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

从40年代到如今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集中在那些年代是引起外国人比较关注的?

  一个世界制造中心,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应当是面向全球市场最重要、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基地。从传统产业到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后者)拥有一批优秀企业,其制成品在品牌、技术、质量、价格以及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方面,应当在总体上代表着某个时代世界制造业最高水平,并在全球主要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在世界经济史上,英国是第一个被称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国家,从1760年至1830年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制造业在全世界的比重从1.9%上升到9.5%,后来又达到19.9%,英国以占世界2%的人口控制了全世界工业生产的30%~50%和接近五成的制成品贸易。当时,英国无论在贸易、商业、金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在世界经济上都是第一位。特别是在1820年,英国的工业比重占全世界工业的50%,其进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7%。
  第二个世界制造中心是美国。它是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惟有美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860年美国制成品在世界上占第四位,在1894年后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到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当于欧洲主要国家的总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1914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为240亿美元,比南北战争爆发前1859年的不足20亿美元增长了12倍以上。1929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到了43.3%的最高值。
  第三个世界制造中心是日本。二战后,日本仅用三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经济飞跃,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奇迹之一。1950至1973年,日本经济增值达到难以置信的715%,在这二三十年中,日本工业总产量占世界总量从过去2%~3%上升到10%左右。日本的钢铁、汽车、半导体、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产品以及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在制造技术、产量、质量方面都列入世界先进水平,并引导着世界潮流,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总体科技水平已经接近美国并超过了西欧,许多工业制成品的产量都在世界前三名之列,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世界上家用电器、汽车、船舶和半导体的主要生产国。
  根据以上对英、美、日三国分析可知,一国或地区作为世界制造中心至少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出口量与产量标准。一国或地区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应超过10%,它的制造业产值占世界GDP的比重应在15%以上,制造业出口在世界的比重应超过10%。
  (2)技术标准。一国或地区应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高的科研投入,其装备制造业应在1~2个主导制造领域形成较大的比较优势。
  (3)跨国公司标准。在这一行业中存在一批技术开发能力强、核心业务突出的可以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且应具有自己的世界品牌。

  2.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制造中心

  (1)中国的GDP、产出和出口水平
  GDP是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水平,也是一国能否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判断标准之一。2003年全球总的GDP已经达到36万亿美元,其中有7个国家的GDP超过了1万亿美元:美国居首位,GDP达到了10.9万亿美元;日本4.3万亿美元;德国2.4万亿美元;英国1.8万亿美元;中国只有1.4万亿美元,只占世界总额的3.9%。
  通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不少工业品的生产大国,但2002年我国制造业只占世界份额的7%。中国工业产值在世界比重也不够大,我国制造业虽然世界排名第四,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虽然中国有不少工业品产值在世界名列前茅,如在2002年,中国的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电视机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原油、发电量、糖等也居世界前5名,但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较低。中国的钢产量虽然一直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它的品种不足且档次低,所以,相当一部分优质钢和特种钢还要依靠从日本进口。2004年,日本电子制造业继续执行把低端电子产品领域留给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去争夺,保持对高端电子产品市场控制的政策。如,在DVD录像机市场,松下公司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为43%,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为28%。2003年中国制造品出口为19.5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3.3%,而日本制造品出口为36.6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6.2%。在办公设备、交通运输、化工制品中,中国的出口额很小,如在2003年世界交通运输设备出口中,日本位居第三,占6.5%,而中国没有进入前15名。2003年中国化工产品出口额为195.8亿美元,仅占世界化工产品出口份额的2.5%;而日本出口额为389.6亿美元,占世界份额4.9%。2003年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量为48.1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的2.7%;日本出口量为178.7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的9.9%。

  (2)中国的技术水平
  一国是制造中心,其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应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其出口产品应具备很高的技术含量,所以如果一国或地区的资本、技术甚至市场都受控于外国跨国公司,沦为跨国公司的组装或加工基地,无论该基地有多强,充其量只不过是人家的工厂。虽然近些年中国制造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然而,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仍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
  第一,2003年中国的研发(R&D)经费与GDP的比值为1.31%,而日本在2002年R&D经
  费与GDP比值就已经达到3.12%。2003年中国的每万个劳动力中R&D人力资源为14人年,日本在2002年这一指标为128人年,这说明了中国在R&D水平上与日本有很大差距。
  第二,一国的科技论文的发表情况也可以说明一国的科技水平。2003年SCI、ISTP&EI三系统收录中国论文篇数为93352篇,占世界总数的5.09%,位居世界第5位,而日本的论文篇数达到了139911篇,占世界总和的8.41%,位居世界第2位。其中,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中国的论文篇数为49788,占世界总和的4.48%,居世界第6位;而日本为92448篇,占世界总和的8.32%,居世界第3位。
  第三,2001年中国接受海外申请专利37800件,而中国到海外申请专利却不到2000件,这2000件还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和保健品上,很少涉及高新技术。在制造技术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数只有美国、日本的1/30,韩国的1/40。
  第四,中国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不高,运用高新技术的制造业尤为缺乏,很多高技术产品仍依靠进口,中国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制造业领域离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向日本出口额为118.4亿美元,而从日本进口额为237.6亿美元,如此大的贸易逆差反映了日本在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对中国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对外依附性,其主要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即外资为主体,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大部分是外方控制着核心技术,而且外方为了防止技术溢出,采取了各种保密手段,最新的手段就是外商的独资化趋势。按照技术标准,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是全球制造业扩散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的低层。
  最后,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还不是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装备制造业指那些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装备的企业的总称,也指资本品制造业。装配制造业是将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必要的手段和工具,它集中地反映了一国总体的科技水平,是中国的战略性产业,是中国工业化的前提。美国的装配业以生产集成电路与航天器为主;德国以生产汽车为主;日本则以生产机械制造业为主。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较低,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国内尚无一家在国际上具有某一领域技术垄断的企业。如在汽车制造业,虽然近两年汽车产品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但绝大多数为引进品种或稍加变动的车型,真正意义的自主开发产品还没有问世。
  (3)中国的企业规模与世界品牌的拥有量
  中国制造业企业小而散,国际竞争力不强,整体实力较弱,缺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航空母舰”,缺乏国际经营经验。根据我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2004年财富全球500家大公司的名单,中国企业榜上有名的共有16家,其中的大部分企业属于服务行业,属于真正制造业的只有两家。相比之下,日本上榜的企业有83家,其中制造业公司上榜数量为31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产值上还是数量上都不可相提并论,与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还有很大的距离。
  此外,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的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于4月18日揭晓。其中中国品牌入选的有4个,它们是海尔、联想、CCTV与长虹,它们的排名分别为89名、148名、341名与477名,而日本以45个品牌在28个国家中排名第三。《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评判标准是品牌的世界影响力。品牌影响力是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价品牌影响力的基本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应拥有较多数量的世界品牌。这表明了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发达国家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增殖潜力大、附加值高的高端领域,而中国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领域,与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的标准相差甚远,中国现在只是世界的产品车间。

  3.中国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力

  中国制造业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但也有自身的比较优势。

  (1) 外商投资的持续增加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9·11”事件使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而恶化。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但没有减速反而持续加速发展,加上中国加入WTO后积极地履行了入世的各项承诺,使其与国际规则很快地接轨,外国资本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数量持续上升,2003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已达到535.05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2005年一季度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加,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52亿美元,同比增长4.5%,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9.5%,高于去年同期。在《财富》500强中,目前有近400家已经在中国投资2000多个项目。巨额的投资给中国带来了工业化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设备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外商的资金、技术,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中国的制造业产生飞跃式的发展。
  此外,外商投资高度集中在投资环境优越的沿海地区,并利用部分经济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一些迅速崛起的世界性生产基地。其中,最有名的是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生产基地和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浙江、江苏的长江三角洲生产基地及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生产基地和大连、青岛等生产基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世界性生产基地的形成,大大提高了中国工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由于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还大大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极大提高了中国工业的世界影响。

  (2)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丰富,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中国应充分利用本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加工制造企业在国际上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市场。中国工业长期保持了世界最低工资成本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工资不仅一直处于世界最低的水平,而且与发达国家的工资差距也未因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内工资水平迅速提高而缩小。
  此外,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在提高,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02年净增67万人,达到212万人,增长46%。中国大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一些国家的总人口,再加上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和逐渐呈增长趋势的留学归国人员,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价廉的优势将长期存在。

  (3)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国内需求对一国产品的技术创新与质量的提高起重要的作用,一国国内的买方的数量、结构等是影响一国制造业水平与发展规模的关键因素。2003年中国国内需求增长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增长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增长9.1%。中国人口的数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5,以13亿人口的巨大需求为基础,中国是世界上潜在规模最大的市场。如此大的市场潜力为国内工业企业提供了较大的运营空间,经济发展可以立足于内需,减少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中国的市场需求现在和在将来的长时期内都仍将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尽管现在的需求总量还较小,但人均收入水平表明,中国正在突破汽车进入家庭的门槛,巨大的市场潜力的释放已指日可待。这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动力。
  (4)综合国力提升
  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的60个国家和地区排位,2004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在6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24位,位次比上年提升5位。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是按四个要素来测评国际竞争力的。这四个要素分别是宏观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基础设施。2004年我国除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位次未变外,其余三项的国际竞争力位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前移。
  2003年中国GDP为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人均GDP9030元,首次超过1000美元。
  200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1045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创下自1995年以来工业增长的最高速度,比1995至2002年的平均速度高5.9个百分点,比最低点1998年的增长速度高8.2个百分点。

  4.中国发展制造业的对策

  (1)要继续鼓励和吸收外商投资,并做到把资金利用到位
  要鼓励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继续实施“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争取更多的技术转移,在沿海发达地区继续吸引外资的基础上,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外资的力度。在引进外商资金和技术之后,一定要注重消化吸收,为中国制造业所用。这要求政府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入世的承诺抓紧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我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监督外商投资使用的法律、法规,防止资金浪费及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使资金的使用做到效用最大化。
  同时,要尽快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这是为中国吸引外资、为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在确保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的限制,特别是对外资进入制造业的限制。

  (2)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科技工作必须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通过政府的引导建立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联系,要把产、学、研紧密地连接起来,做到不脱节,使科技创新体系内各个要素互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加大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培养企业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改变对技术引进的依赖。由制造商、用户共同组成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小组,争取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路子。

  (3)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比较优势,做到劳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并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且现阶段这种优势比较突出,所以中国应在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此外,虽然中国劳动力数量庞大,但其整体素质和劳动效率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能力为本,以打造“高级”灰领为目标,加快形成一支能支撑“世界制造中心”快速运转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注重制造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4)培育大型企业,打造走向国际市场的“航空母舰”
  我国规模大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很少,缺少可以和国外巨型企业抗衡的大型“航空母舰”,这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国政府应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适当给予企业政策和智力上的支持,使企业加速壮大,形成规模
  经济,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同时,国内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际大型企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成熟的管理经验,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自身信誉度,积极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此外,我国的大型企业也应积极地将资金和技术投向国外,在国外投资建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中国的产品,实行跨国经营,提高我国制造业在世界的水平与声誉。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5年第9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