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
A.苏霍姆林斯基 B.蒙台梭利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并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
A.杜德海姆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3. 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 )
A.情感品质 B.意志品质
C.思想品质 D.宗教品质
4. 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情境性 B.协调性
C.动荡性 D.成熟性
5. 相对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而言,属于学校德育特征的是( )
A.养教结合 B.广泛性
C.隐形性 D.有组织性
6. 品德修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促进社会的发展 B.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
C.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D.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
7. 德育的本质特征是( )。
A.进行政治教育 B.开展宗教教育活动
C.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 D.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8. 凡学生品德或某一侧面在群体中或个体前后对比中处于上升或前进趋势且幅度较大的,应给予( )。
A.达度评定 B.比较评定
C.操行评定 D.肯定性评定
9. (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A.品德内部的矛盾运动 B.活动和交往
C.深刻的道德认识 D.品德发展的动机
10. ( )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各科教学
11. 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2. 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产生于( )。
A.19世纪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叶 D.21世纪初
13. 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
A.奖励法 B.惩罚法 C.评比法 D.操行评定
14.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教育 B.国际主义教育
C.共产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5. 人的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C.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D.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观题部分:
一、 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德育主体的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2、在德育过程中应如何选择道德教育的方法?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请简要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谈一谈它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2、如何看待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师生关系?

《德育原理》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A )
A.苏霍姆林斯基 B.蒙台梭利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并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D )
A.杜德海姆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3. 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 B )
A.情感品质 B.意志品质
C.思想品质 D.宗教品质
4. 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B )
A.情境性 B.协调性
C.动荡性 D.成熟性
5. 相对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而言,属于学校德育特征的是( D )
A.养教结合 B.广泛性
C.隐形性 D.有组织性
6. 品德修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B )
A.促进社会的发展 B.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
C.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D.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
7. 德育的本质特征是( D )。
A.进行政治教育 B.开展宗教教育活动
C.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 D.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8. 凡学生品德或某一侧面在群体中或个体前后对比中处于上升或前进趋势且幅度较大的,应给予( A )。
A.达度评定 B.比较评定
C.操行评定 D.肯定性评定
9. ( D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A.品德内部的矛盾运动 B.活动和交往
C.深刻的道德认识 D.品德发展的动机
10. ( D )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各科教学
11. 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C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2. 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产生于( B )。
A.19世纪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叶 D.21世纪初
13. 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D )。
A.奖励法 B.惩罚法 C.评比法 D.操行评定
14.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D )
A.爱国主义教育 B.国际主义教育
C.共产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5. 人的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C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C.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D.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德育主体的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2、在德育过程中应如何选择道德教育的方法?
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和学生因素。选择的德育方法要能够发挥教师的长处,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具体情况。(2)对德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
(3)教育过程其它要素的影响。这些其它要素主要包括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等。选择德育方法的原则有两条。首先是最大、最佳原则,指的是最为经济地达成最大、最佳的预期道德教育效果。其次是用最为简单、负担最轻的方式去取得上述效果。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请简要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谈一谈它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答:科尔伯格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创立者中最重要的代表,他沿着皮亚杰的道德判断研究路线,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体系。其中主要包括: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道德发展的研究方法和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等部分。
一、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
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儿童是道德哲学家,儿童有自己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能够自发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
2.道德判断的结构和内容
道德判断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判断的两个方面,两者彼此包含相互限定,结构规定了内容,内容体现了结构。因此,评价人们的道德成熟度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3.道德判断的结构和道德发展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而不是根据道德判断的内容。他主张,道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道德判断中含有结构,结构限定判断发展的阶段。
4.道德发展的条件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逻辑认知发展经社会认知发展向道德认知发展的推移。儿童的逻辑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制约其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
5.道德发展的动力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他的先天成熟,也不是来自他的后天学习,而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机会的增多,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平衡新的道德经验,从而使个体的道德结构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对于今天学校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至少能够为我们提供如下启示: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需要奉行发展性原则。个体的道德判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朝着他的高一个阶段和水平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科尔伯格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引导学生不断形成新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反观我们的道德教育,往往一开始就把正确的答案告诉给年幼的学生,这对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发展性原则在学校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在道德教育上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我们从科尔伯格这里来吸取“养分”。
第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进行智慧的生活。反观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钟情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训练,造成学生们普遍缺乏道德智慧,遇到事情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而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进行道德推理能力训练的方法。
第三,道德教育在我们国家形成了一种学科化和课程化的传统,而这恰恰与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生活本体是不相符合的。道德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过一种正常的生活所必需的一项基本准则,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需要道德对人们生活的调适。这就对我们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课程化和学科化提出了质疑。从生活的角度出发,道德教育应当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仅是在德育课中,而且在其它的课上也需要道德教育。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一切教学都永远具有教育性”,道德教育应当渗透到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一个契机进行积极的道德教育。这同科尔伯格所倡导的运用道德讨论推进每一个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致的。但是同时科尔伯格及其追随者们还认为,道德讨论是不能够整合成为一门道德教育课程,它们只能通过渗透在语文、历史、社会研究等课程领域来推进学生的道德推理的发展。
第四,根据他的道德教育基本主张,学校道德教育应当通过道德讨论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推断能力,而这离不开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需要拥有一整套提问的策略,控制和指导班组讨论的能力。另外,还要对道德发展理论有精深的了解。因此,认知性道德发展理论对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启示就是: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如何看待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师生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