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大乘

什么是大乘?如何修行大乘?
什么又是小乘?如何修行小乘?
若未修证小乘,如何修得大乘?
希望各位能给言简意赅,透彻易懂的话语,而不是复制粘贴的引文。谢谢~~
请问如何算是悟道?
霖然飘乎0℃ 师兄说得最贴切
呵呵,谢谢智铠师兄指正!
不能详说,也可以用些引喻给些指示吧

所谓小乘,应该叫解脱道,大乘,应该叫菩萨道,这是最恭敬如法的称呼
用通俗的话说,解脱道追求的,是彻底解决痛苦问题,只要能证到阿罗汉果,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大乘说小乘不慈悲,为什么?并不是说一个阿罗汉或者一个希望成为阿罗汉的修行者,他看见众生为了自己修行不去救,而是说,他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智慧,而且解脱道追求的涅盘,是此生结束,就入涅盘,不再来世间(虽然按照更深的教理,将来还是非来修学大乘佛法不可)。
菩萨道,则是追求在达到自身目的的同时,令一切众生也能成就佛果(最圆满的境界),永远不舍弃众生。
如何修证,不是这里能解决的问题,先谈要不要修学小乘。
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一个凡夫想要修学菩萨道,却轻视解脱道的教法,那么他本身就是在自作主张。解脱道的三十七道品,是菩萨道非修不可的法门。包括大乘佛教在内的区域,所受的戒律,大多也是和解脱道相同的。一个人如果连世间种种都无法放下,却要大谈救度众生,谈慈悲,谈菩萨道,那么他终究无法获得佛法的利益。
大乘的修学过程,有一些教法系统,直接包含了解脱道的必要方面。另外有一些教法系统,则比较松散,但是也同样离不开解脱道。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我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3
佛门里面比喻佛法为“舟”,藉此“度彼岸”之意。

也就是说,可以将佛法理解为交通工具了。

大乘小乘,乘,就是古代用来表示,额定乘客人数的多寡而已。

其实目的地都是一样的。

大乘修行:

《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导引》 http://hi.baidu.com/veeko/blog/item/4925df1662e49e5bf3de3203.html

初接触佛教可能会用到的一些资料 http://hi.baidu.com/veeko/blog/item/8b0dc544333fae44500ffe6b.html

小乘方面,有其他师兄比我更加熟悉的,我就不僭越了。

南无阿弥陀佛

+++++++++++++++++++++++++++++++++++++++++++++++++++++++++++++++++++++
《百喻经》里面有个故事,有一个愚人,看到他人富家三层楼很漂亮,于是叫来木匠,要造第三层楼,木匠说,不建第一层,不建第二层,哪儿能建第三层?愚人说,我不用建第一层第二层,我只要第三层。众人听了,都笑那个愚人。

我们四众弟子也是一样,若不依三乘次第,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修学,和那个愚人就没有分别。

故,《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第2个回答  2009-10-13
做个比喻:皇帝死后,顾命王大臣和太后小皇帝分成两派,这两边要打起来,可能江山不保,可是不打的话,那些大臣对小皇帝的继承权问题经常表现出左右不定的态度,太后也对这些大臣很不放心呐。因此,下面做官的如何往上爬是个问题,跟那些大臣走得太近怕太后不高兴,不爬也是死罪。
清官不容易,福贵险中求。投靠大臣不必先投靠太后,已投靠大臣也可能改投太后,这个官都知道随缘,否则被当叛徒杀掉比豆儿还冤。

话说,那大乘又不是果位,还非得先小再会大?
若未证小乘果,又去修大乘,佛说那是什么东西中途折去?
若已证罗汉果,可听说过某大乘菩萨是从小乘罗汉竞级来的?

本是前朝旧怨,前人都已得到释放,新朝偏偏还有人拾起来作为门派记号、自为梵笼。
第3个回答  2009-10-13
大乘悟道后再渡众生
小乘悟道后扬场而去

若未修证小乘,如何修得大乘?
如人饮水,须一口一口的喝,如人走路,须一步一步的走。
佛所说经典浩如烟海。终其十年也不能遍览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空间
空间地址在我的个人资料里。
第4个回答  2009-10-13
大乘者谓之菩萨乘也。何以谓之大乘也?大者谓此法,体大,相大,作用极大,乘者,运载之工具也,谓此法运载众生从生死大河此岸到菩提涅盘彼岸。小乘者,因其法小而谓之。
法无大小,故言大小乘者非合法之称也。大乘者,菩提道也,小乘者,解脱道也。其别在乎菩提道者,自度而后度人,解脱道者,唯自身解脱达涅盘而。
修行之于大小二乘者,大修慧,小修定。然非独修定或慧尔,其偏重者也。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须知声闻、缘觉、菩萨者为佛之方便度脱众生尔,实无三乘,唯一者佛乘也。化城喻品佛以法师化城为喻,言三乘者实成佛路上的化城也,非究竟彼岸尔。
天台家判佛教不分大小,但言五时八教,五时者:华严,阿含(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盘,此佛讲法之时间一线。八教者,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前四教乃佛方法之利众生根性之别而讲说的内容,后者乃佛讲法利益众生方便之仪式。
修大乘即修佛道,菩萨修行目的为成佛,故菩萨道等于佛道。藏通别圆顺序修行者谓之渐,圆教直成,明心见性谓之顿,方法不同,目的唯正觉尔。众生根性不同,所用方法也不同。
第5个回答  2009-10-13
什么是大乘?
佛陀说:
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阿难,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杂阿含经》(七六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有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众多年少翼从,白马、白车、白控、白鞭,头着白帽、白伞盖,手执白拂,着白衣服、白璎珞,白香涂身,翼从皆白,出舍卫城,欲至林中教授读诵。众人见之咸言:“善乘,善乘,谓婆罗门乘!”
时,尊者阿难见婆罗门眷属、众具一切皆白,见已,入城乞食,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见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眷属、众具一切皆白,众人唱言:‘善乘,善乘,谓婆罗门乘!’云何,世尊,于正法、律,为是世人乘,为是婆罗门乘?”
佛告阿难:“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罗门乘也。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阿难,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次序,是按照佛陀的戒定慧的修行次序。
戒,对于在家人是五戒、八戒、十戒,对于出家人是227戒;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佛陀教导的40种修定的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修定的基础上,修习16观智。完成16观智后,就可以说决定是脱离轮回。

四十止业处,即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此中的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为十遍。
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为十不净。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为十随念。
慈、悲、喜、舍为四梵住。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无色。
食厌想为一想。
四界差别为一差别。

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通过修行,可以见到这个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单位,可以见到前世及来生,通过自己亲证亲见,达到解脱,具体阐述如下:
佛教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及精神现象组成,物质叫做色法,精神现象叫做名法。
在具备禅定或近行定的定力的基础上,修习四界分别观,之后在四界透明体当中,可以见到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色聚。色聚是不断在生生灭灭的,有透明及不透明的两类色聚。通过智慧之光观照色聚,会发现组成色聚的8-10种究竟色法,这就是物质世界的组成方式。
在照见物质组成后,通过修习名法,照见名法是由心、心所构成,心及心所都是不断在生灭的,而且速度非常之快,每秒钟有上亿个心及心所生起又灭去。
通过这样的修行,发现世界是由不断生灭的名色法组成,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我、灵魂这样的不变的东西,因此破除了心中的我及灵魂等邪见。
然后再通过修习寻找名色法生起的原因,会发现名色法相续生起的原因是由于贪爱、爱欲。通过修习追溯名色法生起的原因,可以照见前世,通过追查名色法相续,可以照见名色法在将来的发展以及灭去的时刻,这样可以照见来生。
因此破除了对轮回的疑惑,破除了对佛法的疑惑。
这是佛法慧学十六观智的前两个阶段:名色分别智、缘摄受智。
详细的十六观智的描述可以自己看《清净道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