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东汉灵帝时太学的状况,党锢之乱带来了什么影响?

另外,当时的政客有没有在太学宣传政治主张的习惯?太学里都教的什么东西?回答好的加分!!
呵呵,二楼的,我的问题还有问“当时的政客有没有在太学宣传政治主张的习惯?太学里都教的什么东西?”,你能认真回答,十分感谢,希望你能再补充补充……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东汉王朝建立后,为加强思想统治,提倡儒学,对太学十分重视。安帝、顺帝统治时期还不断扩大太学规模,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各地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史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这些太学生们同官僚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太学也便成为清议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中心。
  东汉时发生过两次党锢之祸,大致介绍一下: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其实真正的党锢之祸比这更为详细,譬如李膺为何入狱等等一系列事件。可以肯定的是党锢之祸表示着东汉末年官僚、儒生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天下儒生面临着被一网打尽的局面,同时也意味着宦官集团的势力已经到达了无法遏制的地步,直到何进与宦官集团的同归于尽为止。
  希望我的答案令你满意!
  补充一下:你所问的太学中所教导的内容,我来回答一下。
  太学中授课的人称为博士,主要讲授儒家经本,本来太学的设立也是因为光武帝刘秀推崇儒学所设。主要有:尚书,周易,公羊传,鲁诗,仪礼,论语等,授课博士也大都是一时名士,譬如东汉的马融,郑玄等。至于你所说的宣传政治主张,这个我没有在书本中看到过,不好下定论,不过个人姑妄推测应该没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05
汉灵帝时期,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遭到宦官的打击的追捕,被捕几千人,持续了十多年,一直到黄巾起义爆发才停止。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无子,窦太后与窦武定策,迎立桓帝从侄刘宏,是为灵帝,年十一,窦太后遂临朝,以窦武为大将军辅政,拜陈蕃为太傅,引用李膺、杜密共参政事,引起曹节等宦官不满。次年,武、蕃密谋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事泄,曹节先发制人,劫持灵帝,颁诏捕武、蕃。窦武自杀,陈蕃被害,其门生、属员多受株连,宦官势焰又张。当时有很多名士为武、蕃讼冤,曹节等自然十分憎恨,乃谋兴大狱、除异己,遂起第二次党锢之祸。

建宁二年(169年),太监侯览因地方官张俭曾检举己过,令其同乡朱并上书密告张俭等二十四人阴谋造反。曹节等藉此劝年幼无知的灵帝布告天下,大捕党人。曹节暗中指使有关的人奏请扩大追捕范围,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人被捕死于狱中,六、七百人被禁锢,太学生被捕一千余人。李膺、杜密、朱寓、荀昱、翟超、范滂等百余人,大多拷问致死;在地方,稍有名望的人都被指为“钩党”,也有挟私仇而被滥入党籍,牵连获罪而至死、徙、废、禁的达六七百人。

熹平元年(172年),窦太后死,宦官与朝臣对太后是否与桓帝合葬又起争议。当时在朱雀门上出现标语:“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于是宦官又令司隶校尉刘猛急捕,猛不肯,就以段代之,段捕党人、太学生千余人。五年又诏州郡,凡党人的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以内的亲属,都免官禁锢。此次党锢延续了十余年,直到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事,才下诏赦免党人和太学生。

后来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太学陷于停顿状态。一直到魏文帝曹丕黄初年中,才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百余人。魏明帝时太学生增至千余人。
第2个回答  2009-12-15
以上回答都是按照史书或学生课本的答案,或者说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说法,到底谁正义?难道那些所谓读书人真的代表正义?
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超级严重的土地兼并,大量的老百姓没有土地,遇到天灾人祸没有粮食,人人相食是普遍现象。
土地都集中到哪些人手里?皇权,宦官,外戚,门阀世族。其中谁的势力最大?表面上看是皇帝,实际上是门阀世族,所谓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就是这个例子,没有皇帝可以再立一个,但没有读书人就无法统治国家。宦官,外戚到底有多厉害?东汉末年一场政变就灰飞烟灭,但门阀世族照样存在。
而门阀世族的生活有多奢侈,历史书上已有许多记载,自己看看。老百姓生活有多凄惨,白骨露平原,千里无鸡鸣,曹操,曹植的诗多看看。
四方势力争权夺利老百姓并不关心,他们只想活着。
结果是知识分子编写史书,掌握着话语权,结果宦官,外戚都成了罪人,其实都是一样,一丘之貉。

参考资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