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解释一下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要详细的!!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大象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南方、北方皆有。距今3 00O多年前,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还有野象分布。甲骨文中有较多猎获大象的记载。殷商时期,中原一带不仅野象较多,而且还进行人工驯养,成为作战的工具。在殷墟遗址中,考古发现有象、獐、水牛、竹鼠等亚热带动物骨骼遗骸。《孟子·滕文公》记载:“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上述史实表明,夏商时期,我国野象曾经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至吕梁山、陕北一线。春秋时代以后,中国野象分布渐由华北地区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这时,黄河流域地区的象群虽然少见,但仍有野象活动的记载。北周时,在兖州(今属山东)发现大象。南北朝至宋代,大象在黄河一线以南、以长江流域一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活动,屡见于史书。南北朝时,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北宋初(公元962年),“有象至黄陂县(今属武汉市境内)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今湖北境内)、复(今湖北境内)、襄(今湖北境内)、唐州(今河南境内)践民田”;乾德年间(公元967年),“有象自至京师(今河南境内)”;开宝年间(公元976年),“己酉,吴越王献驯象”。史实表明:宋时,长江流域一线还有不少的象群活动。至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当时象群活动的记载很多,《宋史》记载可数的就达几十处。宋元以后,长江流域大象活动的记载至今未有发现,可见,元、明、清时大象的主要活动地区已转移到岭南、广西等地。史载:洪武年间,“广东雷州卫进象一百三十二”,“驯象卫进象。先是诏思明、太平、田州、龙州诸土官领兵会驯象卫官军往钦、廉、藤、蓠、澳等山捕象,豢养驯押,至是以进。”当时,岭南象群时常出没破坏庄稼,为此,“率兵二万驱捕”。万历年间(公元1587年),横州仍“有象出北乡,害稼”;钦州亦多象群“践踏田禾,触害百姓”。直至清乾隆年间,广西灵山一带之象,“每秋熟,辄成群出食,民甚苦之”。道光年间(公元1833年),史载“大廉山群象践民稼,逐之不去”,至当时已变为“象间有”。这一地区的大象至19世纪20年代以后已渐趋稀少,不久即难觅其踪迹。现今仅云南西南部才有残存象群分布。

  大象的分布及变迁,大体上也反映了我国同类别的热带或亚热带动物如犀牛、长臂猿等以及适宜温暖环境的动物如竹鼠、野生水牛等分布及变迁情况。尽管它们的分布及变迁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南迁的方向、地域生态分布与时间变化趋势等,却是基本一致或大同小异的。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构成我国古代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描绘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的生态自然景观或人文生态现象,可谓丰富多彩。漫长的自然界演化历程表明,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延续,相反,物种的减少则会直接影响地域性乃至整个地球生态平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14
古代大象的分布地区更为广泛,不仅南方有,北方也有,距今三、四千年前,今河北阳原一带就有野象存在。殷商时代,不仅黄河下游一带的野象很多,而且还进行驯养,成为战斗的重要工具。
大约到了春秋以后,象的分布地区已退缩到秦岭、淮河—线以南,华北地区的呀象基本上灭绝了,但仍有野象向北沿动的记载。如北周静帝时,因在兖州发现大象,遂以该年为人象元年就是证明。同时也说明北方很少见到大象,以大象出现为吉样之兆,因而才有改元的举动。
大象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时间很长,南北朗时淮南野象成群,“拔民庐舍”。这里的淮南是指的淮南郡即今安徽当涂以南的皖南广大地区。宋代时今黄陂被一带密林中仍有野象出没为害,甚至还伸入唐州(今河南唐河县)一带“贱民田”。
北宋以后,长江流域的大象逐渐趋于灭绝,主要活动地区已转移到岭南一带,数量多、危害大,文书上称为“群象”。由于危害太甚,明代时不得不动员军队二万,在广西祟左—带驱捕
野象。当然,也有用来“乘骑”和“象战”的,但野生活动的但野生活动的终究是多数。
十二世纪以后,福建、广东东部和中部的野象相继灭绝只有粤西一带延迟到明末。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十万大山一带的野象也日趋灭绝,只有云南西南部成为中国野象唯一的生存地区。
中国野象分布地区不断南移和逐渐趋于灭绝主要是山林被砍伐殆尽、人类的捕杀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所造成的。大象分布地区的变迁,也同历史时期经济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趋势基本一致。当然,野象分布地区的变迁也不是一刀切,而是先后有交差,并有偶尔北移的现象存在。因为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并不是朝着某——个固定的方向发展,而是冷热交替出现,常常可以创作不同的阶段。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地理简论

相似回答