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宁愿打工也不愿意创业,这是为什么

如题所述

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宁愿打工而不愿创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风险: 创业有很高的风险,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成本相对较高,经验也不够丰富,这使得很多人宁愿选择一个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2. 不善于处理不确定性: 创业过程中,许多事情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这需要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这种不确定性,这也是一些人选择打工而不是创业的原因。

3. 目标不清晰: 创业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且需要对市场和消费者有深入的了解。如果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或明确的目标,那么创业的成功可能性就会下降。

4. 缺乏资金: 启动新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通常需要从个人储蓄、借贷或投资中获得。由于一些人的财务状况不允许他们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所以他们选择打工而不是创业。

总之,创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风险的任务,不适合所有人。许多人更愿意在他们已经熟悉的职场中寻找稳定、安全的就业机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3
打工和工作完全是两回事”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观点:“打工”和“工作”完全是两回事。大部分人说自己“不想打工”,其实并非“不想工作”。

这个观点我是在看谈话节目《圆桌派》2016年的一期“呆着:不想工作怎么破?”时,被陈丹青点醒的。

“打工”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付费购买你的劳动时间,你就必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去做规定的事情。

而“工作”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或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之一。

简而言之:打工是为别人做事,而工作是为自己。

在《锵锵三人行》的百度贴吧里,某位网友对“打工”和“工作”的定义,我觉得形容得非常贴切。

【打工】= 带有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被动的、单纯为了不被带上耻辱的“无业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的、又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混日子”是上班族的普遍心态,因为收入不高,但又不能没有这份收入,所以“焦虑症”患者的比例也相对高一些,这在狼多肉少与攀比心较重的国家里最为明显。当然,也有一些人因惯性使然(上着上着就习惯了),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混日子”对他们而然就是最好的日子。

【工作】= 带有一种积极的、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者的、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

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那些整天嚷嚷着不想上班的人,可能只是不想上班,而非不想工作。工作有很强的驱动力,陈丹青说,他也不喜欢上班,却可以像虫子一样醒来就工作,一直到深夜。

那么界定清楚了“上班”的真正含义,我们就来看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上班。

“互联网的发达 让我们看清了彼此的生活”

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并非生来就讨厌上班。否则为什么职业倦怠症一般都出现在那些已经工作了几年的人身上,而不是在应届毕业生身上。相反,刚刚离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反而对上班的积极性最高,因为新鲜好奇、没有经验。在对上班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体会之前,我们往往会把“打工”和“工作”混淆一体,想从上班中获取工作才能带来的快感。

但结果往往是工作越久越发现:打工的本质其实还是为了赚钱谋生。幸运的话,它也许还能给你带来金钱以外的成就感;不幸的话,你就单纯是在做一笔拿时间换金钱的交易,所以才会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浪费青春”。

但是生活在一个物质社会,一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牺牲点什么去换取金钱。而牺牲时间,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天然拥有,且成本最低的买卖。所以上班赚钱,成了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它背后所折射的含义是:你要生存,就得打工。

所以大部分人哪怕上班没那么顺心,或正在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也只能忍气吞声,日子久了,倦怠感自然而来。

打工所带来的倦怠,相信每一代人都感同身受。但为什么我们的父辈母辈那一代,就从来没听说过谁谁谁不想上班,就干脆辞职了呢?

《圆桌派》里的观点很有意思:这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关。

在通讯和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相对贫乏简单,那时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都在自己所在的圈子里,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但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大到世界,小到身边,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谁谁谁出国读书了,谁谁谁创业了,谁谁谁一边环游世界一边赚钱了...

再加上各类媒体、广告、互联网产品每天都在变着花样供应各种生活方式:精英就该喝某品牌的咖啡,戴某品牌的表;中产标配就是一房一车,一年两次国外旅游;月薪两万的女孩每天一颗牛油果;不油腻的中年男人周末都在健身房挥汗如雨...

一方面,不同阶层的人毫无保留地看到了彼此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社会也越来越鼓吹同一种价值观和成功标准。渐渐地,所有人都被挤到了同一个地方,向着同一个方向奋斗。

然而可悲的却是,东方是一个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又极其重。于是那些无法突破现状的人,只能一边羡慕着别人的生活,想要努力改善自己,一边又缺乏奋斗的斗志与能力,于是挫败不断,最后只能沦为社会的边缘人,一日日重复上着没有希望的班,不认命地活着。

“看似选择很多的年轻人 其实别无选择”

虽说现在年轻人不工作可以做的事情比过去更多了,但如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也比过去大多了。

特别对于那些家境一般又不顾父母反对,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的青年来说,衣食住行的生存压力与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都让他们在许多个“不想上班”的时刻犹豫不决。既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也没有承担风险的经济实力,看似选择更多的年轻人实则根本没有选择。于是只好一边抱怨着“不想上班”,一边继续埋头干活。

所以“不想打工”对当代青年来说,其实是一句十分沮丧而又无能为力的话,它背后隐含的是除了上班别无选择的无奈。

如果以上描述的人群是“不想上班”群体中的大多数,那么真正做出辞职决定,不再上班的年轻人,可以说是这群人中“真的勇士”了。

积极选择:自己给自己打工

积极的不上班的状态就比较复杂了,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从“为别人打工”,转变成了“为自己打工”。我梳理了一下认识的人中所有不上班人群的选择,基本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