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被判死刑后可以找“宰白鸭”顶包,为何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

如题所述

“宰白鸭”的现象古已有之。从先秦时期的刑罚制度来看,当时的刑罚是很残酷的,各种各样的刑罚都有,而死刑更是多种多样的,但随着文明的进程,刑罚制度逐渐从严苛走向温和,很多残酷的刑罚被废除,很多死刑被改为其它的刑罚,比如唐太宗时期有很多死刑改为徙流刑。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犯罪的人,有很多犯了死刑。这个时候,为了免于牢狱之灾并且保住自己的姓名,很多犯了罪的人会寻找替身来代替自己入狱或者赴死,即顶罪。自从刑罚产生之时,就出现了顶罪之事,但在清朝之前,这并没有成为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存在,但数量并不多,而到了清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顶罪现象,被称之为“宰白鸭”。

《雍正王朝》中,张五哥就做了白鸭,“宰白鸭”现象在清朝的很多笔记小说中都有记载,甚至正史也有记载。比如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即记载了一个宰白鸭的故事,文章最开始就是这样一句话:

“福建漳、泉二府,顶凶之案极多,富户杀人,出多金给贫者,代之抵死,虽有廉明之官,率受其蔽,所谓“宰白鸭”也。”

这就用简单的句子将清朝时期的宰白鸭现象进行了明明白白的交代,宰白鸭现象多发生在广东、福建一带。富贵人家以及官宦人家犯了罪、杀了人就会拿银子买人来顶罪,或者代替入狱,或者代替去死,即便是会有包青天的出现,想要伸张正义,但大部分时候也会被蒙蔽,根本无力改变什么。就比如陈其元讲述的他父亲遇到的一件宰白鸭事件。

陈父曾在审理案件的机关工作,他遇到了一个案子,看起来非常奇怪,有一个人在被刺了十几刀之后死了,根据查验来看,被杀之人身上的伤口并不是一人所为,而所呈上来的凶手竟然只是一个十六岁的羸弱少年。当陈父看到那个少年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在他看来,这个少年是不可能杀得了那样一个人的。

但在他审问的时候,那少年口若悬河,和所呈上去的供词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但是陈父还是觉得不太可能,就又问了一次,结果那少年说的还是一字不差。是的,一字不差,就像是刻意背诵的一样。我们知道,如果真的是凶犯,在被审问的时候,即便是供认不讳,但说过的话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如果真的是一字不差,基本就能断定是事先背好的,既然需要背诵,那肯定是有猫腻。

所以在对了口供之后,陈父又对那个少年进行了各种询问,少年仍旧坚持就是自己做的,而陈父也是一个倔脾气,他审理过很多案子,自然知道这个案子处处透着诡异,绝不是少年说的那样。于是他一次次开导这个少年,少年毕竟只有16岁,终于坚持不住了,对着陈父边哭边喊冤,将事情的经过都说了出来,陈父就将这个案子打回了县里,让县里重审。

但让陈父没有想到的是,很快案子再次呈上来,结果那个少年还是被认定为杀人犯,这一次,无论陈父如何说,那少年始终坚持就是自己所为,仿佛之前发生的事情都不存在一般。陈父恨铁不成钢般地说:“尔年纪甚轻,安能下此毒手?”而少年只有三个字“恨极耳”。

陈父没办法只能将这个案子定了下来,发回了县里,而等到定案之后,陈父又见到了那少年,他问少年为何会如此,少年说了:

“我非常感激您为我做的事,但是当我被发回县里重审的时候,县官对我进行更严重的严刑拷打,逼着我认下来,不仅如此,我的父母也跑来骂我,说他们得到的钱财已经花完了,如果我这个时候翻供,那就是害了他们,即便我出了狱,他们也会要我的命。所以,我没有办法,反正都是要死,还不如顺从父母呢。”

说完这番话,少年低下了头,那样子像极了一只待宰的白鸭。一种无力感充斥陈父周身,他突然想起了当初他想为少年翻案的时候,同事都嗤之以鼻,他们一定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吧?既然要宰白鸭,真正的犯人自然不只是收买了贫贱之人顶罪,所以即便案子有疑点,也会草草了事。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就人命案子来说,福建地区每年就有百余起宰白鸭事件,这样的数据是相当惊人的。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其一就是当时官员在审案的时候,对于口供的重视远远大于对于证据的重视,也就是说,在口供和证据面前,他们更相信口供,这就给了宰白鸭现象滋生的温床。

另一点也很重要,即穷苦人太多,有些人家养不起孩子,还有一些流民,仅仅是活下去都很难,所以在遇到一笔大财的时候,往往就会心动,牺牲一个人救一大家子,也算是做了贡献了,所以在遇到有钱人家寻找白鸭的时候,很多穷人都会心动,这种现象在当时是很普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7

清朝被判死刑后可以找“宰白鸭”顶包,是因为政治腐败,制度漏洞又多,加上地方乡绅的过度骄纵,地方官员的收受贿赂,利益牵扯集团的官官相护,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政府这棵大树已经彻底腐烂。

一、何为“宰白鸭’

所谓“宰白鸭”,就是有钱、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里遇有人命官司时,以重金收买贫寒子弟或无业游民来顶替真正的凶手去认罪伏法。因为这些顶凶者为了钱财而主动去送死的行为就好像是因贪利而被人任意玩弄、宰杀的白鸭,故被俗称为“宰白鸭”

其实不止清朝“宰白鸭”出现这种现象,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皆出现过这种现象,只是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这种现象的泛滥。“宰白鸭”这种情况也并不是指“被判死刑后可以找“,无论是哪朝哪代,无论是再腐败的朝廷,也不敢公然承认这种做法是”可以“的,也都没有明确肯定这种情况是属于正常的存在。只能说是有人偷偷找“宰白鸭”顶包。

二、清朝的腐败,导致”宰白鸭“泛滥

“宰白鸭”的陋俗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的福建漳州、泉州以及广东的潮州、惠州等沿海地区。到了道光年间,广西、江西,湖南、浙江等省的刑案中也相继出现了“宰白鸭”的事件。史载,当时仅福建漳州、泉州两府,每年因“宰白鸭”而枉死的人命案“不下百数十起。”

因为“宰白鸭”事件使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逃避法律的制裁,所以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清朝政府的坚决反对。据《清实录》记载,道光皇帝在批点刑部呈送的有关“宰白鸭”案件的奏折时,曾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严厉痛斥这种不法行为,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杜绝这种非法行为的蔓延滋长。

但是,由于这类冤案有的是因为有钱有权的人收买穷人顶罪替死,昏庸的官吏并不知道实情,见顶罪之人承认自己是杀人真凶,也不去细究,糊涂定案造成的。而更多的则是判案的官吏收了有钱有权人的黑钱后,和有钱有权的人沆瀣一气,相互勾结而故意错判的。

据传,还有一件曾经轰动了慈禧的宰白鸭事件。传闻有一名衙役杀了人,于是找自家的侍卫顶包当“宰白鸭”,但是这件事被一位清廉的官员碰到了,于是为了找出真相,将案件层层上报,在上报的过程中,大部分官员都是属于同一派系的,于是都断定侍卫就是凶手,直到最后传到了慈禧那里,才最终断了案。但是判错案件的官员却没有受到惩罚。由此也能看出,很多时候,不是统治者不愿意处决宰白鸭的案件,而是这里面牵扯太广泛了,各种派系之间因为利益盘根错节,根本不是轻易就能断案的。

第2个回答  2020-09-17

因为在清朝末期社会规则遭到践踏,并且因为腐败丛生所以才会导致这一现象的普遍发生,“宰白鸭”其中的“白鸭”指的就是没有势力,没有钱,没有背景三无人员并且保护不了自己的人,他们会被一些富家子弟拿去顶罪,其实这种行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在清朝末期特别的猖狂,所以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在清朝以前能够做出这种行为的一般都是皇亲国戚级别的人物,而到了清朝末期地方乡绅、土财主一系列的人也可以这样做,并且官府还是暗中允许支持的 下面简单的说一下原因。

一、售卖性命
清朝末期和历史上任意一个朝代的末期都一样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在这样动乱的一个年代当中可以说活下去都是一种难事儿,所以不少的人会主动去找犯错了的富家子弟自愿去顶包,为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一条性命去拯救全家老小的生活,即便是这样在当时这些“白鸭”的价格还是依旧非常的低廉。

二、盘根错节的势力
其次就是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这些地方势力在清朝末期甚至可以撼动朝廷,据说曾经有一个比较廉洁的官员发现了地方上的这些现象特别严重于是就想要上报给慈禧,不过途中却出现了很多人的阻碍,因为这实在是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了,所以最后这个官员即便是上报成功了慈禧也并没有当成一回事儿。

三、社会的衰败
这种现象追根到底还是和是社会的腐败有特别大的关系,一个社会如果像“宰白鸭”这种现象普遍发生的话可以说这个社会或者是朝代已经要迎来灭亡了,即便是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自己内部也会发起反抗。

第3个回答  2020-09-17

题中所说的"宰白鸭"其实是清朝时期的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要了解这种现象的起因,首先还得弄明白什么叫"宰白鸭"。

"宰白鸭"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所谓的"宰白鸭"简单说就是买命代刑,出现于清朝乾隆时期,此后直至清末都有这种现象存在。

清朝时期有些人犯了命案被判处死刑,他们会通过花钱等方式去找人代替受刑,这种现象就被形象的称为"宰白鸭"。"宰白鸭"现象起初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一带,后来内陆省份也跟着兴起。

不难想象这些花钱买命的人多是有钱,有势的人,而那些为钱卖命的人则往往就是家里特别贫穷难以维持生计的人,或者就是欠债而又无力偿还之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宰白鸭"这样的现象呢?

原因很简单,对于那些难以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他们太需要钱财来活命,所以会有人愿意卖掉性命。

而对于那些被判死刑的有钱有势之人来说,花一笔钱换回自己一条命,自然是很划算的事,所以他们很愿意这样做。

然而,这些都只是次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清朝的社会很阴暗很腐败,这才是"宰白鸭"现象得以出现的温床。

当时一些官员为了钱财而任由这种现象的发生,另一些官员则是没那么负责任,他们也许都不知道犯人被调包了。

当然也有少数比较正派的官员在发现"宰白鸭"现象后,严加追究的,但毕竟这类官员只是少数,没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道光皇帝曾因"宰白鸭"现象龙颜大怒,但依然无法根治这种现象。

很显然"宰白鸭"是一种很恶劣的社会现象,它不仅践踏了当时的法律,更是对生命的不敬。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社会腐败,乱象环生。

第4个回答  2020-09-17

      "宰白鸭"并非清朝才出现,这种现象在清朝之前就存在,只是到达清朝时期达到了极致,所以才被人误以为是在清朝才出现的。“宰白鸭”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找人替死刑犯去死,听起来很荒唐,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且在清朝是比较猖獗的,那为什么在清朝会出现这种猖獗的怪象呢?

      一方面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我们看清宫剧,大多都是皇宫生活多么奢侈,社会多么繁荣,人民生活多么幸福,但是这只是电视剧的臆想。事实上,作为封建时期的普通大众,生活是非常艰辛的,虽然清朝时期有繁荣的盛世,但是时间很短,而且作为劳苦大众,在封建体制下,大部分都是水深火热。

      所以很多人就没办法养家糊口,宁愿用自己的性命换取一家人的赡养,也有一些人是家里出现大事,用命去换钱。因此,就有了很多的“白鸭”,为有权有势的人提供了“资源”,这其实是封建统治劳苦大众凄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另一方面是清朝封建体制的严重腐败。虽然有了“白鸭”,如果没人去实施,那也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但是清朝官场的严重腐败,导致了“宰白鸭”现象的异常猖獗。清朝官场的腐败导致“宰白鸭”形成了敛财的工具,相互之间利益链接紧密,被很多腐败官员默认为潜规则,所以想干事创业的清官是无法独善其身。比如,慈禧时期的王树汶案,虽然王树汶经过几次波折,最终无罪释放,但是清朝官员邓州知府朱光第因为此案奔走,触动了“宰白鸭”利益链,被罢了官,穷困而死,令人惋惜。所以说“宰白鸭”的现象之所以在清朝猖獗,主要还是官场的黑暗腐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