羽)

焚书坑儒(秦始皇) 指鹿为马(赵高)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约法三章(刘邦) 一饭千金(韩信) 孺子可教(张良)
第2个回答  2019-12-26
这就多了去:四面楚歌,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指鹿为马,投鞭断流,三顾茅庐等等
第3个回答  2019-12-26
你好!乐意为你解答!
草船借箭。曹冲称象。惊弓之鸟。破釜沉舟。三顾茅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